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总结:人类的疾病与健康(1)
“珍爱生命、保护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永恒主题,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甚至许多疾病会导致人的死亡,特别是近几年来爆发的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又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高考中此类试题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要求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体现出大纲中“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求。
高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章节的内容与这一主题有关,而且象非典、禽流感、疯牛病等人畜共患疾病中所包含的许多知识都与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密切相关,对这一知识进行专题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指机体营养不足、缺乏或过剩及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
1.相关病例:
低血糖
早期:
①病因:血糖含量降低而得不到补充。
②症状: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低血糖早期症状。
③治疗:及时吃一些含糖较多的食物,或是喝一杯浓糖水,就可以恢复正常。
晚期:
①病因:血糖含量低于45 mg/dL.
②症状:出现惊厥和昏迷等。
③治疗:只要及时给患者静脉输入葡萄糖溶液,症状就会得到缓解。
脂肪肝、肝硬化
①病因:肝脏功能不好,或是磷脂等的合成减少时,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就不能顺利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形成脂肪肝。
这种情况会影响肝细胞的功能,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使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最终造成肝硬化。
②防治:合理膳食,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并注意吃一些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
佝偻病、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
①病因:当血液中钙、磷的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骨软化病,在儿童则表现为骨质生长障碍、骨化不全的佝偻病。
抗VD佝偻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
②防治:对于第一种病因导致的,可通过补充Ca配合VD进行治疗,进行日光浴。
组织水肿
病因:比较复杂,如过敏反应可产生组织水肿、营养不
良也会导致组织水肿等。
肥胖
①病因: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多食少动,使得摄入的供能物质多,而消耗的供能物质少,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不但来自食物中的脂肪可以储存在体内,而且体内过多的葡萄糖、蛋白质也可以转变成脂肪储存于体内,这样就导致了肥胖;遗传因素或内分泌失调等也是引起的肥胖的原因。
②防治:第一种原因导致的肥胖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锻炼等措施来治疗。
对于某些因遗传或内分泌失调等而引起的肥胖,则应该上医院诊断治疗。
肌无力
病因:血钙过高引起。
2.基础知识
营养物质的种类及作用;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来源、去路、代谢途径及相互关系;合理营养
3.知识拓展
人体所需营养物质除了绝大多数食物外,还有哪些途径?。
肥胖的原因、减肥方法以及你对市售减肥药的看法。
1.相关病例
侏儒症
病因: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呆小症
病因: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
巨人症
病因: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
糖尿病
①病因: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
②鉴定:用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进行检测。
③症状:饥饿多食、多尿、口渴、多饮、机体消瘦、体重减轻。
④治疗:采用调节和控制饮食结合药物的方法。
2.基础知识
体液调节的概念;动物激素的种类、产生部位及生理作用;激素分泌的调节;相关激素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二氧化碳的调节作用。
3.知识拓展
设计实验验证性激素的作用。
设计实验验证糖尿病与胰岛素的关系。
尿糖过高一定是糖尿病吗?为什么?
如何鉴定糖尿?。
1.相关病例
运动性失语症
①病因:皮层中央前回底部之前受到损伤。
②症状: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听觉性失语症
①病因:皮层颞上回后部受到损伤。
②症状:病人会讲话会书写,也能看懂文字,但却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2.基础知识
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3.知识拓展
如何验证大脑皮层各功能区的作用?。
1.相关病例
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损伤组织,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抗原-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略。
④机理:些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
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⑤预防:找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
风湿性心脏病
病因:酿脓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决定簇,与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了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结果,在消灭病菌的同时,心脏也受到了损伤,使人得了风湿性心脏病。
艾滋病
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简称AIDS.
发现1981年在美国发现
病原体名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分布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带病毒者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液、尿液和乳汁中
传播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
机理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虚而入。
2-10年潜伏期,一般两年内死亡。
症状初期是全身淋巴结肿大,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
此后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并发恶性肿瘤,极度消瘦,腹泻便血,呼吸困难,心力
衰竭,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终死亡。
预防 1.洁身自爱,不与除配偶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4.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消毒;
5.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要经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其它: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2.基础知识:教材中免疫的知识
3.知识拓展: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科学研究过程之一
①用大剂量的射线照射大鼠,杀死其淋巴细胞和其他白细胞,大鼠就失去了免疫的功能,因而很容易感染疾病。
②给上述大鼠分别输入各种类型的白细胞,发现只有在注入了淋巴细胞之后,大鼠才能恢复免疫功能。
上述实验能证明什么?
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科学研究过程之二
①用大剂量X射线照射去掉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
②此时如果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虽得到恢复,但仍与正常小鼠不同,即不能产生游离于体液中的抗体。
③如果在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小鼠来自胸腺的淋巴细
胞,而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却得到一定恢复。
④如果同时给X射线照射过的去胸腺小鼠输入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小鼠就可恢复全部免疫功能。
⑤将新生小鼠的胸腺切除,小鼠仍能生长发育,对某些抗原入侵仍有一定的产生抗体的能力,即仍能发生有所减弱的体液免疫反应,但却失去了细胞免疫功能。
⑥做器官移植时,如果切除小鼠胸腺,移植器官较易停留在小鼠体内;如果将小鼠胸腺的淋巴细胞再输给去胸腺小鼠,免疫功能又得到恢复,而移植器官又被抵制。
分析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