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感悟现代诗的美学韵味
意象是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中最为重要的张力生成机制之一。
它作为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及诗写技术,也是其诗美风格最为亮丽的一个重要特征。
作为北欧瑞典诗歌的领军人物,诗人受到过西方意象派、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同时他也喜欢中国的古诗和日本的俳句,可以说,他融汇了东西方的诗学传统,有继承也有创新。
2011年,历经了多次的提名之后,特朗斯特罗姆终于实至名归地将诺贝尔文学奖揽入囊中。
能够一次次获得黄袍加身般的荣耀,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自然有着众多的闪光点,这些过人之处共同服务于、致力于传达诗歌卓越的表现力,在内容架构、表现技巧、语言魅力等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诗歌典范,以及意象诗歌的深层借鉴意义。
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位瑞典诗人,哲学诗画今天精选了他的四首诗,一起来品读现代诗的魅力和哲理与美学之韵味。
1,《巨谜》
雕之峭壁
养殖场玻璃后面
爬行动物
惊奇地
一动不动。
一个女人横挂在
寂静之中。
死者无声。
大地深处
我的灵魂滑动
无声无息像一颗彗星。
2,《风暴》
行路者突然走到那棵古橡树:一头石化的巨鹿,它那宽如地平线的鹿角守卫着秋天大海暗绿色的围墙。
一场来自北方的风暴。
现在是花楸浆果的时节。
夜里醒来他听见──在那棵巨橡高处
群星在马厩里踢蹄。
3,《夫妇》
他们关掉灯。
白色灯罩
在溶化前跳闪了一下,
像一粒沉入黑暗之杯的药片。
然后上升。
旅馆的墙插进天空的黑暗。
爱的运动平息。
他们睡去。
但他们最隐秘的思想
像小男生潮湿的画纸上
两种颜色相遇,交杂在一起。
黑暗。
静寂。
城市从夜色里
逼近。
和熄灭的窗口。
房屋走来。
它们紧挨着站在挤压的
期待中。
一群面无表情的人。
4,《树和天空》
有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里匆匆经过我们。
它有急事。
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一只黑鸟。
雨停歇。
树停止走动。
它在晴朗之夜静静闪现。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
空中雪花绽放的一瞬。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2015),瑞典诗人。
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954年发表诗集《17首诗》,轰动诗坛。
至今共发表163首诗,除《17首诗》外的作品结集为《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音色和足迹》、《看见黑暗》、《野蛮的广场》、《为生者和死者》和《悲哀贡多拉》十部诗集。
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仍坚持纯诗写作。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
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多次获诺贝尔学奖提名。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
”2004年发表的最后诗集《巨谜》,在简洁短小的俳句诗风里,诗人的思考似更深邃而具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