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 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形成景观综合体。 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 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二、人地关系理论
三、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四、文化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图式
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文化 特质
内向,稳 定持重
农耕文化
小富即安 愈富愈 感不足
天人 合一 天人 相分
工商文化
大海
工业 商业 畜牧业
舟
外向, 扩张型 外向, 扩张型
游牧文化
草原
马
及时消费 不善积蓄 天人 对立
D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 形成文化景观 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环境,创 造着更为进步的文化,人类在一定的自 然环境中进行社会活动,从而改变了自 然面貌获得显著新特征的景观,形成文 化景观。
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 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
如:普通话的普及等
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1.景观内涵:
景观一词原来在西方称为风景画,指景物、 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 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北方四合院
南方吊脚楼
黄河中游的窑洞
内蒙古大草原的蒙古包
图 (课件有)
福建客家大院
围村图 (课件有)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整合:
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
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特质
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
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
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
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1、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A 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环境决定论,环境被认 为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 文化过程。
B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的是人的选择能力, 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 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
境恶化、生态失调等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人类才开始意识到人与
自然环境之间应保持和谐、协调的关系。由此谋求人与自然环境共生 和谐的人地关系和谐论,逐步在全世界得到确认,并成为人文地理学
理论的一大革新。
(一)环境决定论
1、核心观点 :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文化景观
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自然是被动的,人 是主动的;自然变化慢,人文变化快)。 文化景物(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 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文化景观的外在形式、 物质原料组成、装饰色彩等,是物质的;而其所 反映的价值趋向、折射的追求等内在的含义与意 义,是文化景观的神、气所在。
文化景观
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 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 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 论,可包含该学科的各个分支,影响 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
二、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中心
课题,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人地关系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曾出现许多不同的人地观,由最初的天命论到环境决定论、或然论、 然后是生态论等,直到20世纪60年代,面对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
于是生态学的观点再度受到地理学者的关注,并形成了人地
关系的生态学研究方向。
2、评价 1)生态学概念的引入,使人类活动、生物 作用、自然营力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加以整合, 打破了自然和人文的二元论观点;
2)生态学为人地关系研究提供了一套新 的研究方法模式,使其研究更科学化。
(五)环境感知论
广义: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象 以及这种映象被修改的过程。 狭义:仅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 1、核心思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 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 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它是受一 种思想意识的支配。
(1)希腊学者亚利斯多德:气候与民族品德。 (2)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气候与民族、政治、 宗教等社会 现象。 (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 (4)德国的拉采尔等:近代环境决定论体系的构建,导源于德国的 拉采尔,其所著的《人类地理学》一书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是环境 的产物,人ຫໍສະໝຸດ 活动发展和抱负受到地理环境的严格限制。
2、评价: (1)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 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 俯首听命的。
(2)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解决办法,从
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
(七)和谐论
1、核心观点:人地关系应当“和谐”。 2、评价:“和谐论”、“可持 续发展论”作为人类社会追 求的理想模式和人地关系优化的目标,具有泛科学化的意 义。对地理学来说,最重要的乃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构 建富有实际地理内涵的人地关系理论。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1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主题1 主题2 主题3 主题4 主题5
文化区
文化扩散
文化生态学
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
人文事象的 空间表征
文化的时 间现象
文化与环境 的关系
文化各特质 之间的协调
文化现象 综合体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生态学是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 成、功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动态, 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 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生活研究相结合;地理学应该在时间过程中研究人地关系。
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
人口
自然生物环境
技术
社会组织
3、评价
(1)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 “天命论”、“神 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
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可能论
1、核心思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 2、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 白兰士和他的学生白吕纳。 3、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4、评价: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
够彻底。但它承认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同时也反对环境决定社
会的观点,具有朴素的辨证观点。
(三)适应论
1、核心观点: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 2、评价: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四) 生态论
1、形成及其主要观点:美国地理学者巴罗斯将生态学的观点 引入到地理学中,认为地理学的论题应规定为完全论述人与 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人类普遍关心环境质量,对人类活 动引起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有初步的认识,
2、评价
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
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
用人类的行为感知过程把人类与环境
关联起来,克服了传统人地关系研究中 只把人类活动加以理性化、概括化。
(六)文化决定论
1、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
2. 文化景观
景观的研究始于德国近代地理学。德国地理 学家拉采尔首次注意文化景观的研究。美国 人文地理学家索尔(苏尔)主张文化景观是 人文地理的核心。对其概念索尔、李旭旦等 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文化景观
卡尔 · 索尔: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 动形态。 李旭旦: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 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本教材: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 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 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分组讨论题
1.试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 2.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3、简要评价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
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4、试述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
5、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和文化景 观的有机联系。
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
(一)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他对文明的起源提出的原则:“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德”和“中庸 之道”。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二) 马克斯· 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宗教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思想先变化,再改变生产与环境, 是另一种人地关系; (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人的生活方式是社会、历史多种因素的产物;把人类历史研究和对人的
C 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环境物象、观念 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 机。
D 和谐文化生态关系 这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人类利用自然应 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强调文化与环境的双向作用的协调性。
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A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文化的形成都发生于一定的地域中, 这个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 该区内文化的形成。
B 环境条件能够对文化的影响起加速或者 延缓的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 影响着文化的发展。
C 环境条件的差异对生产发展方向和民 族文化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影响
文化类型 生产 地理环境 方式 河湖平原 农耕业 土地 主要 交通 工具 车 财富观
哲学观
民族 精神
温问尔 雅安分 守己
开拓进 取海外 拓殖 粗犷豪 放惯于 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