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堂为主阵地使课改深化提升课堂是什么?如果说课堂是一切教育行为发生的地方,似乎有概念泛化之嫌;如果说是教学行为发生的地方,应该更加确切。
这种教学行为,表现为一种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双边的甚至多边的活动,它可以发生在教室,发生在操场,发生在实践基地,也可以发生在大树下、小河边,发生在师生间有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任何一个地方。
对课堂的不同理解,反映的是不同的教育观、学习观,反应的是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
无论是对学校工作空间、时间的占有,还是在完成教育目标中担负的责任与实际达成的效果,课堂教学无疑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板块,课堂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理所当然。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让课堂真正成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主阵地,更应成为教育工作的常态。
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课堂,是各种教育资源的汇集地,反映了教育的所有追求,体现了教育的所有成效,集中了教育的所有问题。
我们把课堂改革作为“内涵中的内涵”,这样的认识是深刻的。
当课堂开始关注活生生的人,关注人的生命成长、情感成长、个性化成长,当然还有知识、技能的学习,每一节课都成了一个复杂的工程,更需要用心、用情、用智,老师们便止步不前了。
面对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形势,老师们习惯等待“上面的指示”与“顶层设计”,不愿做主动的实践者,更愿做个观望者或评论者,最后成了教育的落伍者。
课堂改革应该坚持正确的方向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我们的整个教育活动,在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方法上我们都应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那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所在。
凡是学生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就不应代劳,而是为学生完成学习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凡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克服的困难,老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讨论、大胆质疑、交流共享;凡是学生经过动手实践能够得出结论的,老师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实践探究,“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而不是给出文字的结论或者捆绑住学生实践的手脚。
一句话,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无论是我们对每一节课的反思,还是所谓的“浅度课改”、“深度课改”,我们都应坚持这样的课改方向。
当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节奏的把控、教学评价的跟进上,我们都应以此为核心,这也是课程改革最核心的因素。
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不能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课程改革一定是失败的,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意识的激发、思维方式的转变、创新能力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培养等肯定难有效果,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公民意识等深层次的目标也就成了空话。
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自主的课堂,都是成功的课堂,凡是朝着这个方向的课堂改革、课堂反思,都是值得肯定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
当然,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无可厚非;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借助一定的模式去实现传统课堂的尽快转变,找到一条推进课改的有效路子,也是必需的。
需要清醒的是,我们的课堂改革,绝不是为了形成某种模式,而是为了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模式只是我们课堂改变的途径,不是目的,而且我们最终必将跳出改革初期的“模式”。
如果我们课改的最终结果,就是有了某种模式,而没有教学观念与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那就是舍本逐末了。
学习课改经验关键是理念的学习任何成功的教学方法、教育经验都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每一所学校、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都与众不同。
但这并不代表别人好的、先进的做法不能学习。
当我们对北京十一学校超前的教育理念、强大的师资力量、充足的经费保障、广阔的国际视野羡慕不已的时候,总要跟上一句,“这些是我们学不了。
”他的走班我们不可复制,但他们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高度重视与充分挖掘,我们可不可以学?为了办“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学生有需要,他就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师资与环境,这个不可复制,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因地制宜地创造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和机会,我们可不可以学?我们不能为喜欢骑马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但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块孩子们喜欢的、能为他们带来快乐的劳动实践基地,谁能说这样的教育就低人一等?学习先进经验,一定不能局限于先进具体做了些什么,而是要透过这些具体的操作,看到背后实质的、核心的东西,而这些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都是相通的,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所有的改革都是不完美的。
我们应该有向先进学习的胸怀,不但要学习别人改革的精神内核,更要学习别人勇于自我否定、自我发展的勇气。
有了学习的胸怀,我们就不会吹毛求疵,就不会只盯不足而无视成绩;有了改革的勇气,我们就能够正视自己课堂的不足,走出画地为牢的心理障碍;掌握了精神的内核,我们就把住了前行的方向,就可以因地制宜的在自己的教育园地里不断地探索、实践、修订、完善,最后形成适合我们自己的课堂结构与教学方法。
课堂改革应该伴随着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学是充满遗憾的艺术,从来也没有完美的课堂。
凡是优秀的教师,无时不在对自己已经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无时不在对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进行反复打磨、精心设计,这一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改革的过程。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直涌动着的大潮,但课改决不能赶潮流。
守住教育的本真、教学的规律、课堂的常识最重要。
审慎地看课改,看的是是否体现了“以生为本”,是否体现了“以学为中心”,是否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而不是简单停留在师生对时间的把控、学生座位的变化、对固有模式的遵从。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自我否定,但课改一定是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改的是落后的观念与思想,改的是不适应的教学环节与方法。
习惯于讲台出彩的老师必须把更多出彩的机会留给学生,习惯于操控教学全过程的老师必须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习惯于单打独斗地实施教学的老师必须习惯于与海量信息的结合,习惯于师师间、师生间的合作。
传统课堂对“双基”的重视、对训练的重视、对阅读的重视、对预习的重视等在今天依然重要。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一切推到重来,而是对教学要素的优化组合,对教学流程的优化组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但课改一定不能原地踏步、换汤不换药。
学生自主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就是老师不断放手、相信学生的过程,但教师的放手应该是一个逐步放开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完全撒手让学生自学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过犹不及。
完全放手的反面是紧紧抓住不放,总担心离开了老师的帮扶学生就会跌倒,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总是学不会走路;或者表面看又是小组学习又是课堂讨论,但一切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推进,容不下学生课堂上丝毫的偏离,结果是换汤不换药。
以课堂改革推动内涵发展的品质提升内涵发展是教育全面质量、学校发展品质提升的必然选择。
内涵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的八大路径探索,构建起了学校内涵全面的、可持续的、绿色的发展体系。
课堂教学因为对学生成长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的影响,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内涵中的内涵”。
诚如内涵发展成果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与基础一样,课堂教学改革必定推动内涵发展的品质提升。
课堂改革必将推动校园文化的品质提升。
文化的核心要素还是人,师生的精气神是校园文化最直接、最本质的体现。
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必将带来师生教学观念的深层次改变,带来师生关系的融洽平等,带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良好局面,最终凝结成积极向上、尊重知识、自主合作、文明和谐的课堂文化,为校园文化注入比环境文化更深、比制度文化更活的高品质文化因子。
课堂改革必将推动校园书香的更加浓郁。
新的课堂需要师生有更加宽阔的视野和更加丰富的学科知识,这些都离不开阅读的支撑。
一个小小的知识链接,就可能引导师生去寻找相关的书籍阅读;为了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自信从容,就可能引导孩子们更加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为了应对千变万化的课堂生成而不是提前的预设,就需要老师通过阅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而这样的阅读都是建立在自主、自觉的基础上的,因而将更加持久而有效。
课堂改革必将推动评价改革的更加完善。
课堂改革必须有评价的跟进与保障,这不仅表现为学期末、学年末的结果性评价,还包括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效果进行评价,是保证课改沿着正确的方向、保持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实现学生学习观念、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保证。
课堂改革必将推动课程研发的更加深入。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对学科知识充分整合的基础上。
要让教学活动真正适合每一个学生,统一的教材显然是不现实的。
分层教学首先需要知识的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停留在教材现有的知识点上,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对知识向前或向后的迁移。
没有与新的课堂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材支持,课堂改革也是不可能走远的。
课堂改革必将推动社团活动的更加持久。
社团活动是更加灵活、更加宽松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加凸显,创新性思维更加活跃,更加需要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来发展个性、拓展知识、实践验证,从而不断为社团活动注入新的内涵,拓展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课堂改革必将推动教师成长的更加自觉。
课改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剂。
新的课堂教学不是降低了老师的作用,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这不仅表现在教育观念上的与时俱进,更在于在教学实际中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把控、对各种信息的甄别、对教学进程的推动、对目标达成的解读等。
不在于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不在于参与师生活动时间的多少,而在于介入的时间是否恰当。
这都要求我们的老师不断改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现自己专业成长。
课堂改革必将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课堂改革是立足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改革,是立足于学社个性化发展的改革,是立足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改革。
它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自主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培养;不仅关注教学目标的最后达成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方法和过程;它不仅关注学生昨天的基础,更关注学生通过今天的教学有了怎样的收获与发展。
这样得来的教育质量一定是全面的质量、和谐的质量、健康的质量、发展的质量。
卓越的教育需要优质的课堂,幸福的教育需要高效的课堂。
在内涵发展深入推进的今天,让我们持续发力课改,一直聚焦课堂,以饱满的热情行进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