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1.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②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③儒学地位的明显提高④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选官制度沿革过程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实行是在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制度;文官为相便于皇帝限制相权出现在宋朝重文轻武故应该排除②④。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主父偃说上(汉武帝)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亦如己愿”。
上述材料中,主父偃建议的巧妙之处在于( )A.以广建侯国的办法来拱卫中央政权B.有利于刘姓政权且抚慰了异姓功臣C.以分封王国子弟办法来调整统治者内部关系D.以宣扬仁孝之道为由而削弱地方王国的势力【答案】D本题考察西汉时期对割据势力的治理。
题干中叙述了主父偃对西汉时期王国制度的意见,抓住题干“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一句作为目的,其做法是下令诸侯将自己的土地逐渐分给子孙,以削弱王国势力,因此属于推恩令内容。
A项不符合材料内容;B项不符合“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说明王国势力强大;推恩令的目的不是调整统治内部的关系而是消除对抗中央的力量,因此C项不能选。
3.图7是《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图》,图中阴影部分是湖广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
当时“湖广”指的是今天的()A.湖南、广东B.湖南、湖北C.湖南、江西D.广东、广西【答案】B考查识图能力。
根据历史常识,明代地方最高行政区划仍习惯称为行省,湖广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从地图上的阴影部分与江西、广西、广东、陕西等接攘,可知是湖南、湖北两省。
4.作为证据,以下史料不可以用来研究()A.分封制B.宗法制C.古代建筑D.科举制【答案】A5.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A.《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B.《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君主专制的削弱》C.《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近代化进程》D.《巴黎公社与国际工人运动》【答案】B6.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设置参知政事②废丞相、设内阁③设立军机处④创立三省六部制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答案】D北宋设置参知政事;明朝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内阁;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
本题选D7①实行分科考试选拔官员②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③检测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明经科考试难度大于进士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8.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 ) 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B.从分封制到郡县制C.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D.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答案】B从“社会政治大转型”可知,本题应从政治角度入手,那么,AC选项可以排除,因为它们分别属于经济、思想两个方面;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与题意相符。
9.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A本题稍难,从材料可以看出“重心”出现在周时期,因此C.D排除。
又根据材料中“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说明这一制度对后世有影响,由此可以判断出应是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后世并未有充实、扩充。
10.秦朝时为避“赢政”的讳,将“正月”改为“端月”,而西汉时因项伯有功而汉高祖刘邦赐其姓刘,这主要反映的是( )A.专制皇权B. 重视人才C. 尊崇自然D. 宗法观念【答案】A材料反映了封建君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实行避讳制度。
本题选A项。
11.宋代福建产生了7607名进士,约占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有19人考中状元,最为著名的是永福县(今永泰县)“七年连中三状元”,一时传为佳话。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宋朝以文治国,重视科举取士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和政治中心南移,促进福建经济文化发展④福建是朱子学的发源地,教育事业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C12.在《论中国与欧洲国体异同》中,梁启超指出,中国周代与古代希腊的国体相似。
两者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A.贵族政治、列国分立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分封诸侯、城邦国家【答案】A考查中外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周代中国实行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随着周天子权威的下降,诸侯争霸,列国分立;古代希腊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体制,政体由君主制到贵族制再到民主制,与周代同时期是贵族制,因此,正确选项是A。
13.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答案】C本题缺乏科学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地方权力与中央集权的消长变化反复、复杂,C项最切合实际,其他几项图示较单一。
14.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指()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分析,私人时期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分封制主要是秦朝以前,王伟世袭制属于权力的继承不是国家政体,郡县制属于地方管理机构,因此应选D项。
1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
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放又名“监州”C.参知政事行使中央监察权D.通判的设置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此题考查的是对宋朝中央与地方官员职权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参知政事行使丞相的行政权。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6.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政府只有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管理家政。
”产生这一统治方式的制度基础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内外服制【答案】B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家政指的是家族内部关系符合要求的政治制度应该是宗法制。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1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分析材料可知,所指制度是秦代确立的郡县制,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本题选A项。
18.“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与这一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B“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选自左丘明《国语》,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后一句:心相同志向就相同)。
材料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家庭婚姻的关系。
本题选B项。
19.史记•商君传》:“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这则材料不能反映()A.秦设县制是针对扩大的疆域而实行有效管辖B.中央集权制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存在了C.建都咸阳体现了秦国的强大D.秦王统一中国定都咸阳【答案】D本题要注意材料出处。
材料来自于《史记•商君传》,商君即商鞅,当时秦还未实现统一,只是反映战国时期秦的状况,故D说法不正确。
20.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
下列选取的一组甲骨文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内外朝制【答案】B21.明太祖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同时据《明史稿》记载,明成祖继位后,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
”两则材料说明()A.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B.明朝放弃了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答案】D22.“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常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上述材料反映出( )①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②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③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④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材料大意是,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使用一些老成的儒生,大规模修改典章制度……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下面设路、府、州、县。
各级机构设置完整的官职,配置相应的官员,一般以蒙古人为各级机构首长,汉人和南人只能担任副职。
结合各选项,第①项“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正确,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宋代地方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第②项说法正确;第③项根据材料和所学,说法正确;第④项根据材料“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说明元代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本题选D项。
23.(2011年3月厦门质检)《大清律例》载:“嫡庶子男,除有宫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
”这表明清代在财产继承方面()A.所有家庭成员均分财产B.嫡长子享有优先继承权C.子女都有平等继承权D.嫡庶长幼之趋于淡化【答案】D24.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即济评价某制度时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敝……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和。
”他评价的是( )A.察举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科举制【答案】D分析材料大意是说:前代采用州郡察举的方法,到齐、隋时期,这一制度的弊端越来越多,隋代开始采用新的选官制度,意义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