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优秀教案
章节名称
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案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重点: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四要素,用人单位有其法律规定性。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劳动年龄、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意愿以及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维持个人及其赡养家庭成员等四个要素。劳动法中的用人单位必须符合《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
授课时间
2006-2007学年第1学期
注:表中()选项请打“√”。
XX大学教案
周次
第1周,第1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一章第一节:劳动法概述—劳动法调整对象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案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重点:
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XX大学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授课专业
各法学院
法学专业
年级
2005
课程编号课程类型必来自课校级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任选课()
教案目标
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授课方式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
教案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教案难点:
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在传统观念中属于私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法所承载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为最高使命,有其独特的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1
教案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1、劳动法的发展历史与展望;
2、深入分析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社会法本质。
1
本单元的教案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案方法情况及教案仪器设备)
1
本单元的教案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案方法情况及教案仪器设备)
课堂讲授(√);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教案总学时数
34
学分数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28学时;实践课6学时
教材名称
劳动法学
作者
郭婕、刘俊等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指定参考书
《劳动法学》
作者
王全兴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授课教师
李雄
职称
讲师
单位
民商法学院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案难点:
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教案难点:
劳动法中的主体与现实的差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准确界定是正确适用劳动法的基本前提。劳动行为具有不可返还性,并决定了劳动法律责任的特殊性。
1
教案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1、举例说明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与一般民事主体的区分。比如,家庭保姆与雇主是否属于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2、在劳动法全球化视野下,劳动法律关系主体已经有所松动和突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本身面临分化和重构。这种变化和发展对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和任务提出了新的挑战。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1
本单元的教案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案方法情况及教案仪器设备)
主要是研究式教案,并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案方法。
师生活动设计
通过案例实现师生互动。案例:中国银行成都分行招聘职员时而发生纠纷。主要问题: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是否是劳动关系?
主要是研究式教案,并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案方法。
师生活动设计
通过问答实现师生互动。比如,如何认识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思考题
或
作业
1、劳动法特殊地位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如何理解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XX大学教案
周次
第3周,第3次课
编写时间
2、劳动法的性质。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社会法在观念上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认可,社会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其本身内涵及本质的认识还未得以广泛的讨论并达成一致。劳动法在其特殊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与社会法具有一致性,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3、劳动法律关系概述。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思考题
或
作业
1、什么是劳动关系?
2、如何区分劳动关系、劳务关系及雇佣关系、承揽关系?
XX大学教案
周次
第2周,第2次课
编写时间
章节名称
第一、四章:劳动法地位、性质;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案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案重点:
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劳动法》第19条的规定。需要指出的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同于一般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因为,劳动法的社会法本质决定了劳动权利与义务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特殊性。着重理解劳动行为的不可返还性及其在劳动法律责任体系中特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