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无机化合物ppt

常见无机化合物ppt

答案:(1)CuSO4· 2O H CuSO4· 2O = CuSO4· 5H (5-n)H2O+n H2O 250 18n 0.80g 0.80g-0.57g=0.23g n=4 △ (2) CuSO 5H 请回答下列问题: 4 = CuO+SO3↑,CuSO4· 2O, 102℃ △ (3) 2H2SO4(浓)+ Cu=CuSO4 +SO2↑+H2O (1)试确定200℃时固体物质的化学式__ ___(要求写出推断过程); (4)2.2×10-8 ,0.2 (2)取270℃所得样品,于570℃灼烧得到的主要产物是黑色粉末和一种氧化性 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把该黑色粉末溶解于稀硫酸中,经浓缩、冷却, 有晶体析出,该晶体的化学式为 ,其存在的最高温度是 ; (3)上述氧化性气体与水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的浓溶液与Cu在加热 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在0.10mol· L-1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稀溶液充分搅拌有浅蓝色氢氧化 铜沉淀生成,当溶液的pH=8时,c(Cu2+)=________________mol· -1 L -20)。 (Kap[Cu(OH)2]=2.2×10 若在0.1mol· L-1硫酸铜溶液中通入过量H2S气体,使Cu2+完全沉淀为CuS,此时 溶液中的H+浓度是_______________mol· -1。 L
三、考情分析
1.近三年高考试题考查情况:
考点 碳、硅及其化 合物 氯及其化合物、 卤素 氧、硫及其化 合物 氮及其化合物 2009 浙江28;全国Ⅰ29;课标全国12 2010 福建9;山东13;上海13,23 2011
课标全国12;全国11;
山东10;安徽25;海南9;江 苏3;广东8 海南15;安徽8,11,25;江苏3
【考查知识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SO2的还原性或Ca(ClO)2的强氧化性,硝酸 的强氧化性。
09
26.(14分)碱式碳酸铜可表示为:xCuCO3· yCu(OH) 2· 2O,测定碱式碳 zH 酸铜组成的方法有多种。 (1)现采用氢气还原法,请回答如下问题: ①写出xCuCO3· ; xCuCO3· yCu(OH) O+(x+y)H 2 = (x+y)Cu+ xCO2+(x+2y+z)H2O yCu(OH)2· 2 2· zH zH2O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试验装置用下列所有仪器连接而成,按氢气流方向的连接顺序是(填入 仪器接口字母编号): a→k,j→gf(hi)→de(ed)→hi(gf)→bc(cb)→l
本题为考查 二氧化硫的 性质的实验
3. 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对元 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特点
稳中有变,难度稍微提高
在稳定的前提下,试题与以往考题相比也有明显的
变化,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比例有所增大。突
出考查从化学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2011新课标全国卷12
本题是一道 以铜的化合 物知识为载 体的实验题


③称取23.9g某碱式碳酸铜样品,充分反应后得到 12.7g残留物,生成4.4g二氧化碳和7.2g水。该样 品的结晶水质量为 1.8 g,化学式为 3· ;H CuCO Cu(OH) 2· 2O (2)某同学以氮气代替氢气,并用上述全部或部 分仪器来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你认为是否可行? yCu(OH) 2· 2O=(x+y)CuO+ zH 3· 请说明理由。 可行 根据反应xCuCO。 xCO2↑+(y+z)H2O↑,依据碱式碳酸铜、CuO、CO2和H2O质

考查硝酸的强 氧化性
12.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D A. 硫化亚铁溶于稀硝酸中:FeS+2H+=Fe2++H2S↑ 考查铵盐的性质 B. NH4HCO3溶于过量的NaOH溶液中: HCO3-+OH-=CO32-+H2O C. 少量SO2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C6H5O-+SO2+H2O=C6H5OH+HSO3D. 大理石溶于醋酸中: CaCO3+2CH3COOH=Ca2++2CH3COO-+CO2↑+H2O
课标全国26,27
山东13;上海13,18;
海南3;江苏3,安徽8; 北京9;课标全国12; 全国11;天津5
课标全国7;北京27;江苏3;
广东15;上海4,7,31;全国Ⅰ29; 全国Ⅱ6;四川27
课标全国12;安徽28;
北京9;江苏4,6 安徽25;北京11; 全国7,12;重庆7,9 福建7,25;广东10,32; 海南14;安徽8,11; 北京9;江苏4,6;天津5 重庆7;江苏4,6;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27)(15分)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无色溶液出 请到答F列问题: 现黄色浑浊 (1)装置A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蒸馏烧瓶 其中发生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 (2)实验过程中,装置B、C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 , 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2具有的性质是 还原性和 氧化性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为 5SO2+2MnO4-+2H2O==2SO42-+5Mn2++4H+ ; (3)装置D的目的是探究SO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 象 品红溶液褪色后,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点燃酒精灯加热,溶液恢复红色 ; (4)尾气可采用 NaOH 溶液吸收。
量(或其中任意三个量),即可计算出其组成。
09
27.(15分)下图表示有关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形成)之间的转化关系, 其中A为常见的金属单质,B为非金属单质(一般是黑色粉末),C是常见的 无色无味液体,D是淡黄色的固体化合物。(反应条件图中已省略。)
本题考查钠 与铝的化合 物的性质

课标全国12;北京26;江苏16;
广东21,22;上海25
安徽12,28;山东30; 福建25;上海22课标全国13 福建9,25;课标全国26
课标全国12 课标全国26;江苏3
课标全国26;广东10
2.近几年高考特点:

⑴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 验提供背景和载体。 ⑵所涉及的物质不会超过课标和考纲要求的范围, 但要求学生有较深入的理解,能灵活运用。 ⑶考点覆盖面比较大,通过近三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考纲中列出的代表元素几乎都考查到了。 ⑷试题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核心,但具有一定综合 性,一般都是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概念、原理、 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的考查相融合。而且试题往往 以生产生活实际,科技前沿信息,当前社会热点作 为考查的切入点。主要题型有:离子方程式正误的 判断,离子共存问题,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 原反应规律的应用,物质的检验,物质的框图推断, 化学工业流程等。
二、解读考纲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最基础的主干知识, 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载体,在高考中占很重 要的地位,高考中既可以进行单独考查(例如: 无机框图推断题),也可以渗透到概念题,基 本理论题,实验题中进行考查。我对比了一下 2011年与2012年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这部分的 考纲要求,2011年与2012年没有什么变动,要 求完全相同。我觉得考纲中的第三点要求:.以上 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才是重点。 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课标全国13, 课标全国37;海南13;浙江26;
天津3,9;广东9,12;北京9; 江苏11,14;全国Ⅱ13;重庆26;上海14 山东13;广东33; 上海18,24;全国Ⅰ12; 重庆8课标全国13 山东30;广东33;上海13;
课标全国12,28;福建7;北京8,28;
广东17;上海26,30;全国Ⅰ27; 四川26
解释:A中硝酸有强氧化性,-2价的硫被氧化,不能生成H2S。B中漏掉了NH4+与 OH-的反应。C中应生成SO32-。D CaCO3中不溶于水,CH3COOH为弱酸,正确。
2011新课标全国卷26
考查铜的化合 物的性质
26.(14分)0.80gCuSO4· 2O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 5H 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Al C HO (1)A、B、C、D代表的物质分别为 、 、 2 、 (填化学式); 2H2O +Na2O2=4NaOH+O2↑ (2)反应①中的C、D均过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Al+2NaOH+2H2O=2NaAlO2+3H2↑ (3)反应②中,若B与F物质的量之比为4∶3,G、H分别 是 CO、CO (填化学式); 2 Na2CO3 (4)反应③产物中K的化学式为 ; (5)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为 2+3H2O=2Al(OH)3↓+CO32。 2AlO2-+CO
考查铵盐的性质
向硫酸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Ba2++SO42-=BaSO4↓ 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 2Fe2++2Br-+2Cl2==2Fe3++4Cl-+Br2
【考查知识点】碳的化合物的性质,铵盐的性质,硝酸的强氧化性,Fe2+的还原 性。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26.物质A~G有下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没有列出)。其 中A为某金属矿的主要成分,经过一系列反应可得到B和C。单质C可与E的 浓溶液发生反应,G为砖红色沉淀。
⑵ 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
13.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 考查硝酸的性

B
评价 正确 错误,碳酸镁不应 该写成 离子形式 正确 错误,Fe2+与Br-的 化学计量数之比应 为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