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汇总

初一历史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P2-5)隋文帝:坚(北周外戚)1.建立隋朝(581年,都城长安)2.灭,南北重归统一(589年)3.励精图治隋炀帝:广1.开通大运河(605年开始)一.南北重归统一1.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有大幅度增长,据史书记载大仓库的粮食、布匹,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

二.大运河的开通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意义: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1.大运河以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南至余杭(今),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隋统一条件:客观上: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③政权的腐败主观上:①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②隋灭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得当2.大运河:三个点:、涿郡、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第二课贞观之治(P7-10)一.渊(唐高祖)建唐(618年长安)二.唐太宗(世民)------贞观之治贞观之治1.关于贞观之治:一是贞观、太宗年号是唐太宗时期,二是“贞观之治”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强盛。

1.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措施:1.吸取隋亡的教训(政治)2.轻徭薄税,发展农业(经济)3.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政治)4.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经济)5.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经济)6.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政治)7.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政治)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敢于直言的征(著名的谏臣)女皇武则天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上2.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3.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三课“开元盛世”(P12-15)开元之治1.任用贤才,励精为治。

2.整顿地方吏治。

3.提倡节俭。

(书P12)盛世(经济繁荣)1.农业: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3.商业:长安盛世经济的繁荣1.唐玄宗时期,共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茶叶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唐朝的农民还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4.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6.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二.科举制的完善(唐)1.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国学的规模2.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3.唐太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容1.唐朝科举制的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三.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的制度,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文学艺术的发展。

1.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犁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1905)第五课“和同一家人”(P22-26)民族关系一.民族政策1.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二.唐与突厥()1.(唐太宗)安西都护府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北亭都护府:武则天三.唐与吐蕃()1.七世纪(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2.八世纪(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1.吐蕃人是藏族的先祖,很早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

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的水平也很高。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罗些。

3.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四.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

八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双方关系友好,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五.“车书本一家”1.隋唐时期,我国东北松花江、流域,生活着靺鞨族,有“盛国”之称。

2.隋唐之际,洱海间一带发布着六诏。

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后来,在唐朝的支持下,最南边的南诏统一了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王。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兼收并蓄一.遣唐使1.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是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使团规模庞大,少则二百多人,多至五六百人。

3.遣唐使会过后,很受重视。

他们一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他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二.鉴真东渡1.唐玄宗是,鉴真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

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1.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3.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四.玄奘西游1.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

2.还以亲身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一高超的建筑水平1.隋朝杰出工匠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的城市。

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等。

3.唐朝印刷的《金刚经》(印于868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术品三光耀千古的诗坛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白、杜甫和白居易。

2.白:性格豪放《早发白帝城》《蜀道难》他的诗,既豪迈奔放,有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诗仙3.杜甫:生活在唐朝有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三吏、三别诗圣4.白居易:生活在唐朝中期《中吟》《新乐府》他提倡诗歌要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的。

他的诗:讽刺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一灿烂夺目得到书法和绘画1.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他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2.柳公权:自成“柳体”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在书史上留下“笔谏”的美名3.后人把柳书和颜书并成为“颜筋柳骨”4.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历代帝王像》《布辇图》5.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松子天王图》二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1.西部的敦煌莫高窟2.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三盛大欢腾的乐舞1.唐太宗:《亲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契丹族的兴起和桥兵变1.10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

2.那时候,唐朝已经灭亡,出现犁割据混战的局面。

黄河流域相继由五个朝代统治,合称“五代”(五个朝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3.960年,后周大将匡胤在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高呼“万岁”4.匡胤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

5.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割局面。

二辽、宋、夏的和战。

1.双方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3.那时候,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势力崛起。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元昊向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

4.西夏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5.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接着在会宁称帝,国号金。

他就是金太祖。

6.金先灭了辽,又于1127年灭亡北宋。

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构,于同年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7.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

宋高祖和权臣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就向金求和,并令岳飞等人班师,解除他们的兵权。

桧还以所谓的“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8.岳飞班师以后,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南方农业的发展1.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2.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步超过北方。

3.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新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4.太湖流域的、,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5.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

6.棉花的种植,由两广、扩展到长江流域。

7.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8.重要原因:北人南迁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从兴起的棉织品,南宋是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南宋)。

3.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4.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那时候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和,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

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2.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强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4.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

北宋前期,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5.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6.从唐朝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7.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也是“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解释)8.六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