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 国 书 法 简 明 历 史 年 表 编辑:王端宝

中 国 书 法 简 明 历 史 年 表 编辑:王端宝

西汉东汉前206年-公元8年公元25年-220年篆书隶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两汉时,简、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书写材料,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到普及。

隶书又名分书,隶书的草写未脱隶意,被称作章草,张芝变章草为今草,史称草圣。

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280年公元265-公元420年公元420-公元581年魏碑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天发神谶碑》《爨宝子碑》钟繇《宣示表》索靖《月仪帖》《出师颂》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陶弘景《瘗鹤铭》《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钟繇卫觊、卫瓘、卫恆、卫宣、卫夫人索靖陆机琅琊王氏(羲之、献之等)王僧虔卫恒《四体书势》杨泉《草书赋》王羲之《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王珉《行书状》虞龢《论书表》王僧虔《书赋》《论书》楷书自汉末至两晋逐渐成熟。

到魏晋时代,行书基本成熟,传刘得昇创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魏晋书法尚韵北魏时的摩崖、墓志等的书体,摆脱隶法,史称“魏碑”,是楷书的一种,对后世书法有着重要影响。

钟繇行书始学刘德昇,卫氏、王氏家族皆学钟繇,王羲之师从卫夫人。

爨音cuan繇音you瘗音yi觊音ji谶音chen隋唐五代十国公元581-公元618年公元618-公元907年公元907-公元960年公元902-公元979年行书楷书草书篆书《董美人墓志》《苏慈墓志》《龙藏寺碑》智永《千字文》欧阳询《九成宫》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陆柬之《陆机文赋》褚遂良《孟法师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李邕《李思训碑》张旭《肚痛帖》《古诗四帖》怀素《论书帖》《苦笋帖》李阳冰篆书《颜氏家庙碑》徐浩《不空和尚碑》怀仁《集王圣教序》柳公权《玄秘塔碑》柳公权《神策军碑》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李邕怀素张旭颜真卿柳公权杨凝式孙过庭《书谱》李嗣真《书后品》张怀瓘《书断》张彦远《法书要录》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画和结体上创造了多种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到隋唐终于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唐书尚法。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初唐楷书四家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

宋北宋南宋辽金公元960-1279年公元916-1125年公元1115-1234年行书蔡襄《自书诗稿》苏轼《黄州寒食帖》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研山铭》米芾《蜀素帖》蔡京《徽宗十八学士图跋》赵佶《楷书千字文》陆游《怀成都十韵诗》范成大《荔酥沙鱼帖》朱熹《卜筑帖》张孝祥《台眷帖》姜夔《落水本兰亭序跋》《淳化阁帖》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钱勰赵佶欧阳修《试笔》朱长文《续书断》黄伯思《东观余论》《宣和书谱》米芾《海岳名言》洪适《隶释》赵明诚《金石录》姜夔《续书谱》陈思《书小史》赵孟坚《论书法》因楷书的风格形式在唐代已得到了充分发展,宋代的书法家意识到再维持唐楷的青春已不可能,于是把书写对象转移到了行草,变唐人重法为尚意。

宋徽宗赵佶创瘦金体书法。

苏轼《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宋书法四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

赵明诚之妻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元公元1206-1368年楷书篆书隶书行书草书赵孟頫《赤壁赋》赵孟頫《老子道德经卷》赵孟頫《洛神赋》《黃庭经》赵孟頫《汲黯传》《过秦论》鲜于枢《水帘洞诗帖》邓文元《瞻近汉时二帖跋》康里巎巎《李白诗卷》倪瓒《自书诗稿》黄公望《跋赵孟頫临黃庭经》鲜于枢赵孟頫康里夒夒吴镇杨维桢陆居仁倪瓒黄公望郝经《叙书》赵孟頫《兰亭十三跋》郑杓《衍极》吾衍《学古编》释溥光《雪庵字要》陈绎曾《翰林要诀》盛熙明《法书考》元代书法以赵孟頫为代表,出现复古倾向,以二王为宗的古典主义书风因赵氏的提倡笼罩了整个元代。

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理论。

赵孟頫与唐代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并称楷书四大家,史称欧柳颜赵。

巎音nao倪瓒 ni zan明公元1368-1644年草书行书楷书刘伯温《春兴八首诗卷》宋克章草《急就章册》宋广《太白酒歌》沈粲《草书古诗》解缙《自书诗卷》张弼《千字文》沈周《化疏卷》祝允明《杜甫诗轴》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文徵明楷书《前后赤壁赋》文徵明《杂花诗赋卷》文徵明《自书西苑诗卷》陈淳《秋兴八首卷》王宠《真行草十册》唐寅《和沈周落花诗卷》丰坊《各体书诀册》董其昌《小楷千字文》董其昌《东方朔答客难卷》徐渭《草书杜甫诗轴》张瑞图《辰州道中诗卷》黄道周《赠倪献汝叔侄诗轴》倪元璐《五言律诗轴》王铎《赠张抱一行书诗卷》王铎《再芝园诗轴》宋克沈周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唐寅董其昌徐渭张瑞图黄道周王铎陈洪绶张绅《书法通释》陶宗仪《书史会要》解缙《春雨杂述》祝枝山《祝枝山全集》丰坊《书诀》杨慎《墨池琐录》杨慎《书品》何良俊《四友斋丛书论书卷》王世贞《王氏书苑》十卷项穆《书法雅言》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用笔》赵宦光《寒山帚谈》李日华《六砚斋笔记》黄道周《书品论》郭宗昌《金石史》明朝初期,以沈度为代表的台阁体开始出现,书法进入了半个多世纪的低潮期。

明中期,吴门书派的崛起代表了明代书法低潮向高潮的转变。

晚明书法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代表书家如徐渭、董其昌、王铎,在强大思想解放思潮的冲击下,书坛出现了个性强烈的面貌。

吴中四名家为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

解缙 xiejin明代书法家杨慎词《临江仙》,因被罗贯中收入《三国演义》开篇,遂千古传唱。

清公元1644-1911年行书篆书隶书魏碑傅山《各体书册》《三希堂法帖》邓石如《四体书册》杨沂孙《陶渊明饮酒四条屏》徐三庚《节录汉书册》张裕钊《千字文册》吴昌硕《石鼓文四条屏》傅山张照刘墉金农朱耷郑燮何绍基杨岘赵之谦吴大澂邓石如徐三庚吴昌硕伊秉绶张裕钊杨守敬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郑孝胥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杨宾《大瓢偶笔》王澍《论书剩语》王澍《翰墨指南》倪涛《六艺之一录》冯武《书法正传》蒋和《蒋氏书法正传》笪重光《书筏》刘熙载《书概》周星莲《临池管见》朱和羹《临池心解》阮元《南北书派论》阮元《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因乾隆皇帝对赵孟頫书法的赞赏和提倡,以及符合科举考试的要求,所形成的“馆阁体”书风,长期占领并压抑着清代书坛。

王铎的书法在清初具广泛的声誉和影响。

在南方,分庭抗礼的是董其昌引领下的遒媚秀丽的江南书风。

至清中、末期,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倡导下,碑派书风取代帖学,大行其道。

扬州八怪:金农、郑燮、汪士慎、李方膺、李鳝、黄慎、罗聘、华嵒、高翔,其它较有名者有高凤翰、边寿民、闵贞。

耷音da澂音cheng笪音da岘音xian喦音ya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