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实践与理论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一、纽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概况今天的纽约号称“世界之都”。
强大的经济实力背后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浮华的都市生活之中有着高雅而丰富的精神享受。
诚如世界著名城市学、社会学专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言:城市是文化的空间,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和教化。
(一)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贮藏和展示文化的空间,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物质体现和物质载体。
纽约是美国文化设施最多和最集中的城市,大约有300家博物馆,超过200家公共图书馆,近300家电影院,400多家剧院,400多家艺术画廊,500多家书店,1500多个公园和游乐场所。
纽约拥有的大的艺术中心占全美14%左右,专业剧院占全美总数的17%。
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包括五大部分:一是以三大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图书馆系列;二是以两大博物馆为主体的博物馆系列;三是以百老汇剧院为主体的表演艺术系列;四是以中央公园为主体的休闲娱乐系列;五是以自由女神像和帝国大厦、世贸中心遗址等为代表的城市文化标志建筑系列。
三大公共图书馆每年图书资料流通量超过4000万件,相当于纽约市民人均5.5件。
纽约的公共图书馆分布面十分广,平均每平方公里内有2.5个,每个社区3.3个,偏远社区也达到两个左右。
强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让市民阅读十分方便。
而且纽约的图书馆服务十分方便,不仅实行开架借阅,而且对残疾人进出借阅也是有方便通道。
最值得称道的是其“有教无类”的理念,任何人都可以进馆阅读而无须提交证件。
任何一个在纽约居住的人都可以凭任意一种居住证明,如电费单、煤气费单免费办理借书证。
纽约公共图书馆是纽约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收藏有图书和各类资料超过3000万册(件),除主馆外还设有80多个分馆。
每年接待超过1500万人次读者。
图书馆网址每月浏览的人员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纽约公共图书馆不仅是世界五大学术研究图书馆之一,而且具有博物馆的性质,定期展览各种馆藏珍品。
纽约的博物馆(含美术馆)数目众多,整个城市逾300家。
市区有一条大道叫博物馆大道,一条路上就有9家博物馆。
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这两大博物馆为标志的纽约博物馆系统,为纽约市民乃至各国游客提供了大量的博物、宣传、教育、演出和公关等综合性的文化服务,成为城市的文化活动中心。
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年安排的教育项目就超过2万个,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家庭、学者和本馆会员。
每年到此参观的游客超过540万人次,发挥了巨大的文化服务功能。
纽约众多的博物馆有60%为私人所有,整个城市有一种热衷于收藏与展示的氛围,但是这些博物馆的门票收费整体而言都十分便宜,比如哈莱姆博物馆,入馆成人的建议捐赠额(不是门票)为7美元,学生凭学生证只要3美元,会员和12岁以下儿童免费。
纽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借鉴罗思31特区实践与理论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纽约的表演艺术文化设施主体是百老汇剧院,每年纽约以及全美乃至全球各地的艺术团体在此上演各类精彩演出,吸引了超过1100万人次观看。
此外纽约还有林肯艺术中心、卡内基音乐厅等众多世界知名演出场地,每年举办古典或是流行艺术演出多场,包括格莱美音乐颁奖典礼等全球性的重要文艺活动。
纽约的休闲娱乐设施发达。
根据纽约公园和娱乐局的数据,全纽约市有1700多个公园、运动和娱乐场所。
26.6%的城市面积为公园所覆盖。
全美最大公园前36名中纽约就占了6个,其中超过1000英亩的有4个。
纽约每个区都有一个中心公园,每个社区都有4到5个公园或游乐场所。
(二)文化活动为数众多的文化设施为纽约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市民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纽约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影剧院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节庆文化、社区文化、媒体文化、体育文化和旅游文化。
影剧院文化是纽约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主要内容包括歌舞等表演艺术和电影。
纽约的剧场有日场和夜场,尽管如此,百老汇剧院的观众入座率仍达到90%以上。
一些剧目演出达到几百次甚至几千次,比如《猫》、《歌剧魅影》等经典剧目连续上演十数年,真正做到节目不变观众变。
在电影方面,城市提供了不同类型的电影,包括独立制片电影、古典电影,不同的影院或文化场所播放的电影也有不同,有一些资料馆性质的现代艺术馆放映厅、电影档案馆、影像艺术馆等提供电影资料对外开放。
纽约的广场文化十分活跃,特别是夏秋两季,不少社区或团体组织还有一些企业提供赞助,聘请一些艺术团体向观众提供免费表演,从而增强社区的吸引力,赞助商也可以提高知名度,获得广告和宣传效应。
纽约的节庆文化活动十分频繁。
有以文化艺术形式为主题的艺术节,如电影节。
有以场所为主题的艺术节,如林肯艺术中心每年的艺术节。
还有以艺术家为主题的艺术节如莫扎特艺术节。
纽约的社区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街坊节(Stree Fair)。
街坊节包括本族裔的文化活动,比如中国城的春节,爱尔兰移民的“圣·巴特里克节”,“小意大利”居民的“圣·珍那庐节”等。
另外还有不同族裔共同参与的街坊节,如格林尼治村的华盛顿广场每年举行两次历时三周的艺术节。
纽约的社区分别有董事会,每个社区董事会有50名有表决权的成员,一半以上由区长任命,另一半由居民选举产生。
其职责是保障本社区的福利、促进社区沟通、编制社区预算和发展规划、监督和评估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一般由社区文化教育事务委员会向区政府提出申请,另外就是募捐和接受赞助。
纽约是世界媒体之都,美国三大广播网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S、及25家主要的有线电视网的总部都在纽约,此外还有《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全球知名杂志,每天有全球各主要报刊在纽约发行逾千万份报纸。
纽约的体育文化十分发达。
政府在城建规划中,对体育设施的用地以及分布做了明确规定,每6000人要有一个小型体育场,方圆500米内要有一个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
纽约对旅游产业十分重视。
纽约曾被评为全美商务旅游城市第一名,每年到纽约旅游的游客超过3500万人次。
为了方便外来游客和本地市民,市政府在纽约的主要车站码头以及时代广场等重要公共场所都设有旅游信息服务中心,人们可以免费得到纽约的地图、各个旅游和文化景点的资料以及商业和娱乐服务的资料。
地铁站可以免费获得地铁交通图,公共汽车可以免费获得公交地图。
(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美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与我国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来源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意识形态的不同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
美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自保公助”模式,又称“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公共服务模式,市场分散、民间主导,中央和各级政府不设置专门的文化行政部门,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对各类文化团体、组织或机构进行管理,并给予优惠,以使其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要由大量的非政府组织(NGO)或非营利机构(NPO)即所谓的第三部门承担。
二、深圳与纽约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比较深圳与纽约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对比,有两点●学习借鉴32特区实践与理论PRACTICE AND THEORY OF SEZS 需要说明:一是深圳与纽约不是处于一个数量级的城市,从某种程度上看,两者缺乏可比性;二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数据,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对比。
因此本文所作的比较,主要是一种表征意义上的对比。
通过这种对比,有助于我们了解深圳文化与纽约文化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有助于我们认识深圳城市文化建设的差距。
(一)文化设施比较与纽约相比,深圳的文化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差距。
一是数量太少。
根据《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市属专业艺术单位共举办各类艺术演出231场,全市公共图书馆627座,公共图书馆总藏量2295.7万册(件),全市拥有区级及以上博物馆、纪念馆15座,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2座,广播电视中心3座,有线广播电视站20座,公开发行报纸14家,全年出版72338.4万份,公开发行期刊38家,全年出版2230万册,全年出版图书483种、1076.38万册。
和前述纽约的数据相比,深圳在各个主要数据方面都差距较大,特别缺乏大的有影响的文化设施。
二是种类不多。
纽约的文化设施种类繁多。
如公共图书馆有综合图书馆,有分门别类的图书馆。
有经济图书馆、艺术图书馆、黑人研究图书馆、儿童图书馆等;有研究图书馆、阅览图书馆等。
纽约的博物馆更是应有尽有,从学科看,有历史类、社会类、文学类、科学类、种族文化类、手工艺类等。
而深圳的图书馆基本上都是小而不全的综合性馆。
深圳的博物馆(艺术馆)已有分门别类的雏形,如以个人命名的或专门的博物馆(艺术馆),但为数极少。
深圳最应该有的青少年博物馆(深圳是一个人口年龄非常年轻的城市)以及反映不同移民文化的民俗博物馆(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还没有。
三是缺乏标志性建筑(或设施)。
标志性建筑,特别是标志性文化建筑,是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外在表达,它凝聚了人们对城市的感情,反映了城市的历史,代表着城市的品格,是城市文化的象征。
纽约有很多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例如自由女神像、帝国大厦、布鲁克林大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被毁的世贸大厦等,人们看到或者谈到这些建筑或设施,就自然想起纽约。
深圳有几座建筑在不同的时期曾为人们所关注,如1980年代的国贸大厦、1990年代的地王大厦、2000年代的莲花山邓小平铜像,但数量太少,知名度也有待提升。
(二)文化活动比较与纽约相比,深圳文化活动的经常化、社会化、大型化程度差。
专业艺术团体很少、群众艺术团体也不多。
深圳的文化活动大多以群众性业余形式出现,包括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大家乐文化等。
与纽约相比,深圳高雅文化活动的频度要差。
如果说经常化问题指文化活动的频度的话,那么社会化问题就是指文化活动的广度问题。
深圳文化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比较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深圳人的文化参与行为,即倾向于到公益性、知识性和消遣性的地方,而专业性很强的地方则少有人问津。
深圳虽然已有“大剧院艺术节”、“鹏城金秋艺术节”、“读书月”、“创意十二月”等,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但是规模也不算太大,尤其是具有国际性影响的经常性的大型文化活动还没有。
(三)文化管理比较在文化管理方面,我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深圳与纽约自然也相去甚远。
美国对于文化艺术采取松散的、间接的管理方式,联邦政府没有一个全面、综合、统一主管文化事业的部门,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文化部。
联邦政府仅设全国人文艺术基金会,对全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非营利艺术进行资助;州一级的文化管理部门也与联邦政府大同小异,纽约州设州艺术委员会。
而纽约市文化管理部门与联邦和州政府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