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及复习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及复习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及复习计划-->九年级化学复习计划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备考、理性备考、高效备考为目标,立足我校化学学科教学实际,算准时间帐,有序合理安排复习计划,科学备考;找准新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了学生备考心理,精选复习备考策略,理性备考;加大课前投入,优选复习课教学方法,认真备课落实每节课的复习和训练内容、教学目标,高效备考。

通过复习,夯实双基,培养技能,分层要求,分类推进,提升全体学生的考试水平和能力。

二、主要任务及重难点主要任务:全面回顾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识记和理解上的障碍。

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同时配以灵活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对基础性知识的简单应用。

重点: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化学用语、重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识记和理解。

难点:对上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主要包括: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用常见酸碱的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碳酸盐;会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鉴别和提纯;会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含有一定量杂质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计算(杂质不参加化学反应)。

三、学情分析(一)整体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九年级化学上下册1-12单元的所有内容,即中考考试范围内的全部知识。

但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在阅读、分析、概括、归纳和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结合平时作业和检测发现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1.审题不清,双基不实,很多学生(主要是一星、二星、三星学生)由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而导致在一些概念、性质、原理上容易混淆,致使对于基础性题仍然不能拿到全分。

2.部分学生(主要是一星、二星学生)没有认识到化学学科学习的特点,从题目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弱,不会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信息,没有清晰的解题思路。

3.从适应性考试看,还存在着一些在化学学科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

主要有以下两类情况:一类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对化学学习没有兴趣;另一类为学习方法有问题,本身基础知识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二)个案分析类别姓名基本情况分析市前300名天资聪慧,踏实认真,但目前对有一定难度的推断题和实验探究题还不是得心应手。

故应加强此类题目的研究和指导。

勤奋踏实,有上进心,但对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还不能做到全面、准确的分析。

故应多给与方法指导和实战演练。

天资聪慧,有主见,有上进心,但对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掌握欠佳,典型题目的解题技巧和方法较为欠缺。

故应加强识记、练习和指导。

市前800名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意志不坚定,缺乏拼搏精神,综合分析能力欠缺。

故应多沟通,多讲解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训练其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

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思维不够敏捷,综合分析能力欠缺。

故应多讲解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训练其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

天资聪明,思维敏捷,但比较贪玩,不够细心,失误多。

故应多督促,多交流,逐步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

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思维不够敏捷,综合分析能力欠缺。

故应多讲解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训练其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

天资聪明,但特别贪玩,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未用在学习上。

故应多交流、多督促、多指导,既要加强思想教育,又要重视知识性指导。

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缺乏持续性,忽冷忽热,基础性知识掌握较差,。

故应加强管理,严格要求,重视基础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临界优秀生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解题方法欠缺,思维不够敏捷,综合性题目失误多。

故应多讲解综合性较强的题目,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

本次考试退步很大,其原因是思想消极,精神萎靡,在学习上投入的心智和时间不足。

故应加强教育,加强督促,在解题技巧和方法上多指导。

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记忆力弱,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解题方法不当。

故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临界合格生对班级事务比较关心,但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上课精神萎靡,神情恍惚,爱打瞌睡,基础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故应多交流开导,多督促指导。

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记忆力弱,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解题方法不当。

故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聪明,爱运动,但学习缺乏信心,无上进心,不交作业,每天连基本的学习任务都不能完成。

故应多交流开导,多督促指导。

学习比较踏实认真,但记忆力弱,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解题方法不当。

故应加强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解题方法的指导。

推进生记忆力弱,思维呆板,不思进取,不肯下功夫,学习习惯差。

故应以基础为主,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使其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

四、复习策略针对以上问题,在一轮复习中要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为主体,重点关注优秀生的解题方法和学困生的知识识记,在此基础上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

1.进一步研读考纲和历年中考试题,准确把握考试动向,制定好复习计划,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作业。

2.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分层布置学习任务,真正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点拨。

3.严格落实作业面批,每周至少要对所有学生的作业面批1次。

4.加强个别辅导和培优工作,保证通过个别辅导每周给每名学生至少解决一个问题,教会一种解题方法。

5.切实提高周末作业的实效性。

计划将近5年中考题中的推断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编印成周末作业,要求学生每周末完成2至4道题。

6.加强学法指导和答题技巧指导,通过当堂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解题能力。

7.严格要求学生,多与他们交流谈心。

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树立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之中。

8.多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交流,取长补短,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九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复习进度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一节水的组成一、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液体。

在 kPa 时,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4℃时密度最大,为1g/mL。

二、水的电解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实验现象】① 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

通电一段时间后,两个试管内汇集了一些气体,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约为 8:1。

② 与正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实验结论】①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2H2O2=通电=H2+O2;②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③ 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注意事项】① 通电时,必须使用直流电。

② 预先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③ 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正极产生的是氧气。

三、物质的分类第二节分子和原子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1. 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 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 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 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实验操作】如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 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 C,加入约 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 A、C 两个小烧杯,烧杯 B 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 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1. 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2. 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1. 宏观角度: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 微观角度: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 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 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三节水的净化一、水的净化方法1. 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

具体操作见二、过滤。

2. 吸附沉降:常用明矾、活性炭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

■明矾是一种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也可以吸附溶于水的色素和异味。

但需要注意的是,活性炭不能吸附钙、镁化合物,活性炭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活性炭净水器的入水口在净水器的下面,可以使净水效果更好。

3. 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可以看成是纯净物。

4. 杀菌:在水中加入适量的药物进行杀菌、消毒。

如漂白粉、氯气(Cl2)、二氧化氯(ClO2)等。

5. 自来水厂净水时,需要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投药消毒的步骤,但是没有蒸馏和煮沸的步骤。

在净化水的方法中,只有投药消毒属于化学变化,其余都属于物理变化。

二、过滤(见下图)【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注意事项】1. 操作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没有气泡(保证过滤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