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春】目录
基础
第一讲【基础】“字词”运用积累(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讲【基础】“字词”运用积累(二).............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讲【基础】句子综合..........................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讲【基础】语言交际创新表达.................. 错误!未定义书签。
阅读
第五讲【阅读】景物类阅读(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讲【阅读】学会赏析之感受 (2)
第七讲【阅读】概括道理、品质、情感..............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讲【阅读】文言文积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作文+拓展
第九讲【作文】景物类作文(一) (2)
第十讲【作文】人物心理描写(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一讲【作文】人物神态描写(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二讲【作文】故事续写(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讲【作文】儿童诗歌的创作(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四讲【古诗】诗词知识(六)..................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五讲【国学】诗词故事(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讲【作文】景物类作文(一)
课前阅读
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
为了填饱肚子和享受乐趣,他们每天在不远处的一座奇妙的迷宫里跑来跑去,在那里寻找一种叫做“奶酪”的黄澄澄、香喷喷的食物。
两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总是运用简单低效的反复尝试的办法找奶酪。
嗅嗅可以用他那了不起的鼻子嗅出奶酪的大致方向,匆匆则跑在前面开路。
然而迷宫太大太复杂,如你所料,他们经常会迷路,离开正道走错了方向,有时甚至还会撞到墙上。
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运用他们思考的能力,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去寻找一种带C字样的奶酪。
他们靠复杂的脑筋,搞出了一套复杂的寻找奶酪的方法。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是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故事。
故事中的四个小主人在迷宫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寻找奶酪,由此我们可以感觉器官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的感官体验在作文中该如何体现呢?
【感官篇】
【四大感官】:视、听、嗅、触
调动四大感官观察描绘景物,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声音、气味、质地等方面。
例文1:
我喜欢在有风的日子里看云。
一朵朵云在风的吹拂下,变成了一只大螃蟹,舞着它的钳子,像是在显示自己的威武。
过了一会儿,大螃蟹变成了大乌贼,它似乎盯着我,像要吃掉我,我怕极了。
又过了一会儿,它散开了变成许多棉花糖,布满天空,让人看了直流口水。
不远处的那一朵朵白云宛如许多石块,它的姿态各异:有的像兔子,有的像宝石,有的像元宝……
例文2:
各种各样的树上都开满了银白的花朵,那落了叶的树木上,挂着毛茸茸的银条儿,像白色的珊瑚。
冬夏常青的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如白玉雕成的棉桃般晶莹发亮。
几只麻雀在树枝上叫个不停,它们可能是在赞美雪景吧!视觉角度
要抓住景物数量、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特征。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
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触觉、味觉、听觉角度
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知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让景物描写得细腻精彩。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是啊!秋风吹过,秋雨掠过,秋妈妈忙着给树木披上金装。
登高远望,犹如一片茫茫的“金海”。
秋风扫过,树叶纷纷落下,有的像蝴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的旋转。
满地的落叶,像铺了一层厚厚的金色毯子。
【技巧篇】多角度抓住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同学们。
仔细读一读下面这段话,看看它是否将水仙的特点都告诉我们了,如果没有,你能根据刚学过的知识修改一下吗?
多么美丽的水仙,多么醉人的仙子。
一阵晚风吹进来,仙子们欣喜若狂,个个临风飘举,翩翩起舞。
此情此景,令人想起曹子建笔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
范文赏析
场景一
坏了的苹果,摸着和闻着各有什么感觉呢?
场景二
雨天的世界,我们能看见和听见哪些不同的特点呢?
作业布置
积累过关
1、宋庆龄小时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她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名誉主席,被海内外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2、《闻鸡起舞》说的是()和()的故事。
3、《夜书所见》作者是南宋的()。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的(),()是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登高、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