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如何进行依法治校论学校如何进行依法治校学号:3501000281姓名:yllyx199工作单位:福建省闽侯洋里中学[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正在不断地加快,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也逐步得到完善,学校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受教育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
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依法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保障教师、学生的权利。
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学校在管理中,如何强化学校法制化管理,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关健词]依法治校目标要求重要性如何实施依法治校,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学校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广大师生及群众的法制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依法治校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依法治校已经成为目前学校管理的主流。
然而学校如何依法治校的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校教育管理中极为重要和敏感的问题。
依法治校涉及国家法律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社会环境等众多方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就学校内部的教育管理方面来探讨如何真正做到依法治校,即学校如何依法行使其权利和义务、如何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和义务和如何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认识依法治校的重要性、管理目标与要求,使学校管理法制化。
下面,本人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申素平在《中小学校长如何依法治校》的专题讲座的学习体会,结合学校的当前情况,从三个方面谈谈本人对依法治校的看法。
一、依法治校的目标、要求及其基础第一、明确依法治校的目标。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依法治校应该达到以下这些目标:1、教育行政部门法制意识逐步增强,形成依法工作的格局;2、学校建立依法治校、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3、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4、建立完善的权益义务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5、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
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二、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的学校章程、教育教学、学籍管理等各项制度;校规必须透明、公开;校规内容要合法,应适时修改、废止、清理;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其它各项权利;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校务公开;推进教师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对校务的民主参与;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
第三、理解依法治校的基础: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1、学校的权利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学校的义务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极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它有关情况提供便利;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依法接受监督。
3、教师的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施;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和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其他培训。
4、教师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也道德,为人师表;贯彻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文化、科技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的法律责任教师有以下情形的,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6、学生的权利学生有人身权(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财产权(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受教育权及其他宪法权利(通信自由与秘密、言论、出版、集会、宗教信仰自由、平等权等)。
二、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1、依法治校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随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与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依靠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
可以说,依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是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2、依法治校对我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事业的核心部分。
目前,我国终身教育概念才刚刚引入,继续教育尚不发达,国民教育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国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依法治校的实施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3、依法治校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战后的日本,在大力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制定了完整的《学校教育法》,通过法治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提高国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充分说明了依法治校的重要性。
4、当今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世界是竞争的世界。
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则离不开教育和学校。
为此,坚持“依法治校”,营造“安全、规范、健康、有序”的育人环境,实现学校的稳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实施“科教兴国”、实现小康发展目标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依法治校的实施1、充分认识存在的问题目前,在我们学校干部中,还存在着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概念,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学校的观念和传统的管理模式,教育法律观念淡薄,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单一,旧的管理体制不仅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而且还存在着有权无责、有责无权、责权不分、推委扯皮等种种弊端。
学校规章制度不够健全,权大于法、有法不依的现象时有发生,学校管理中还存在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为主的现象,民主与监督机制不够完善,教职工的整体法律素质还不是很高等种种问题。
因此,我们要在全面理解依法治校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对策。
2、工作要点与措施(一)提高学校领导的法律意识与依法管理水平国家的教育政策、法规是学校依法治校的根本依据,学校管理者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学校行使其权利和义务、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依法治校的关键所在。
学校管理实践证明,校长的管理行为受其管理意识的制约和影响,尤其是法律意识。
因此,依法治校的前提是必须提高学校领导的法律意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依靠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要实现依法治校,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教育法规,增强执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依法办学的自觉性。
《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规定》:“中小学校的首要职责是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自觉抵制各种违反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倾向。
”校长学习法律知识,不仅是实施依法治校的需要,也是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在法制逐步完备的现代社会里,不掌握法律知识,不懂得、不善于运用法制手段来发展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校长,是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的。
其次要学习一些与教育相关的法律知识,如,学习《宪法》、《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经费法》等法律文件,多了解一些法律的基础知识,更好地把办学纳入法律控制的轨道。
第三,依法制定学校管理制度,依法规范学校工作。
(二)加强师生员工的法律法规学习几年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进程大大加快,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就学校的法律地位和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及教育经费的筹措和使用等学校管理的重大问题都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认真学习教育法规,充分认识法律的社会性、权威性、强制性等特征,依据法律、法规来指导、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正确行使权利,严格履行义务,将学校管理活动纳入法制轨道,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学校及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建工作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教育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程,为全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积极开展依法治校活动,进一步增强学校行政、教师、学生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提高学校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水平,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提高学校依法治教的水平。
为此,学校应创建切实有效的工作目标:1、健全管理制度。
依法制定学校章程,经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并遵照章程实施办学活动。
依法制定教育教学、财务、教师、学生、后勤、安全等各项管理制定,内容合法、公正、公开,并得到切实有效执行。
2、完善校内管理,依法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学校行政管理组织、党组织及工会、团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依法发挥相应的作用。
3、规范办学活动。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依法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良好的校风。
学校教师、学生无严重违纪和刑事犯罪行为,教育教学质量良好。
4、健全管理机制。
依法建立教职工工会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并发挥积极作用。
实行校务公开,校内监督机制完备。
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5、保障教师权益。
依法聘任教师,依法提供相应工作条件,保障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