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一、绪论练习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指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6.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A.马克思B.亚当·斯密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7.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的是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二)不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要理论渊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A康德.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尔萨斯 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 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学说绪论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 2.A 3.A 4.C 5.B 6.B 7.C 8.A(二)不定项选择题1. BCD 2.BCD 3.ABC 4.BC 5.AB 6.ABC 7.CD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练习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是指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各不相同B.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物C.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C.不可知论D.二元论6.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在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两者是根本对立互不相容的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D.两者是完全统一没有区别的7.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8.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9.“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10.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11.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2.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是指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所表现的自主性、目的性。
这个“可能性空间”A.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等既定条件决定的B.是由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多种随机现象构成的C.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偶然因素的重要作用D.体现了历史发展中必然因素的重要作用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4.恩格斯指出:“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A.是否承认发展的观点 B.是否承认联系的观点C.是否承认变化的观点 D.是否承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6.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A.矛盾的观点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C.一分为二的观点D.对立统一的观点17. “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A. 自由是必然的根据B. 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C. 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D. 必然是自由的限度18.放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像是被折断了一样。
对这一事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真实的反映B.没有理性,眼睛并不是最好的证人C.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D.这是一种用歪曲形式表现本质的现象19. 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20. 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21. 一位哲学家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22.“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这一论断说明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D.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23.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24.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25.“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26. 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
这种观点说明A.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然否定历史决定论B.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与承认历史决定论并不矛盾C.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产生都根源于主体的选择D.历史决定论是根本错误的27.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A.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B.两种不同的社会选择C.两条不同的社会道路D.两种不同的社会理想28.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其历史观都是唯心的,关键在于没有正确解决A.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客体的关系问题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29.“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种观点是A.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物史观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30.“在历史活动中,英雄人物是剧作者,人民群众是剧中人”,这是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C.历史机械观点D.历史辩证法观点(二)不定项选择题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C.无论正确的、错误的、虚幻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D.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世界是毫无规律的堆积B.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C.“理在事先”D. 道生万物3.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感觉是与外界隔离的屏障B.事物是组成该事物成分、要素的组合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D.数学逻辑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的理性的创造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这是指在内容上它实现了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C.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D.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5.科学家发现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A.不是纯粹的生物学过程B.是社会的产物C.不仅是物质现象,而且是社会现象D.人类意识和个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6.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