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3000字.do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3000字.doc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3000字民主这个词,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专指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制度:民主的国家,就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度,以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用广大民众意见削减政府中央集权。

其实,民主如果仅仅被理解为是属于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的,那就大大削减了这个词里包涵的哲学思考和济世情怀。

因为制度和手段都存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局限性,制度,从来不是凝固成型一成不变的,手段,也只是众多治理方法中的一种。

然而曾经站在中国历史文化高峰上进行顶层设计的那些学者们,他们所谈的民主,是一种超越了一时一地限制、超越了技术层面视角的历史大观念,民主被他们传达出的哲学意味与济世关怀,具有着永恒意义和普世价值,因不受时代制度变迁所限而经典。

(一)以民为主民主在中国文化中,首先有以民为主的含义。

《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才是邦国的根本,人民是国家的首要。

《尚书》作为上古文献,早早就提出了治国要以民为主的思想。

甚至,这部被历代治国者奉为政治课本的古书,它十分严厉地训诫统治者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的想法就是上天的想法,人民的眼睛就是上天的眼睛,人民的耳朵就是上天的耳朵,这其实是在表明:民意就是天意。

如果说民就是天,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为天子,从文化本意上讲,那应该是人民之子的意思,他要替天行道、要奉天行事,就是要奉从人民的意志、满足人民的需求。

天子,不仅不能为所欲为,反而应当比人民更辛苦。

以民为主、民比天大,这样的思想使得最高统治者是要想人民之所想的:人民的想法就是他的想法、人民的愿望就是他的愿望,他只是带往民众驶向美好生活的掌舵者而不是做主者,他甚至要无限地弱化自己的意志、淡化自己的色彩,才能彰显和顺从人民的意愿。

所以《周易》里论述君王之道的乾卦就说群龙无首,吉,当社会领袖已经化入寻常道之中,不再看见它高高在上的身影时,便是吉利之相。

再联系前面《尚书》中所讲的,那就是天子之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民众眼耳鼻舌身意的一部分,而不是自己突显个人权威的独立存在。

而《老子》也说太上,不知有之,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的意思是,最好的世代,是人民只模糊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已,也就是,他虽超乎于民却顺乎于民,不与人民产生明显的距离;老子又称,这样的统治者,他为百姓谋福利成功了,人民却感觉这本就是他们自己顺其自然的状态,本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

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大程度的以民为主?统治者作为效劳于民的一个掌舵者,却早已无限虚化了自己的声音与功绩,在这大地上,只有人民作为主人自然而然的身影。

《尚书》《周易》《老子》出现稍早,《孟子》晚出,孟子目睹了当时社会变得尘嚣甚上,却更加明确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认为,连国家社稷的朝代更迭都不如人民重要,朝代更迭中的君王就更不重要了,天下所有的贵重,全都在民众身上。

由此可见,无论统治上层如何兴衰往来、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更改变幻,那贵重不变的,始终是人民大众。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所有的朝代更迭、制度变迁都是岁月洗礼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过客,唯有人民百姓才是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中都永世不变的主人。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圣贤,是为这亘古不变的人民而思考命运的。

他们与政客不同,政客的服务对象是当权者,圣贤的关怀对象是为民者。

他们的思考结果,不是仅为时政出谋划策,而是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此,才体现着最本质的人文关怀,才沉淀为岁月洪流中永不淘汰的金玉良言。

(二)为民做主民主在国学里的第二层含义,是为民做主,这个概念是对于治国者、对于国家政府而言的。

除了一些极端的无政府主义,所有形态的国家都必然要形成统治部门,来代表人民实现对国家的治理,无论这个统治阶层,是由世袭担当,还是由选举产生。

所以,人们就要求国家统治者为民做主。

在中国文化里民主一词最早的出处,是《尚书》里的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意思是说,上天在寻求民之主,于是就出现了明君成汤。

这里说的民主,是指人民的主人,也就是国家统治者。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配为人民之主呢?《尚书》里又说皇天无亲,惟徳是辅,上天没有偏私亲近之人,只辅助贤德之君成事。

既然要求君有德,那么君之德就在于能为民做主,所以《荀子》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天生育了人民,并非为了君主,相反,上天设立了君主,却是为了人民。

古人说的上天,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指代,以这种冥冥天意,来指代政权兴衰的客观规律、指代民众意愿的结果导向。

所以统治者的上位、在位,是这些无形力量在起作用,统治者的飘摇、下台,也是这些综合力量在发生作用。

而这冥冥中的广大力量,就来自民意。

所以《荀子》里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也是后来唐代名臣魏征常向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是人民的信任交托,托起了统治者的权力;又是人民的信任颠覆,覆灭了统治者的权位。

这种为民做主的思想深入人心,直到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第五任皇帝雍正,还特地在他处理政务的养心殿西暖阁里手书一副对联,写道: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不能用整个天下来供奉国君,要以国君之毕生来治理天下。

这句话,也是《史记》中记载尧帝之言的推衍,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不能损害天下人而只利于一个人。

可见,中国古代文明社会,从尧舜时代的开启,到清王朝的收端,为民做主的思想作为国家政府的君德要求而贯穿了始终。

虽然在体制层面上,中国古代社会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制,但是在思想层面,它是中国文化里早已探讨过的社会话题和坚持始终的政治概念。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民主的思想以民为主、为民做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不陌生,它从哲学规律上俯瞰历史兴亡,从民本思想上制约君民关系。

(三)由民做主民主的第三层含义,也是在今天和未来更显出重要性的含义,就是由人民当家做主,人民自己就是国家的主人。

一方面,从社会制度上讲,这是民主制度的体现,人民并不是被国家统治的对象,而是统治国家的主人,政府只是接受人民的委任而管理国家,要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国家权力来源于全体人民。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源于俄国、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既民主又集中,既防止政府的专权独断,又克服政策的疲软无力。

而另一方面,从公民意识和个人素养上来讲,由民做主、民为主人,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公民都要具有主人翁意识。

我们常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原型出自清代思想家顾炎武的话,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匹夫,是泛指平民百姓,每个公民的言行举止,都关系着天下兴亡的走向。

当我们想要享受由民做主的权利时,就要尽到民为主人的义务,而义务,是沉重的。

宋代范仲淹尽到了他的义务,于是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是出于任重道远的主人公意识,他何苦要乐少而忧多、常以天下为己任?明代的于谦尽到了他的义务,他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如果不是出于力能扛鼎的主人公精神,他何苦要冒粉骨碎身之险、挺身而出冲在国难关头?清代的林则徐尽到了他的义务,他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果不是出于力挽狂澜的主人翁意识,他何苦要不顾祸福、生死以报家国?所以,要成为国家的主人,就要有作为主人的担当。

所谓铁肩担道义,每个民众肩上都担负着自己对于国家社会的一份意义,虽然在影响力上有大小之分,但是积少成多,担出了一个铁打的国家。

对于我们每一个公民来讲,道义不需宏大,只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担负一份正义、传递正能量,承担一份责任、不忘社会公心,就是我们在当下的一份铁肩担道义,就是我们为国家兴盛而尽己之责的一份主人翁意识。

而今天我们还要注意:由民做主的民,是广大民众,民为主人的民,是人民百姓。

当我们高喊民主的时候,是要把大众利益作为服务对象的,而不是把利己主义就认作是廉价的民主。

只以自我利益为根本,而不顾家国社会的广大利益,那只是一种泛滥自由主义,是一种不尽义务、只享权利的自私自利的代名词。

所以,当中国文化里说起民主的时候,所指的,并非是为社会制定出一种没有温度的操作方法,而是投注给人间一种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以民为主体现社会的责任,为民做主要求政府的责任,由民做主需要民众的责任,民主国家的构建,人人有责。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