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介绍北京的导游词

关于介绍北京的导游词

关于介绍北京的导游词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城市。

北京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景色都很宏伟壮观。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介绍北京的导游词4篇,欢迎参考!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

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

可以说,雍和宫是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由和天王殿、雍和宫大殿(大雄宝殿)、永佑殿、0殿、万福阁等五进宏伟大殿组成,另外还有东西配殿、“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师殿)。

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

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巍峨壮观,具有汉、满、蒙、藏民族的特色。

雍和宫雍和宫南院伫立着三座高大碑楼、一座巨大影壁和一对石狮。

过牌楼,有方砖砌成的绿荫甬道,俗名辇道。

往北便是雍和宫大门昭泰门,内两侧是钟鼓楼,外部回廊,富丽庄严,别处罕见。

鼓楼旁,有一口重八吨的昔日熬腊八粥的大铜锅,十分引人注目。

往北,有八角碑亭,内有乾隆御制碑文,陈述雍和宫宫改庙的历史渊源,以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分刻于左右碑。

雍和门两碑亭之间,便是雍和门,上悬乾隆皇帝手书“雍和门”大匾,相当于汉传佛教的山门、天王殿。

殿前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

殿内正中金漆雕龙宝座上,坐着笑容可掬、袒胸露腹的弥勒菩萨塑像。

大殿两侧,东西相对而立的是泥金彩塑四大天王。

天王脚踏鬼怪,表明天王镇压邪魔、慈护天下的职责和功德。

弥勒塑像后面,是脚踩浮云,戴盔披甲的0神将韦驮。

雍和宫大殿出雍和门,院中依次有铜鼎、御碑亭、铜须弥山、嘛呢杆和主殿雍和宫。

主殿原名银安殿,是当初雍亲王接见文武-的场所,改建-庙后,相当于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

殿内正北供三尊高近两米的铜质三世佛像。

三世佛像有两组:一组是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世界药师佛。

右为西方世界阿弥陀佛,这是空间世界的三世佛,表示到处皆有佛。

空间为横向,所以又叫横三世佛。

各地大雄宝殿供三世佛的,多为横三世佛。

雍和宫大殿的三世佛则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流程,说明无时不有佛,即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右为未来佛弥勒佛。

空间为宇,时间为宙,意为宇宙无处不佛。

正殿东北角供铜观世音立像,西北角供铜弥勒立像。

两面山墙前的宝座上端坐着十八罗汉。

大殿前院中两庑是“四学殿”。

永佑殿出雍和宫大殿,便是永佑殿,单檐歇山顶,“明五暗十”构造,即外面看是五间房子,实际上是两个五间合并在一起改建而成的。

永佑殿在王府时代,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

后成为清朝供先帝的影堂。

永佑是永远保佑先帝亡灵之意。

殿内正中莲花宝座上,是三尊高2.35米的佛像,系檀木雕制,中为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右为狮吼佛。

出永佑殿,便到0殿。

左右两侧为班禅楼和戒台楼。

0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上建有5座天窗式的暗楼,有5座铜质鎏金宝塔,为藏族传统建筑形式。

0殿0殿是汉藏文化交融的结晶。

殿内正中巨大的莲花台上端坐一尊高6.1米的铜制佛像,面带微笑,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

这尊铜像塑于192年,耗资20万银元,历时两年才完成。

宗喀巴像背后,是被誉为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的五百罗汉山,高近5米,长3.5米,厚30厘米,全部由紫檀木精细雕镂而成。

五百罗汉山前有一金丝楠木雕成的木盆,据说当年乾隆帝呱呱坠地后三天,曾用此盆洗澡,俗名“洗三盆”。

万福阁出0殿,便是高25米,飞檐三重的万福阁。

其两旁是永康阁和延绥阁。

两座楼阁有飞廊连接,峥嵘崔嵬,宛如仙宫楼阙,具有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万福阁内巍然矗立一尊迈达拉佛(弥勒佛),高18米,地下埋入8米。

佛身宽8米,是由七世0-的进贡礼品,用整棵名贵的白檀香木雕成。

据说乾隆帝为雕刻大佛,用银达8万余两,这尊大佛也是雍和宫木雕三绝之一,还有一尊木雕三绝在万佛阁前东配殿照佛楼内,名金丝楠木佛龛,采用透雕手法,共有99条云龙,条条栩栩如生。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

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

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和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的-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整个宫殿气势恢宏。

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

1416年(永乐十四年),明成祖颁诏迁都北京,下令仿照南京皇宫营建北京宫殿。

1420年(永乐十八年),北京宫殿竣工。

次年发生大火,前三殿被焚毁。

1440年(正统五年),重建前三殿及乾清宫。

1459年(天顺三年),营建西苑。

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全部被焚毁,至1561年才全部重建完工。

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

复建工程直至1627年(天启七年)完工。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李自成向陕西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薰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未焚,其余建筑全部被毁。

同年清顺治帝至北京。

此后历时14年,将中路建筑基本修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开始重建紫禁城其余被毁部分建筑,至康熙三十四年基本完工。

1735年(雍正十三年),清高宗(乾隆帝)即位,此后六十年间对紫禁城进行大规模增建和改建。

1813年(嘉庆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起义军攻打紫禁城。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帝退位。

但按照与民国签订的优抚条件,仍然居住于紫禁城内。

1923年,建福宫发生火灾。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大修。

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

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现在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其实不是。

太和殿其实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主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乾清宫、还有养心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开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

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

龟、鹤为长寿的象征。

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

1961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毛主席纪念堂以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设计修建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

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

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

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

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

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浮雕构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

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

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

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

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

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0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前门大街历史上的五次修缮第一次——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修缮原因:京师大地震,包括前门大街、城门楼在内的民居70%-80%都被震塌。

第二次——1900年,修缮原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期间,前门大街被烧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