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儿童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重视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首先,儿童的发育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发育,这两个方面都有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问题,导致疾病,因此,儿童心理保健与身体保健一样重要。
如果说身体上的疾病会给儿童本人带来痛苦,威胁生命安全,那么心理疾病不但会破坏儿童的社会适应力、阻碍儿童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可能危害到家庭、他人及社会。
其次,儿童时期特殊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往往会影响到甚至决定着成年期心理是否健康。
心理理论认为,大量的成人心理疾病,如抑郁、强迫等都与儿童期心理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最后,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是人格是否健全的关键期,成人时期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强的意志、良好的自主性、自信心,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也是以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为基础的。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出生后三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一生的任何阶段。
”——蒙台梭利“幼稚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
”——陈鹤琴“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百分之五十,另外百分之三十到8岁时完成,其余百分之二十到17岁完成。
”——美国布鲁纳“婴儿生下来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二天了。
”——? 前苏联巴甫洛夫心理的产生: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儿童早期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期。
脑的发育和外界环境、教育密切相关。
早期教育,家长和老师该做什么“一个人不懂小孩儿的心理,小孩儿的问题、小孩儿的困难,小孩儿的愿望,小孩儿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儿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何能让小孩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获得更好的发展”——陶行知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1. 定义: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2.标志: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自我意识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1. 定义:使幼儿懂得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纠正其不良情绪和态度,形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行为习惯,预防和矫治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
2. 含义:强调预防、着重促进、系统(多学科综合、多方面合作)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总目标:促进全体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开发幼儿潜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升其幸福感,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1)使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
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信心,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坚持性。
2)培养幼儿积极、乐观、开朗的性格。
3)培养幼儿的初步交往能力和关爱他人的品格。
既要学会关心自己、爱护自己,也要同情他人,关心帮助他人,特别是亲人、老师和同伴。
4、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培养幼儿爱动脑筋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初步的创造精神。
5、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和他人想法、情感的能力,通过游戏锻炼控制自己的能力,保持愉快情绪,克服胆怯心理,勇于表现自我,培养诚实、勇敢、承受挫折的意志品质。
6、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及早进行心理教育,防止问题的发生。
7、促进家长和教师保持良好心态,促使其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基本内容:爱自己、家人、同伴、老师2.探索周围世界3.交往教育4.自主自理教育5.积极自我意识和主观幸福感教育五、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客观因素;2.主观因素六、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1. 幼儿心理健康的特点与表现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的、稳定的求知欲强合群诚实不说谎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2. 幼儿心理与行为品质的判断和评价自尊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责任感交往能力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教育一、为什么不能吓唬孩子吓唬,是一些教师和家长经常用来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为了制止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就说:“别去,那有熊瞎子会吃你!”晚上,孩子没有很快入睡,母亲往往会说:“快睡吧,再不睡,大灰狼就会把你带走了!”孩子哭了,老师或家长就会说:“不许哭,再哭就叫警察把你抓走!”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常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或制造恐怖的气氛把孩子“镇住”。
这种办法虽然有时候会奏效,但对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不利。
在这种恐吓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至少会表现出一下弱点:1.吓唬会使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错误的观念。
由于成人的吓唬,一些正常的自然现象,如刮风、打雷、闪电,都会使孩子感到异常恐惧;而一些可亲可敬的叔叔阿姨,如大夫、警察等,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恐惧感。
2.吓唬会使对周围的世界失去安全感,变得胆小怯懦。
3.孩子的神经系统脆弱,吓唬会使孩子精神持续处于紧张不安状态,惊恐不定。
如夜间睡觉会突然惊醒,做噩梦,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4.吓唬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可怜虫,这种自卑心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使他丧失自信心。
5.会损害成人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使孩子对成人产生不信任感。
父母吓唬孩子的话,大多是顺口说出来的,兑现不了。
久而久之,孩子便把大人的话看成是骗人的谎话,再也不相信了。
二、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当发现自己的孩子说谎时,家长往往会非常痛心和愤怒。
天真的孩子为什么会撒谎呢1.想象与现实混淆。
这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
他们常常会将想象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
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例如,明明听了孙悟空的故事,会告诉妈妈他跟孙悟空一起玩,并一起打妖怪。
又如,珍珍告诉老师:“我们家有汽车,是红颜色的。
”其实,孩子不是在有意撒谎,而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像。
2.希望得到长辈的奖励或者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
例如,姥姥问3岁的青青:“你喜欢姥姥,还是喜欢妈妈”青青说:“喜欢妈妈。
”这时,姥姥板起脸孔,教训她:“好没良心的东西,从小我就带着你,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却喜欢妈妈!”青青一看这势头,马上改口说:“我喜欢姥姥,姥姥好!”于是,姥姥笑得嘴都咧开了,又是抱又是亲。
从此,青青学会了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当着妈妈说妈妈好,当着姥姥说姥姥好!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紧张而恐惧,害怕父母训斥、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
当孩子说实话受到惩罚时,他就会用撒谎来自卫。
例如,爸爸发现自己的钱少了,问到孩子,孩子承认是他拿了,爸爸不由分说,一顿饱拳,还大声骂道:“你这么小,就会偷钱了,今天,我要好好教训你!”孩子对这种教训记忆犹新,每遇到犯错误或不中爸爸意时,说话就要动脑筋了,要不就会受惩罚的。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说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
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们就开始学会了说谎。
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父母表现出的往往是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3.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撒谎。
有些孩子习惯于把一切的玩具、食品等都归自己所有。
再加上有些父母不注意教育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导致孩子有时会把自己喜欢的幼儿园的或者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孩子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
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
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
这种类型的儿童与前面两种类型的儿童不同,他们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
这种类型的撒谎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三、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改掉说谎的坏毛病1. 要帮助孩子区分现实和想象。
孩子说谎并非都是有意的,尤其是年龄小,想象力、创造力丰富的孩子更容易进行想象型撒谎。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让孩子逐渐把现实和想象区分开来,并告诉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象,如用“我想……”“我希望……”等等。
当孩子无意的撒谎给别人带来伤害时,一定要让孩子了解和认识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
2.要做孩子言行一致的榜样。
父母、老师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自己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意要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犯错后要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
3.要用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
家长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这样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撒谎,还易使孩子丧失自信心。
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兴趣和特点进行施教。
只要孩子每天都有进步、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父母就应该为之感到高兴和骄傲。
4.要学会信任孩子。
不能因为孩子一次撒谎,就认定孩子永远撒谎,否则就易“破罐子破摔”,形成恶性循环,信任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力量,父母的充分信任会使孩子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
5.要及时制止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撒谎的行为。
信任孩子并不等于放任不管。
当孩子撒谎时,父母要及时明确地指出孩子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去做(但要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有些家长明明知道孩子在撒谎,却因为是一些小事儿不制止,反而觉得有趣,家长要切忌如此,因为这种态度会强化孩子的撒谎行为。
6.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家长不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来教育孩子。
因为这种方式易使孩子产生撒谎等不良行为。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孩子取得的成果,更要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并对孩子努力的过程给予表扬,尽量不要使孩子从撒谎中得到好处。
对孩子进行惩罚时,要明确告诉孩子,之所以要惩罚他是因为他的撒谎行为,并告诉孩子犯错是难免的,犯错时应该如何去做;当孩子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时,首先要表扬孩子勇于认错的行为,再告诉孩子如何才能做好。
“斧头和樱桃树”的故事:“年幼的华盛顿为了要试试手中的斧头是否锋利,把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砍坏了。
这件事使得家中的佣工乱成一团,都说今天老爷回家定要大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