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齐鲁书社五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

1.动心忍性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动心忍性”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骄傲与谦虚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这样一个国君,他睡觉睡在柴草上, 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卧薪尝胆》。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卧薪尝胆”故事的?四、忆事思辨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两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考了100分过分骄傲……2.比吃穿……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孔子2.自读《仲尼厄而做春秋》3. 资料卡学生熟记“四书五经” “春秋三传”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动心忍性”的名言警句,并记录下来,完成记录卡。

2.整理生活中见过或听到的有关“动心忍性”的真实故事,在班内开展故事交流活动。

3.完成一期关于“动心忍性”的手抄报。

2.矢志不渝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矢志不渝”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动心忍性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有志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古代有个叫陶侃的人,历来人们都传颂他,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快点打开书看看第9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陶侃励志》。

讨论: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陶侃励志”故事的?陶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10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时间久了,会对他们的品德修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每天早起跑步太累了,我不跑了……2.英语竞赛那么难,我还是不去参加了吧……3.山那么高,好累呀,不怕了……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身边还有哪些类似行为?如果有,你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余新元2.自读《矢志不渝跟党走》3.资料卡学生熟记“长征精神”六、学以致用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古今中外关于“矢志不渝”的名言、名人故事,通过演讲比赛等方式,进行班级交流。

2.讨论一下,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矢志不渝的人?3.勇且有义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勇且有义”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勇且有义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勇气和义气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 、、八、、、,[,三、学文立志1.师:同学们,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英勇的少年故事,今天我们来看看宗悫(que)的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14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学生自读故事《勇敢的宗悫》。

讨论:读完故事,宗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14和15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想一想下列情境中的人物行为谁的做法是对的?1.这道题该怎么做?要不要问问别人?这么难做,要不,我看看别人的答案?2.妈妈,天太黑了,我好怕,你晚上陪我睡觉吧?3.这么吓人,我才不上呢……说一说这些情景中的同学行为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李大钊2.自读《李大钊英勇就义》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熟记“中国共产党”六、学以致用1.读了有关“勇且有义”的故事,想一想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怎样勇敢地去克服。

2. 选择一个你觉得能表现自己勇敢的小故事记录下来。

4.浩然之气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浩然之气” 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浩然之气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博大胸怀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你可能读过苏武牧羊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19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抓住没有戴红领巾的同学?2.妈妈说插队.........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吉鸿昌2.自读《我是中国人》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学生自读故事《不忘初心坚守气节》。

讨论:读完故事,苏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21 页中的二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况该如何去处理?3.资料卡学生了解“文天祥赴阙” 六、学以致用1.在生活、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并弘扬浩然之气,逐渐养成具备浩然之气的人?2. 完成23 页表格。

5.恪守中道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恪守中道”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恪守中道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道德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26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期末考试到了,我2.问我吧……3.我终于明白…… 五、博学研思1.简单了解“孝”2.自读《躲为真孝》你现在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了解“欹qi 器” 六、学以致用分组开展诵读经典比赛,学生自读故事《收礼获赞拒奖受责》。

讨论:读完故事,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27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你如何看待下列人物的做事态度?一起汲取国学经典的丰富营养吧6.欲速不达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欲速不达”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欲速不达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贪小便宜”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欲速不达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31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做完作业看电视……2.发作业有错误,心情糟糕 ..........3.考试没有考好,心情……学生交流,引导行为学生自读故事《石昌化欲速不达》。

讨论:读完故事,理解文中欲速不达的寓意。

?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32 页中的三幅情境图,学生上台表演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你周围有吗?你又是怎么做的??五、博学研思1 .在动物身上,有很多能够引起我们思考的东西。

2.自读《“破茧成蝶”的启示》你现在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感受。

3. 资料卡学生了解“朱熹”六、学以致用1.读了上面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对“欲速不达”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去找一找,我们身边有哪些“欲速不达” 的现象,让我们行动起来,去发现、去查找、去改变。

完成记录表2.经过对身边“欲速不达”事例的记录分析,请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学生分享感受7.过犹不及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过犹不及”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3.在实际生活中“忆事思辨” ,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生谈论对于“做好事做过头”的理解。

二、读典明理1. 读文、理解。

出示《读典明理》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由读(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理解古文的意思。

通过说意思,找古文等多种形式,理解古文的意思。

4. 尝试背诵三、学文立志1. 师:同学们,关于过犹不及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快点打开书看看第37 页,读读他的故事吧。

1.做试卷.........2.连续看电视…… 学生交流,引导行为五、博学研思1 .自读《步调与变调》这个人为什么会招致路人异样的目光?学学生自读故事《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讨论:读完故事,理解文中颜回判断东野毕的马会跑掉的依据。

四、忆事思辨出示课本第39 页中的二幅情境图。

讨论:下列同学的表现在你生活中有过犹不及的例子吗?生交流感受。

2. 资料卡学生了解隽不疑,了解他的为官之道。

六、学以致用吧我们身边”过犹不及“的现象记录下来,思考如何去改正。

8.中庸致和教学目标1.能有节奏地“读典明理”中的句子,了解“中庸致和”的真正含义。

2.通过《学文立志》和《博学研思》,能明白中庸致和的道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