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育种学复习题及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复习题及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复习题及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剩余变异:自交后代群体中残留的杂合基因所引起的变异。

2.轮回选择
3.QTL
4.增效基因:在基因定位时,特别是QTL定位时,有的遗传效应是正的,
即为增效基因,相反,记为减效基因。

如果作图亲本涉及两个亲本,对一个性状(如垩白)而言,一个亲本可能存在增效基因,也可能存在减效基因。

5.减效基因:在基因定位时,特别是QTL定位时,有的遗传效应是正的,
即为增效基因,相反,记为减效基因。

如果作图亲本涉及两个亲本,对一个性状(如垩白)而言,一个亲本可能存在增效基因,也可能存在减效基因。

6.优势指数:F1与两个亲本平均值的比。

7.等位基因
8.两系杂交稻
9.分子农业
10.孢子体不育
11.Rf-1
12.三系配套
13.系谱法
14.种质资源
15.基因库
16.育性
17.理想株型
18.遗传改良
19.目标性状
20.Match
二、简答题
1.试述比较基因组学在育种中应用。

2.简述杂种优势预测的技术与方法。

3.如何固定杂种优势?
4.如何实现高新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
5.如何鉴定水稻花粉的典败,圆败,染败?把花粉败育分为典败,圆败,
染败有何意义?
6.简述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7.简述sd-1基因利用。

8.为什么育性是重要的农艺性状?
9.简述稻米垩白的遗传与基因决定。

10.简述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方法。

11.简述基因定位的方法学新进展。

12.简述作物品种有哪些群体类型。

13.作物基因组研究对作物育种有意义?
14.育种学的突破在于关键种质的利用。

试举例说明。

15.简述水稻雄性不育的主要类型,并说明为什么利用野败细胞质培育的三
系杂交稻推广面积最大?
水稻雄性不育类型分:(1)包台型(BT型)不育系,配子体不育,花粉败育发生于三核期;(2)野败型不育系,孢子体不育,花粉败育发生于小孢子单核期;(3)冈型不育系和D型不育系,均属孢子体不育,主要于花粉单核期败育;(4)红莲型(HL)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于花粉双核期败育。

野败细胞质败育彻底,恢保关系清楚,具有自我防护的机制,制种安全,杂种纯度高,生产上便于应用。

野败型于1971年发现不育细胞质,1973年培育出不育系,同年三系配套,据罗崇善(1988)不完全统计,生产上种植10万亩以上的杂交组合,野败型不育系配置的杂交组合共60个,占组合数的74.07%,占杂交稻的98.15%。

明恢63恢复系于1977年育成,1982年组配的汕优63开始推广。

用明恢63作为主体亲本育成131个恢复系,配组249个,累计推广面积共计
8152.87hm2,占全部杂交稻推广面积的32.14%。

16.试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及其应用。

17.试述三系七圃法种子生产程序。

18.试述细胞工程育种的育种成效。

19.如何拓宽我国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
20.如何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作物育种学为什么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2.试述获得目标性状有利变异的途径和方法。

3.试述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作物育种学意义
4.试述水稻主要性状的遗传特点,如何进行基因控制?
5.试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方法。

6.试述重要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克隆方法,以三个基因克隆为例。

7.试述品质性状育种的理论与方法。

8.如何拓宽我国玉米品种的遗传基础?
9.如何测定自交系的配合力?
10.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在玉米育种中有什么应用?
11.半同胞家系轮回选择如何进行?
12.试述棉花育种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13.试述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育种的现状、策略与方法。

14.试述转基因棉的研究进展与生产应用。

15.为什么我国育种多采用“多组合,群体小”的育种策略?
我国水稻育种家总结了一个育种方案,150个核心亲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计算,11175个杂交组合,20个亲本,190个组合,10个亲本为45个组合,因此,常规育种条件下,需要配组的组合多,这是基于常规育种策略和常规育种条件提出的。

因为,组合多,所以形成了“组合多,群体小”的育种策略。

“组合多,群体小”是与“组合少,群体大”而言的。

多次取得育种突波的育种家,因为掌握核心亲本,所以可以采取基于自育核心亲本为基础的品种改良策略。

如,中国农业大学配组一个组合,选育7个品种的策略。

16.试述水稻白叶枯病基因遗传与育种进展。

17.试述作物株型育种的实例与育种学依据。

理想株型是一种植物模型,这种模型是人们可以按理想去选育新品种,以获得更多的谷物产量和更优良的品质或油分以及其他有用产品。

小麦理想株型要点如下:(1)强而短的茎秆;(2)直立的叶群;(3)叶片较多叶片较小;(4)大穗;(5)直立穗;(6)有芒;(7)单茎,主茎不带分蘖,如日本的水稻每株20个分蘖,英国小麦每株只有2-3个茎蘖;(8)其他特性,植株茎秆中的糖分向穗上籽粒的良好运转,与地上部相适应的根系等。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是指在形态和机能各个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方面,全面而综合地考虑,充分利用当地的生态条件条件,使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都能达到的高度(杨守仁,1998)。

水稻理想株型育种发展方向:(1)理想株型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2)理想株型育种与超级稻育种相结合。

袁隆平根据培矮64S/E32的株型特点,提出超级杂交稻的模式株型为:上三叶“长、直、窄、凹、厚”。

最理想的穗型应是一种动态理想型,即;在抽穗期稻穗完全直立,乳熟期以后逐渐下垂,表现为由抽穗期的直立型到成熟期的下垂型的动态变化过程。

超级杂交稻新组合Y优1号即具有这种动态理想型的基本特征,这可能是该组合在2004年湖南省超级稻区域试验中产量能够排名第一,并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11.2%的重要原因之一。

玉米株型分紧凑型(掖单4号),半紧凑型(烟单14),平展型(中单2号)(王忠孝,1997)。

18.试述品种更替的阶段性标志性品种。

19.试述水稻、玉米、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和不同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
理论和技术进展。

20.试述基因互作网络及其研究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