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陋室铭资料介绍(最新)

陋室铭资料介绍(最新)

《陋室铭》一、作家作品简介。

1. 作家作品简介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 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

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愤世疾俗之作。

所谓清高是“不问政治,与世无争,安贫乐道,洁身自好”。

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3. 关于“铭”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碑碣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二、朗读课文,正字音。

lòu xīn tái hóng rú tiáo dú陋室馨苔痕鸿儒调素琴案牍gě shǔ诸葛西蜀三、掌握重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著名、出名。

在:在于。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则:就。

灵:灵异,神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是:判断动词。

惟:只,只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

鸿:大。

鸿儒:博学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

孔子云:“何陋之有?” 云:说。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四、翻译课文。

特殊句式:“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正常语序应为: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何陋之有?”“何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译文:有什么简陋的呢?五、理解课文内容。

1. 根据教学设计>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一、(1—3句):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即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声名远播。

二、(4—7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淡泊的生活情趣。

三、(8—9句):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

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3.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明确:“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明确: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5.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明确: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6.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明确: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了什么?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

8. “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明确: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9. 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小结:1. 教学设计>文章在哪些方面体现出陋室不陋?明确:直接表现:环境:清幽淡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朋友:谈风高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安闲清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间接表现:自比诸葛庐和子云亭。

2. 陋室之所以不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居住在陋室中的人高雅。

六、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 有龙则灵( )2. 斯是陋室( )3. 惟吾德馨( )4. 草色入帘青( )5. 鸿儒( )6. 白丁( )7. 无丝竹之乱耳( )( )8. 调素琴( )9. 无案牍之劳形( )( )10. 阅金经( )二.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2. 作者在教学设计>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三. 基础知识填空。

1. 《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 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用来记述实事、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自己,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 《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四. 翻译句子。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 何陋之有?五. 阅读教学设计>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C.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 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

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 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

②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下句:8. 本文从哪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答:________ _______9. 请翻译下列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10. 请按要求默写句子。

(1)请从文中找一句对偶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表明作者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

11. 文中统领全篇的句子是___________。

《陋室铭》教学简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2)托物言志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讨论交流,自主学习;(2)加强诵读,在吟诵中感悟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人生志趣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托物言志手法:《爱莲说》(2)题解:“铭”、作者。

2、初读课文,读顺句子(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3)学生齐读3、二读课文,梳理字句。

(1)学生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齐读激发,讨论疑点(3)讲清字句,翻译课文。

(4)齐读课文,巩固理解。

4、三读课文,体会情感、手法。

(1)主旨、结构。

(2)情感理解 (3)语言手法探究。

5、背诵竞赛,记忆字句。

6、当堂练习,及时巩固附板书:陋室铭(文体)刘禹锡(唐,梦得)自然环境优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来往人物不俗何陋之有生活情趣高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类比托物言志类比执教:朱燕青班级:初二(3)教学目标1. 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2. 理解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3. 联系现实对《学生铭》谈看法并仿写教学重点、难点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简介刘禹锡、陋室铭的来历和“铭”这种文体。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

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1.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2.根据页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可以给课文内容配上怎样的画面。

3.提供一些画面让学生们匹配相应的课文语句三.精读细品,把握主旨先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1.你知道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吗?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全班交流提问: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情趣,处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的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学生发表见解并评价四.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出示仿写篇《学生铭》,提要求有学生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后仿写了一篇《学生铭》,你觉得它反映的是何种学习态度?你对这样的学生是如何看待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