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安装及验收实施细则宁波市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安装及验收实施细则时间:2010-7-2 10:39:13 阅读:47次编辑:nbghzx 来源1总则1.0.1 为规范宁波市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安装及验收,推动太阳能热水系统这一绿色能源体系的广泛应用,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宁波市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分户式和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在既有居住建筑及其它民用建筑上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参照执行。
1.0.3 新建十二层及以下的居住建筑及有热水系统要求的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为全体用户配置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做好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工作。
其它民用建筑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1.0.4 当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已经安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进行建筑结构安全性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它相应的安全性要求。
1.0.5 当在建筑物上安装、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进行日照模拟分析,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物的日照标准,其中小高层及高层住宅区域规划设计及进行日照分析时,宜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应用预留条件。
1.0.6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安装及验收,除应符合本实施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要求。
3 基本规定3.0.1 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民用建筑的生活热水制取应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3.0.2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需建立在宁波本地区可靠的气候资料基础上(太阳逐时辐射模型),可采用宁波市典型气象年数据文件中的辐射数据(详附录A)。
3.0.3 高层类(12层以上)住宅及公共建筑宜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量选取合理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制取生活热水。
也可以采用栏板式、阳台式集热器制取生活热水,但应保证集热器能充分地采集阳光。
3.0.4 新建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纳入建筑工程设计,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不得采用管道预留、用户自理的方式。
求。
4.1.4 在装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建筑周围设计景观设施及周围环境配置绿化时,应注意避免对投射到太阳能集热器上的阳光造成遮挡。
4.1.5 规划设计需综合考虑宁波地域特征,包括气候、纬度、日照条件等,了解业主对热水的主观使用需要(使用量的多少、使用时间等),明确规划区域内辅助常规能源的类型(电、煤气、天然气等),分析业主经济承担能力,综合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的规模及形式。
4.2 建筑设计4.2.1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应贯穿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
4.2.2 建筑设计应合理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建筑中的位置。
布置9在建筑屋面、墙面、阳台或其它位置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应与建筑整体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建筑元素,满足建筑造型、建筑使用功能和建筑防护功能等要求。
4.2.3 布置在建筑外部位置上的太阳能集热器及其它系统部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应对周围环境产生视觉污染和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4.2.4 设置在任何部位的集热器及其它系统部件应与建筑有可靠的连接,保证集热器安全、稳固。
集热器等部件也不应影响该建筑部位的承载能力和防护、排水、防雷等功能。
4.2.5 集热器的安装部位应避免建筑自身及周围设施的遮挡,并满足集热器日照累计时数在冬至日不少于4小时的要求。
4.2.6 建筑设计应满足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和维修的安全要求,并设置日常维护检修的公共通道,避免公共管道和非本户管道维修入户。
4.2.7 在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建筑部位,应设置防止太阳能集热器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4.2.8 太阳能集热器不应跨越建筑的变形缝设置。
4.2.9 建筑设计应考虑储热水箱、水泵机组、辅助加热装置及控制系统等用房面积。
设置水泵机组和储热水箱的位置应具有相应的防水、排水措施。
4.2.10 合理布置户内管线走向,管线布置应集中、整齐。
垂直集中管线应设置管道井,管道井应预留检修门或检修口。
104.2.11 设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平屋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 太阳能集热器支架应与屋面预埋件固定牢固,并应在地脚螺栓周围作防水密封处理;2. 在屋面防水层上安装集热器时,防水层应上包到支座上表面,并在基座下部加铺附加防水层;3. 集热器不得直接安装在屋面保温层上;4. 集热器周围的检修通道以及从屋面出入口到集热器之间的人行通道应铺设刚性保护层;5. 集热循环管线穿过屋面时,应预埋相应的防水套管,不得在已做好的防水保温屋面上打洞凿孔。
4.2.12 设置太阳能集热器的坡屋面应符合下列要求:1. 屋面坡度宜根据太阳能集热器接收阳光的最佳倾角来确定坡屋面的坡度。
当采用春分或秋分所在月的日平均辐照量作为计算依据时,宜使集热器安装倾角略大于当地纬度,以提高冬季的集热效果;2. 坡屋面上的集热器宜采用顺坡架空安装或顺坡镶嵌安装;3. 集热器在坡屋面上安装时,应合理布置集热循环管线,并应与屋面造型相协调,穿过屋面的循环管线应预埋防水套管,防水套管宜顺坡穿过斜屋面,并应在屋面防水施工前埋设完毕。
4.3 结构设计4.3.1 结构荷载计算应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内的全部荷重。
114.3.2 结构设计应为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埋设预埋件或其他连接件。
连接件与主体结构的锚固承载力设计值应大于连接件本身的承载力设计值。
4.3.3 轻质填充墙不应作为太阳能集热器的支承结构。
4.3.4 太阳能热水系统结构设计应计算下列作用效应:1. 非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和风荷载效应;2. 抗震设计时,应计算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效应。
5 系统选择5.1 系统分类5.1.1 太阳能热水系统按其集合程度分为:1. 分户集热、分户储热的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2. 集中集热、分户储热的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3. 集中集热、集中储热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5.1.2 太阳能热水系统按集热方式分为:1. 利用温差异重的热虹吸进行循环集热的自然循环系统;2. 利用水泵及控制系统强制循环集热的强制循环系统;3. 传热工质通过定温控制依靠管网水压力一次经过集热器集热后进入储热水箱或用水点的非循环直流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5.1.3 太阳能热水系统按集热器及储热水箱的分合状态分为:1. 分离式太阳能热水系统12分离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将集热器与储热水箱分离设置,一般用于承压式强制循环系统,但也有用于自然循环系统。
在用于自然循环系统中,必须进行自然循环压力差计算,保证循环效果。
2. 整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整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将集热器与储热水箱整体式设置,一般用于自然循环系统中。
5.1.4 太阳能热水系统按被加热水的加热方式分为:1. 太阳能集热器直接加热被加热水的直接加热系统;2. 太阳能集热器首先加热传热工质,再由传热工质通过换热器加热被加热水的间接加热系统。
5.2 系统选择5.2.1 在不同的民用建筑中,应根据不同的供水要求和条件选用合理的太阳能热水系统(详见附录C)。
5.2.2 别墅及排屋住宅中,宜采用分离承压式强制循环的分户式系统。
5.2.3 低层及多层住宅中,在建筑造型允许的前提下,宜优先选用集中集热-分户储热的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或阳台壁挂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也可选取普通直插—分户式太阳能热水器(注意管路布置)、屋面集中集热—集中供热水系统。
若采用阳台(外墙及女儿墙等)壁挂的分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保证集热器能充分采集阳光(冬13至日日照时间满足4h);5.2.4 当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用水点设有冷热水混合器或混合龙头时,冷热水供应系统在配水点处应有相近的水压。
5.2.5 分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各户管道独立,管线数量较多,管线的布置应考虑检修的可行性,并且要求任何一组(根)管线检修或更换时不影响其它管线的正常使用。
5.2.6 集中集热、分户储热的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便于热水的计量和热水的循环加热,宜采用间接式加热系统,但应有可靠的技术措施保证户内的热量(水)不外流至管网。
5.2.7 集中集热、集中储热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适当控制系统规模,避免管线过长,热损失量过大。
5.2.8 高层住宅建筑中,在屋面资源不能满足集热器布置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段供应热水的方法部分满足上部建筑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要求,或采用栏板式、阳台式集热器制取生活热水,但应保证集热器全年能充分地采集阳光,保证冬至日热水器采光面上的累积日照时数不少于4小时。
5.2.9 有生活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例如酒店、单身公寓及医院等)中,在建筑造型允许的前提下,宜优先选用集中集热-储热-集中供热的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146系统设计6.1 一般规定6.1.1 民用建筑太阳能集热器,应根据各种集热器的技术经济性能确定采用平板型集热器、真空管集热器或其它先进适用的集热器。
对于冬季易结冰区域,若采用平板式集热器,应注意防冻控制设计。
6.1.2 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热水的民用建筑,应根据建筑类型及室内给水系统的条件,经综合技术分析选择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类型。
6.1.3 安装在建筑物屋面、墙面、阳台和其它部位的太阳能集热器、支架及连接管线,应预设预埋固定件和套管。
6.1.4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垂直管线不应明敷在建筑外墙上,严禁敷设在建筑物的风道内。
6.2 集热器6.2.1 集热器的最佳安装方位应朝向正南或正南偏西,若受条件限制时,其偏差允许范围宜在正南±15°以内。
6.2.2 单个集热器的安装倾角,应根据热水的使用季节和地理纬度确定,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倾角α(°)与集热器安装地理纬度φ(°)宜符合下列规定:1. 偏重考虑春、夏、秋三季使用效果时α=φ2. 偏重考虑夏季使用效果时α=φ-(0~10)°153. 偏重考虑冬季使用效果时α=φ+(0~10)°式中α——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倾角(°)φ——集热器安装地的地理纬度(°)。
6.2.3 集热器方阵的排列必须考虑集热器前后排间距以及集热器与前侧遮光物的距离,集热器的布置应避开建筑物的遮挡,建筑物的阴影长度即集热器距遮光物的水平最小净距(或集热器排间距),可按下式计算:)cos(θ?=AHctghD (6.2.3)式中D—集热器距离遮光物或前后排间的水平最小净距(m);H—遮光物最高点与集热器采光面最低点之间的垂直高差(m);h—建筑物所在地计算时刻的太阳高度角(°),其中计算时刻的选择应用如下原则:(1)全年运行系统,选春分、秋分日的9:00或15:00;(2)主要在春、夏、秋三季运行的系统,选春分/秋分日的8:00或16:00;(3)主要在冬季运行的系统,选冬至日的10:00或14:00;(4)太阳能集热器的安装方位角为南偏东时,选上午时刻,南偏西时,选下午时刻;θ—集热器朝南方向的方位角;A—太阳方位角(对应h取值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