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借想象入境入情 让诵读内化外延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用凝练的语言把那种萧瑟苍凉的月夜推到了读者眼前。后两句寄情,由望月升华到思人怀远,似虚而实地表达了诗人的“秋思”。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这首诗也是唐代咏中秋的诗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种寄月怀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设计理念 1 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有人说“一诗一画”,意在表明古诗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这个特点也是尤为突出。在教学中借助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想象,资料的补充,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和音乐的衬托旨在向学生呈现出诗中描绘的意境之美。感悟好了意境,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2 比较品味,初步鉴赏。 在古诗的诵读中,学生如果不仅能理解内容,想象意境,体会感情,还能有那么一点的鉴赏能力,那么他们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都会有大幅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于“落”字体会它的精妙之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赏析习惯。另外,课后习题中的第二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是关于赏析方面的一道开放题,不管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只要让他们初步感悟到这样比较鉴赏的意识和习惯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背诗激趣,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这五年里,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诗吧!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中写到了月亮呢? 2 学生背诵,必要时老师提示。可能会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 在刚才那些诗词里,你感受到了明月似乎成了什么的代表呢?(成为诗人孤独、思念的代名词。) 4 揭示课题。 看来,同学们很会感悟诗中描绘的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建写的《十五夜望月》,看看他又通过月亮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板书课题) 5 齐读课题,大胆猜测,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题,你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呢?(特定的时间,中秋夜望月,通过“十五”猜测出来。) 确实,平时的明月都让诗人们感受到了思念和孤独,更何况是这个月圆人团聚的中秋之夜呢?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 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字,念“qī”。 3 再指名读,注意读出这首诗的韵脚和节奏。全班读。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 回顾学过的弄懂古诗大意的方法,。 要读得有韵味,光读得正确、有节奏还不够,还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有韵味。讨论弄懂大意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画来理解诗意,还可以边读边想象,边猜测,还可以请教同学……) 2 利用这些方法,自学弄懂古诗大意。 3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
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 4 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1 八月十五,这个皓月当空,万人团圆的夜晚,诗人来到庭院,环顾四周,仰望苍穹,他到底置身在一个怎样的意境之中呢?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2 我们先来找找诗人看到或感受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渎古诗,找。交流。(“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轻诵,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呢? (1)感受月之明。 a抓住“月明”“地白”以及插图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呈现出一轮明亮、清澈而清美的月亮。 b指名读出这种意境。 c真是月华如水呀!难怪李白也将这样的月光写成“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种空明、澄静之感便跃然纸上。 (2)感受夜之静。 a“树栖鸦”:表现出了夜之静。当学生说了之后,(学生可能只会说到连这些乌鸦都睡了,可见夜已深了。) b教师补充:宋代周邦彦《蝶恋花》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当月光非常明亮的时候,乌鹊疑为白昼,是很难定下神来休憩的。而一旦乌鹊安息,可见已是夜深月斜时。 c“无声”也表现出了夜深人静。 d指名读出这种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感觉。 (3)感受秋之凉。 “冷露”让人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不断袭来,让诗人不由得裹紧了衣衫,相信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4)感受花之香。 a在月华如水,万籁俱寂的夜晚,丝丝寒意不断袭来,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这样一个中秋之夜。 b诗人仰头再看看月亮,不由得想起了广寒宫中的桂花树,那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砍树的吴刚,还有那孤寂的嫦娥仙子,不知月宫中的桂花是否也被冷露浸湿了呢?。 c诗人不禁轻声吟诵——“冷露无声湿桂花”。 d打湿的又岂止是月中的桂花,桂树下的玉兔被露打湿了,吴刚的衣衫被打湿了,“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云鬓被打湿了,诗人的心恐怕也被这又湿又冷的寒露深深地打湿了! 4 再读一二句,整体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5 教师引入,感受诗人此时的心情。 (1)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我也感觉丝丝寒意不断袭来,但在阵阵寒意中却闻到了氤氲的馨香。我不觉又抬头看看那一轮明月,不禁觉得我自己? (2)学生说。(孤寂) (3)读出诗人的孤寂。 6 学习后两句诗。体会“秋思”的浓, (1)于是,在此情此景中的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孤独,月中嫦娥的孤独,和家人离散,对家人的思念,天下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赏月的人,人间的悲欢离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3)站在冷清的庭院里。看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不仅思绪万千,千种感叹一起涌上心来,他轻轻吟道——学生齐诵后面两句。 (4)难道诗人真的不知道这“秋思”会落在谁家吗?他的心里有没有答案呢?你能在诗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吗? a 环境的孤寂让他感到自己的秋思最浓。你能读出诗人浓浓的“秋思”吗? b结尾的问题看似在别人的“秋思”,其实是在说自己的“秋思”最浓,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如果学生说不出这一点,教师说出即可。能读出这种似虚而实的“秋思”吗?指名读。 7 全班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作者那浓浓的“秋思”。
五、换字品味,初探赏析。 1 你们知道吗?这个“落”字曾被换作其他的字,你知道可能是哪些字吗? 2 这些字和“落”相比,哪个用得好,为什么? 3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4 交流。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
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其余的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5 读古诗,感受用字的准确。
六、比较欣赏,延伸拓展。 1激发兴趣,中秋之月还有其他诗人也写过,如苏轼的《中秋月》也很有名。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积累。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2 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写到月亮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
七、布置作业,余音饶梁 1 课外积累其他写明月的诗词。 2 比较王建《十五夜望月》与苏轼《中秋月》的异同之处。 两题选做一题。
板书设计 诗词诵读 十五夜望月 月明 夜静 秋凉 花香 (看) (听) (感) (闻)
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