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

第39卷第6期2013年11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f Jiangs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9,No.6Nov.,2013[收稿日期]2013-06-16[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35SJB190003)、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12XWA06)、苏北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SBXLKTYJ1300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晓峰,男,江苏新沂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情绪管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刘晓峰(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关键词]情绪;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模式[摘要]情绪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随着“情绪智力”概念的提出,研究者日益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管理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的热门话题。

情绪管理是一种对自我情绪认知、监控和驱动的能力以及对周围情境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能力,它具有三个特性,即情绪管理的适应性、情绪管理的功效性和情绪管理的特质性。

当前,情绪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已形成了情绪智力理论、认知理论以及心理治疗理论;在情绪管理的模型方面,形成了有关情绪调节的同感过程模型和结构模型。

情绪管理的具体研究主要涉及情绪管理与个体的社交情境、情绪管理与认知、情绪管理与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情绪管理的年龄趋势等方面。

就目前情况来看,情绪管理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有待研究者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70(2013)06-0141-06情绪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与一个人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享受生活以及获得事业的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

情绪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0世纪60年代,伊扎德、普拉切克、拉扎勒斯、沙赫特和辛格等心理学家从不同视角对情绪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为情绪管理的研究及拓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20世纪90年代,随着萨勒维“情绪智力”(情商EQ )概念的提出,尤其是戈尔曼《情绪智力》一书的出版,人们愈发认识到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管理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一、情绪管理的内涵情绪管理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一般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情绪管理的适应性,即个体为适应社会现实而实施的系列反应行为。

科尔等指出,情绪管理是个体面对一系列情绪发展变化时,依照社会认同或容忍的方式,采纳的一种灵活的反应或根据具体情境而作出的延迟反应。

汤普森也把情绪管理诠释为个体适应现实社会环境的一个过程,是个体对情绪变化的灵敏性、应变性和有节制的逐步反应的过程,是个体以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条理性的方式,快捷而有效地顺应外在情形转变的过程[1]。

其次,强调情绪管理的功效性,即基于实现个体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情绪调节。

马斯特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依据自身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有益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活动。

因此,在实施情绪的自我管理时,人们首先从主观意识上评估其所处的情境及与其关联程度,再结合自身应对能力的评估,最后才是确定自身情绪管理的策略[2]。

汤普森进一步认为,应把情绪管理理解为个体为完成某一目标而对其自身情绪强度及持续性等方面自动进行的监控、评价和校正的内外过程[3]。

第三,情绪管理的特质性,即强调情绪管理在某方面所具备的针对性特质。

奇凯蒂、阿克曼和伊扎德等从情绪管理的动力特质入手,认为情绪管理是个体为在某一或多个方面适应其意识内外的变化,组织和发动的动力组织系统[4]。

沙洛维和梅耶等则认为情绪管理隶属于加德纳的社会智力结构,是情绪智力的主要成分之一,对情绪的纯熟控制(管理)是情绪智力的最DOI:10.16095/32-1833/c.2013.06.017好体现[5]。

其实,对情绪管理的三种认识是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对其本质的诠释,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及互补性。

因为,情绪管理是个体在对诱发事件感知、评估及引起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情绪体验和如何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包含对自我情绪认知、监控和驱动以及对周围情境的识别与适度反应的过程。

二、情绪管理的理论研究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如早期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的外周理论,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坎农的理论则认为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但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

一直以来,中枢神经系统与外周神经系统对情绪作用的长期争论,促进了情绪理论的发展。

(一)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和评价在情绪变化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情绪产生的根本条件。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来源依赖于对外周情境的认知,但需经过个体的分析和评估并确定与其关系或意义之后,方能产生情绪及其体验。

沙赫特把个体情绪看作是生理唤醒状态与认知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最终决定个体产生何种情绪体验则是由认知因素控制的。

他认为,在不同的情绪体验之间外周神经系统的广泛唤醒只存在着细微的差异,起关键作用的是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的认知。

拉扎勒斯也主张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关键要素,在对与目标是否相关、是否一致及自我是否卷入等方面进行的首次评价中,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体验。

当进一步对与个体相关的责备或信任、应对潜质及对未来期望进行再次评价时,均能激发个体新的情绪体验,或自行矫正原有的情绪体验。

韦纳认为,情绪体验不仅归结于结果,而且归结于个体对结果的归因。

如果归因于内部就会引起与自我价值相关的情绪体验,归因于外部则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不可改变因素,就会引起消极情绪体验,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相反;如果将失败或消极情境归因于自我可控因素,就会产生内疚感,如果归因于自我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情绪体验。

由于情绪与个体的生理反应、认知评价之间关系密切,因此个体在对情绪进行管理时可先从个体生理反应层面和认知解释层面入手,借助其生理的松弛和认知的转化达到缓解、变换及最终控制情绪的目的。

(二)情绪的智力理论情绪的智力理论由沙洛维和梅耶于1990年率先提出,情绪智力由对情绪正确的知觉、评估和表达的技能、有效的调控技能、应用情绪体验以及追求并付诸意志行动的技能等构成。

1993年,沙洛维和梅耶又对情绪智力进行了归纳,把情绪智力归纳为区分、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技能;应用情绪信息进行思维的技能。

沙洛维和梅耶曾先后两次界定了情绪的智力理论,但其基本涵义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1996年,沙洛维和梅耶再次对情绪智力进行了界定,即由个体对情绪的觉察、评价和表达的能力,情绪对个体思维的促进能力,个体对情绪明晰、领悟的能力,个体对情绪成熟的调控以及促进个体心智发展的能力等组成。

这四种能力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发展和成熟,其中自我情绪觉察能力最先发展,情绪调节能力要到后期才能发展,情绪的认知和管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则是沙洛维和梅耶情绪理论的核心所在。

在戈尔曼提出情绪智力是包含“克制、热情、矜持及自我发动、自我鞭策的能力”之后[6],人们对情绪又有了新的认知,情绪智力即人们管理情绪的能力。

戈尔曼对情绪管理的能力进行了总结,将自我觉察情绪能力看成情绪管理的核心,此外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觉察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等都是情绪管理能力的组成部分。

戈尔曼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的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在情绪方面彼此作用的综合呈现。

情绪智力理论将人们对情绪的认知与调控归纳为一种智力因素,既显示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又指出了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的路径。

(三)情绪的心理治疗理论1.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这种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艾利斯提出的,他从两个维度区分了人的情绪和想法,认为理性情绪富有韧性、与思维规律和事实相符,并有助于个体达成其目标;非理性的认知则恰恰相反。

虽然情绪受个体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外部情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引起个体情绪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该事件的非理性认知。

ABC理论在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中居于核心241地位,它一方面说明影响个体情绪与行为困扰的原因是什么,另一方面还试图就如何解决困扰提出相应策略。

ABC理论认为情绪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联,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往往是人们非理性地看待那些引起其情绪的事件。

因此,改变人们的非理性认知就成为改变其不良情绪的关键所在。

通过层层递进的质问及对其非理性想法的逐级反驳,找到认知系统中的错误所在,并帮助人们构建合理的思维方式,即当人们理性地看待生活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时,其心情就会得以改善,情绪也会随之好转。

2.完形治疗理论完形治疗理论是由皮尔斯在分析学的基础上结合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而提出的。

他认为人要达到成熟,必须找到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所承担的责任,其中个体对现实的觉察是关键所在。

因此,个体的目标就是觉察出其所经验的及所做的,即通过身体的知觉感知外在的领域,通过自我身体和情感觉察内在领域特定部分的感受,通过中间领域抽象化的过程诠释觉察到的信息。

对这三个领域的觉察不仅能令个体更明晰自己当下的感受,而且能帮助其明了情绪的缘由。

这样,个体便得到对自我状态全面的了解及自我变更的知识,即学会了如何应对自己的情感、思考及承担行为的责任[7]。

完形治疗理论认为,由于人们倾向于采用回避、逃避等方式应对不愉快体验或痛苦的感受,以致对其目前的状况与需要也会逐渐恍惚,甚至最终含混不清,所以只有借助对情绪经验的直接感受与表达,才能协助个体发现真我及内心真实的需求,才能帮助个体处理和突破僵局。

完形治疗理论坚持个体此时此刻对内心情绪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了自己的情绪后,才有可能突破僵局,解决问题,获得成长。

完形治疗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帮助个体增加体验时的觉察力,并透过这种觉察力,使个体学会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承担应有的责任。

因此,当面临情绪问题时,只有选择直面情绪体验而非逃避情绪体验,才能更好地转换情绪、管理情绪。

三、情绪管理调节模型(一)情绪管理调节的同感过程模型道奇认为,情绪管理的调节过程与信息加工相类似。

当个体遇到一个情境时会依次进行“编码”、“对已编码线索的解释”、“反应搜索”及“执行”等阶段组成的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

该过程中的各阶段间既可以互为前因,又可互为结果,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而对信息的评价便是导致个体情绪体验的关键,其中情绪不仅可以单独加工,还可以与信息加工相并列。

道奇认为情绪依附于认知,二者具有不可分割性。

在情感管理过程中,情绪调节会依照情绪发生的不同阶段逐步展开,同时采取与之相应的调节策略以适应特殊的情境。

为此,葛洛斯提出了情绪管理调节的同感过程模型,并把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ante-cedent-focused)情绪调节和反应关注(response -focused)情绪调节[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