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

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

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比较
目的:对比两种方法检验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

方法:选取300例空腹晨尿标本,分别采取干化学分析法、免疫胶体金法检测,以人工显微镜作质控,对比两种方法检测准确性。

结果:干化学分析法阳性率82.7%,阴性率17.3%;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74.7%,阴性率25.3%,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干化学分析仪准确度为88%,免疫胶体金法准确度为97%,两组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干化学分析法与免疫胶体金法均可有效检测尿潜血阳性,免疫胶体金法更准确,临床价值高。

标签:干化学分析法;免疫胶体金法;尿潜血阳性
尿潜血是临床诊断泌尿系疾病常见指标,为肾脏、尿路感染等疾病判定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1]。

因此准确判断尿潜血阳性是保证临床诊治合理性的关键环节。

随着自动化尿液分析仪的快速发展,使尿常规检测日渐方便,也在临床应用中日渐广泛。

显微镜是临床目前诊断尿液的主要手段,其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就以300例空腹晨尿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干化学分析法、免疫胶体金法检测,其诊断准确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0份空腹晨尿标本选自2011年8月-2013年10月到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300例患者,其尿液标本均为晨尿,约为50 ml,以一次性尿杯送检;男168例,女132例;年龄20~70岁,平均(42.6±3.8)岁。

1.2 诊断方法
选自OL YMPUS显微镜;尿干化学分析仪选自COMBISCAN-500型尿液分析仪及配套试纸;大便胶体金单克隆抗体抗隐血检测试纸。

于洁净试管置入10~15 ml晨尿标本,尿液充分浸入试纸,滤除余液。

根据尿液沉渣标准化操作规范,对收集尿液标本进行检查,离心管中倒入混合均匀尿液,离心5 min,去除上层清液,以滤纸擦干管口,留约0.3 ml沉渣量,混匀后以尿沉渣检查。

2 h内进行干化学隐血、红细胞镜检和胶体金单克隆抗体隐血试验。

1.3 评价指标
以人工显微镜做质控,干化学法检验基础,胶体金法作为对照,阳性:干化学隐血(+)、免疫胶体金法(+)、镜检(+);阴性:干化学隐血(-)、免疫胶体金法(-)、镜检(-);假阳性:干化学隐血(+)、免疫胶体金法(-)、镜检(-);假阴性:干化学隐血(-)、免疫胶体金法(+)、镜检(+)[2]。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对比
干化学分析法阳性率82.7%(248/300),阴性率17.3%(52/300);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74.7%(224/300),阴性率25.3%(76/300);两组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方法检测准确度对比
干化学分析仪假阳性30例,假阴性6例;免疫胶体金法假阳性6例,假阴性3例。

干化学分析仪准确度为88%;免疫胶体金法准确度为97%;两组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尿液潜血是临床尿液常规检查中基本项目,表现为尿液红细胞数量减少,其造成原因包括结石、炎症、肿瘤等,通过检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以此判断患者是否为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3],提高患者诊治率。

若临床缺乏准确有效诊断方法,忽视尿液潜血的诊断,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极易形成慢性肾炎,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威胁。

因此必须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发生尿毒症,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通常健康人尿液中不存在红细胞,临床诊断时必须要重视尿潜血阳性的诊断。

尿液分析仪操作简单,速度快,是检测尿液标本常用设备,通过过氧化氢催化作用进行检测。

在此次300例患者中,干化学分析法阳性率82.7%,阴性率17.3%;免疫胶体金法阳性率74.7%,阴性率25.3%;两组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结果可以看出干化学分析仪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免疫胶体金法,可见,干化学法对检验尿潜血检验具有较高敏感性,可在临床中进行筛查,但特异性较低,易出现误诊。

在准确度分析中,干化学分析仪准确度为88%,免疫胶体金法准确度为97%;两组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见,免疫胶体金法准确度高,特异性较高,可在临床检测中进一步确诊。

给予干化学分析法的尿液分析仪,其参数多,速度快,可高效、准确检测到较多数量的标本,可作为各级医院普遍使用检验设备,在对潜血予以检验时,经对过氧化氢进行催化,将其作为电子受体,使色源氧化呈色,血红蛋白成分中的血红素在结合试剂后会为氧化呈色。

因此对尿液标本予以尿液分析仪检测时,尿液成分中混有肌红蛋白、细菌代谢产物等,以此提高过氧化物酶活性,具有较高检测率。

免疫胶体金法通过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特异性对红血蛋白进行判定,动物血、铁剂等因素不会干扰检测准确性,可在5 min内检出超过0.2 μg/ml血红蛋白[4],具有较高检测灵敏度,对尿潜血假阳性具有较高有效性。

在此次研究中,干化学分析仪假阳性30例,免疫胶体金法假阳性6例;可见,免疫胶体金法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

在临床检测予以离心时,若离心速度过快,会破坏尿液标本中的有形成份;若速度过慢,当每毫升尿液中存在的RBC低于5000时,沉渣中难以寻找到RBC。

因此临床诊断时,会遗漏隐匿型肾小球肾炎,因此若操作者在检验尿液标本时,若出现问题或对检测结果存在怀疑时,需根据潜血反应加以证实检测结果。

假阳性是尿液分析仪诊断中常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尿液分析仪潜血反应可以与红细胞发生阳性反应,也可以与红细胞溶解释放的血红蛋白发生阳性反应,而显微镜下检测只能够检测出尿液中未溶解的红细胞。

健康人体尿液中含有微量血红蛋白,多为阴性。

通过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为阳性,显微镜下难见红细胞碎片。

部分患者尿液中存在对热不稳定酶,会改变试剂颜色,发生潜血反应阳性,通过镜检则显示阴性。

标本长时间存放或于高温状态中存放,相应增加了潜血反应的阳性率。

通过镜检可相应减少红细胞数量,致假阳性[5-6]。

患者进食或服用药物会影响尿液,呈碱性,以此破坏了患者RBC,生成褐色颗粒,使潜血反应为阳性,而镜检为阴性;高蛋白尿样会降低试剂潜血反应的灵敏度,致潜血反应出现假阴性;尿液中存在较多黏液成分,会包裹RBC,导致潜血反应为假阴性。

因此在存放尿液标本时,应尽量缩短标本存放时间。

采用尿试纸检测时,若尿试纸条被污染或不妥善保存及操作不正确,导致假阳性的出现。

因此临床检测时应保证仪器、试剂质量过关。

总而言之,干化学分析法与免疫胶体金法均可有效检测尿潜血阳性,免疫胶体金法更准确,特异性较高,临床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李振强,昊兆怀,黄丽萍.尿潜血阳性的临床意义及中医治疗方法(附90例)[J].中国医院导报,2007,4(33):68-69.
[2]张翠玲,王贞,白洪涛,等.一种鉴别尿潜血假阳性的方法[J].大连医学大学学报,2011,33(1):94-95.
[3]王清兰.尿潜血阳性红细胞定位诊断509例分析[J].中医误诊学杂志,2007,7(30):7314.
[4]聂宗杰.不同检验方法对尿潜血阳性的准确度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8):1847-1848.
[5]熊云梅.不同检验方法在尿液潜血检验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6):282.
[6]陈丽芳.尿液潜血检验中不同检验方法的应用价值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7):2299-23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