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的参考价值前言货币供应量,现在是许多经济媒体、专家甚至包括老百姓都关心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现在大家关心货币供应量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讨论最多的是中国的货币供应量是不是太多了?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站出来列举各种数据,说现在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经超过103万亿人民币了,是我们当前GDP的两倍,已经超过美国的货币供应量,美国公布的数据显示M2美元货币供应量10万亿美元(详见附图),折合人民币才60多万亿。
但由于货币供应量数据统计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迷信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的参考价值。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金融产品创新,虚拟经济催生了大量虚拟信用货币,特别是金融市场的保证金交易创造了大量虚拟信用,通过渗透到金融市场的交易结算环节,已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
由于杠杆效应,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是现货市场的N倍,逐渐掌握了现货市场金融资产的定价权。
我们已经无法忽视虚拟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没有计算虚拟货币的货币供应量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也难以代表整个货币供应体系。
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的参考价值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它对收入、消费、投资、物价、国际收支都有重要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宏观经济,因此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依据。
货币供应量根据流动性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作为央行测量、分析和调控的依据。
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简单地讲,就是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放在家里或随身带着,没有存到银行的钱;以及单位放在保险柜里的钱,应付临时周转用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银行外的流通现金+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这个指标平时用的比较少。
M2,广义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平时用的比较多,是在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将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及其他存款统计在内。
从变现和流动性角度来看,M0反映的是社会现实购买力,是最活跃的货币,和消费变动密切相关。
M1的流动性仅次于M0,它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
我们通常说的货币供应量是指M2,反映的是社会货币投放总量和未来通货膨胀之间的压力状况。
具体货币供应量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关系参见下图:M0,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简单地讲,就是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放在家里或随身带着,没有存到银行的钱,单位放在保险柜里的钱,应付临时周转用的现金。
M2,广义的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平时用的比较多,是在狭义货币供应量的基础上,将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统计在内。
也可以这么理解,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社会上流通的现金加上银行存款,包括单位和个人的银行定期、活期存款,以及上存央行的存款准备金。
我们来看看中国的100万亿货币供应量是怎么来的?中国银行业贷存比监管模式,催生了巨大的存款市场,银行千方百计拉存款,没有存款就无法放贷款,放出贷款就指望着客户回存存款,用业内的话就是资产拉动负债。
以100万存款为例,每放一次贷款,除去上缴的存款准备金,最大限度80万回存银行,周而复始,货币乘数为5的话,极限值理论上可以派生500万存款(100万除以20%)。
中国当前基础货币投放接近30万亿,实际货币乘数为3.35 ,M2货币供应量达到了103万亿。
不少媒体和政府官员也将美国M2值与中国M2值进行了比较,认为中国货币量太多了。
的确,从数据上看,中国M2达到100万亿人民币,美国M2仅为10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也就是60多万亿人民币,是否中国的货币供应量的确比美国多太多了?我们看到,2013年6月美国调整后M2数据为10.5988万亿美元,但中美两国的M2数据在统计口径上存在明显差异,不能等同视之。
参见下图:数据中占比较高,因此中美两国的M2数据没有可比性。
退一步说,即便中美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也不应迷信M2货币供应量对货币政策的参考价值。
因为随着金融创新和发展,虚拟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大量的虚拟信用货币,虚拟信用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整体经济和GDP数据。
虚拟经济的繁荣催生了大量的虚拟信用货币。
对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不仅是货币供应量,也不仅是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规模,而应该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信用总量。
什么是社会信用总量?我们知道国家发行货币就是在创造信用,但随着互联网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系统也在大量地创造信用,我们可以把它近似地看做虚拟信用货币。
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就产生了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指的是以金融系统为依托的虚拟资本循环运动,简单地说就是资本逐利、钱生钱的活动。
虚拟经济创造了大量的虚拟货币,因为各种原因,目前还无法统计,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
中国人关心货币供应量,关心银行存款,但美国人却只关心消费和投资。
按美国10万亿美元的货币供应量计算,消费、投资二八开,消费占货币供应量20%,初步估算流通中的现金大概2万亿美元(美国人主要是信用卡消费,现金消费占比很低),其他80%大概8万亿美元的货币将被直接或间接用于各类金融市场投资,金融市场的交易主要是保证金交易,否则以区区8万亿美元的货币供应量是无法撬动和支持庞大的的金融市场交易的。
美国金融市场,不管是外汇交易市场、黄金交易市场、股票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还是衍生品交易市场都是全球最大的,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这些市场就像吸金黑洞,一边吸收货币,一边创造信用,市场上大多数保证金交易,都是10-20倍杠杆,也就是100元的货币可以创造出1000元-2000元的虚拟信用货币。
从全球期货期权交易量来看,除了2009年几乎与2008年持平之外,一般年份都保持稳定的增长。
2009年在金融危机后稍作喘息,2010年全球交易量增长了26.67%。
过去五年期货期权市场的交易量总共增长了60.9%,贡献主要来自于新兴市场如巴西、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交易量的爆发。
即使是危机的中心地——美国市场,过去5年中期货期权交易量也出现了可圈可点的33.3%增长。
2007—2011年全球衍生品交易量(以交易手数算)全球衍生品交易市场一般划分为四大区域,分别是北美(美国)、亚太、欧洲和拉美及其他地区。
北美地区(美国)交易量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近40%缩减至20%左右,并持续至今。
美国8万亿美元交易保证金按10倍的杠杆计算,将创造出 80 万亿美元虚拟信用货币,折合人民币480万亿,是中国货币供应量的4-5倍。
如果考虑T+0交易因素,那创造出来的虚拟信用货币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中国的保证金交易(股指期货和大宗商品期货)还刚刚起步,在过去的5年,虽然中国的期货期权衍生品交易增长了33.3%,但仅仅只占到全球衍生品市场份额的5%(见附注)。
以一万亿保证金10倍杠杆计算,中国市场创造出来的虚拟信用大概 10万亿人民币。
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论中美,保证金交易的信用创造都未被纳入货币供应量体系。
保证金交易已经掌握了金融资产的定价权目前,虚拟经济发展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1、互联网金融虚拟电子货币的兴起;2、金融衍生品保证金交易创造大量的虚拟信用货币。
货币供应实质上是国家信用的创造过程,互联网机构和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创新也能创造信用,我们把它看作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虚拟货币,它没有直接注入实体经济,而是依附于互联网和金融系统,通过渗透到交易结算环节,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保证金杠杆交易影响力巨大,我们已经不能忽视它的存在,由于杠杆放大的效果,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是现货市场的N倍,逐渐掌握了现货市场金融资产定价权。
互联网金融虚拟电子货币包括现在流行的Q币、比特币等,可以在网络上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但流通量很小,对实体经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保证金交易创造出来的虚拟信用货币,其巨大的交易市场和交易金额已经构成了对实体经济货币的挑战。
目前国内的股指期货,还有即将放开的国债期货,都属于保证金交易。
最初设计产品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而用来对冲风险的避险工具,但此类金融衍生品杠杆放大的结构设计天生被赋予了信用货币的创造功能和强大的市场定价功能,甚至可以扭曲市场的真实价格。
金融机构利用保证金交易放大交易金额,通过操纵市场价格,达到非法获利的目的。
我们注意到,股指期货合约单向的增减,已影响到股票现货市场投资人的心理预期,从而影响和改变股票投资人的市场判断,最终导致股票市场按期货市场的方向运行。
华尔街大佬深谙此中道理,谁掌握了期货市场,谁就掌握现货市场的定价权,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呢?首先,华尔街投行积极筹建参股期货交易所,例如美国最大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的大股东就是鼎鼎大名的华尔街投行高盛。
高盛定期发布石油价格、黄金价格的研究报告,一边引导机构投资者单向做多或做空期货市场,一边创设大量的看多或看空的期权产品卖给市场的投资者盈利。
几年前石油价格的涨跌和近期黄金价格的下跌,华尔街投行的身影频频出现,投行事先向市场抛出研究报告,同时召开各种投资策略报告会制造市场舆论,引导市场预期,期货交易市场最先反映市场预期的变化,并最终影响现货市场价格跟随变化。
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外汇交易市场、期权衍生品交易市场、黄金交易市场无一不是保证金交易,大部分金融资产定价是由美国金融市场交易决定的,所以世界上绝大部分大宗商品都以美元来计价。
也就是说,谁掌握了金融市场,谁就掌握了定价权。
结语:国内股指期货、商品期货和刚刚放开的国债期货都属于保证金交易,在保证金交易过程中创造的大量虚拟信用,不是货币,却有着和货币同样的属性。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已不容小觑,在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保证金交易日渐成为一种主流的交易方式,其交易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虚拟信用甚至超过了流通货币的信用总量。
更重要的是由虚拟信用产生的天量交易已能左右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进而掌握了现货市场定价权。
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管制暂未开放,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还在我们自己手里,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开放是迟早的事,一旦资本兑换放开,外资进入国内金融期货市场,通过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方式,可以迅速夺取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权,那么金融危机就不远了,希望这不是危言耸听。
央行公布的M2货币供应量事实上只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数量,并没有将虚拟经济产生的信用货币统计在内,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货币供应量指标,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包括虚拟货币在内的信用总量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规划和引导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