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初探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有效的提问有利于肩发学生积极思考、增进师牛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语文教学的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影响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一、课堂巧妙提问,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
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①老师在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②在知识内容容易发生误解、歧义之处。
③跟课文关系较密切相关的知识之处等等。
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说,可以在这几个时间内提问: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之时。
②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之时。
③在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之时。
④在学生情绪高涨,却容易分神之时。
⑤在学生情感十分低沉之时。
等等。
课堂提问时,学生多是要根据教师的口头提问作答,因此问题表述得是否清楚至关重要。
问题设计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要重述或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0口头表述不宜旬子太长或转弯太多,这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多焦点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应该做到一个问题一个焦点,方向集中,要点突出。
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
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因为提问结束马上要学生回答的话,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高中生畏惧心理,所以提问后要在时间上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从而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高中教材第六册中的《宝玉挨打》,授课时可以考虑使用提问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思考中去阅读。
作为老师先出示问题:宝玉挨打的原因是什么?贾环为什么要诬陷宝玉?王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贾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与思考,并在阅读中让学生讨论,在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机会,这就鼓励了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与交流。
同时,也为教师很好的捕捉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从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在创设问题探究情境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对教师的发问乐于思考,并能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
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大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过去的单向度交往方式为多向度交往方式,师生关系更加亲密,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
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比如,在教《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时,教师充满感情地和同学们讨论交流以下这个问题: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
这样的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问方式是多样,提高思考能力
1.创造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
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可提问:当路瓦栽夫人在极乐公园碰到佛来思节夫人,得知她当年丢失的是一串假项链,十年劳动白费时,她该怎么办?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绕道式。
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便绕道而行。
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
提问方法。
比如讲《祝福》一课时,在老师分析祥林嫂死后,鲁四老爷骂的哪句话时,问道:“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的一个人?经过思考,学生仍然答不上来,老师可采取绕道法,暂且存疑,从侧面问道:“同学们想一想,鲁四老爷在偏偏要在这个时候的后面理应说什么?”学生中有的可能说,“死了”,有的说“老了”,老师问“鲁四老爷为什么不说死了?”学生可能答道:“因为他忌讳极多,在祝福时是不允许提死亡一类的事情。
”老师问:“那鲁四老爷为什么又不说‘老了’”?学生可能说“因为老了含有尊重死者的意思。
”问到这里,鲁四老爷这个即不能犯忌讳,又不能丢了传统的老朽形象也就活脱脱地站了起来,至于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这个问题”也就不攻自破了。
3.搭桥式。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
比如在指导学生自学《项链》一课时,老师这样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回答,老师就随机搭桥问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形象?”学生很快答道:“是一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老师再设一问:“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道:“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的豪华奢侈、讲排场、虚
荣之风大盛。
”问到这里,开始的第一个大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了。
为什么呢?因为老师在学生不“发”之后,提出了两个较容易的问题。
4.复述式。
问题提出以后,学生答不准确,教师不急于补充,而让学生在多次的复述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如讲《景泰蓝的制作》一课时,老师问:“掐丝”和“点蓝”这两道工序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而其它六道工序则一笔带过?一些学生答偏了,这时老师就先让学生来详细复述景泰蓝制作的全部过程。
几个学生对制铜胎等工序复述很好,唯独“掐丝”“点蓝”两道工序说得丢三拉四的,然后问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学生答道:“这两道工序最精细、最复杂,也就最难为大家所掌握,所以作者不惜笔墨详细说明。
”上面,老师问的是其所以然,即其中的规律,而学生对其“然”,即蕴含着这种规律的现象都不熟悉。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体味这种现象,一一复述课文,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