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1)提高社会组织对组织形象的认识和管理水平(2)提高公关人员的专业素质,(3)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水平与效果,(4)完善公共关系学的学科体系。
2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原则:a实践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d创新性原则。
3 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方法:a观察法,b调查法c案例法d实验法,e 文献法。
4 组织成员关于组织的观念:a角色观念,b形象观念,c质量观念,责任观念,团队观念,服务观念。
5 组织成员的公共观念:指组织成员应当共同具备的与公众要素相关的心理环境心理氛围或观念系统,是社会组织在形象塑造与整体发展中对公共应用的意识。
6 公共观念:是指公关人员应当具有的对那些与组织有利益联系或利害关系的群体或个人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氛围。
7组织与公众关系的观念:指组织把握处理自我与公众间的关系的认识和思想,其中应包括舆论观念,双赢观念,沟通观念组织与公众关系不断发展变化的观念等。
7 作为组织及其成员,主要应该树立哪些组织与公众关系观念呢?答:首先要树立舆论观念,要重视公众舆论,有意识引导公众舆论使组织在公众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声誉;其次,要树立双赢观念现代社会组织要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发展是一其他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为前提的。
共荣共存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舆论:就是相对多数的公众的看法和意见;舆论观念就是志组织及其成员要充分重视舆论对组织的形象的影响,要善于克服消极的舆论倾向积极引导舆论以利于组织的形象建设和发展。
9 双赢观念:指主体在公关活动中,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主客体关系,摆正彼此的利益关系,在利他中利己,在利己中不忘利他;公关主体应该认识到,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长远来说应当是一种双赢关系,也只能是一种双赢关系。
10 上行沟通:指下级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下行沟通:指组织的上层领导把组织的目标、规章制度等向下传达;平行沟通指组织中各平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
11 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包括:性别角色特征;年龄角色心理特征;职业角色心理特征;12 在需要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人的动机,人的动机直接支配着人的行为。
13 动机是指推动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并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内部动力。
14 动机的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内在因素(需要),和外在因素(刺激或诱因)。
15 需要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动力,而动机则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16 公众心理效应: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公众对某一对象共同的心理准备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
17 固着性是一种特殊的心里定势,定势是指心里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影响着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18功能固着:指某人见到某个物品有一个惯常的用法后,就很难看出其他新用途。
心理效应的固着性又称为习惯性或相对稳定性。
19 首因效应: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心理效应,影响人们以后的心理和行为。
20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由认识对象具有的某一特征的泛化,推及出其他一系列或全部特征的心理定势。
如:漂亮的外表、得体的衣着、风趣的谈吐、动人的微笑等都会给对方造成晕轮效应,使对方爱屋及乌或为以后进一步的交往打下基础。
21 经验效应:也叫定型效应,指公众个体在对对象进行认知时总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对象进行认识、判断、归类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
22 移情:把公众个体对待特定对象的好恶情感迁移到与该对象相似的人和物上的心理现象。
移情效应常表现为:人情效应、物情效应、事情效应。
23 论述影响公众心理效应的因素?(1)、公众的自我意识即公众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自我、心里自我、社会自我,简言之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心理状况的认识。
在相互交往中每一个人都会极力维护一种与当前社会情景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做出使之愉快的评价。
公关人员一方面要擅于控制自己的形象,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识别对方的真实感情,调整自己的策略;(2)、公众的刻板印象就是对事物或人持有的呆板固定而无变通的印象,如说年轻人“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老年人保守迂腐等。
从地域上分,认为北方人豪爽粗放,南方人精明能干。
另一方面公众的刻板印象还表现为对某类事物的固定看法;(3)、公众的地域文化心理,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地域文化,在人们心理活动中的反映。
如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亲缘心理;(4)、公众的民族心理,由于他是人们在共同的地域上从事共同的生产劳动经济生活并在其中以共同的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步形成的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的及心理上的东西,因而民族心理指的就是民族文化心理;(5)、公众的时尚心理,指一定时期内在某一社会文化区域一定社会成员中普遍性的生活样式,或行为模仿。
作为公共关系活动来说,应注意时尚嬗变的规律。
24、公众的分类:最常见的分类是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归属关系,把公众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分为首要公众和次要公众,首要公众是对组织的生存、发展、信誉、成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独立公众按照公众与组织的关系状态分为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25、心理换位法:通过设身处地的角色换位来了解分析公众内心心理活动的方法,即在研究时把自己放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之中去体验自己的心情。
26、认知心理学传播论的公共关系价值:1、能运用规范的或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公关传播;2、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帮助公众进行认知活动;3、公关工作人员的认知水平决定了认知结果的正确与否。
27、人际传播策略:从广义上讲,人际传播可以指除一般传播外的多有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即在两个或两人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它是最古老的和应用最广泛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任何参与者均有充分的反馈机会,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策略是组织传播策略和大众传播策略的基础。
28、组织传播策略指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是有组织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而进行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传播。
29、大众传播指传播者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将复制而成的信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息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较大规模的人群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主要是以文字图像和电子等符号形式向大众传播信息的。
30、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关系?答: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两种最重要的传播方式。
相同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都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调节的双向运动形式,因而二者都遵循着相同的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不同点:1大众传播的方式是需要经过传播媒介的中介才能把信息传给受众,而人际传播方式是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受传者2大众传播方式由于经过媒体的中介,无法直接形成信息反馈,只能追求信息的传达与公众的分享,至于效果如何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搜集意见而人际传播则可以直接通过信息反馈调节来追求传播效果最优,能够以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方式来说服受传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效果。
31、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的关系?答: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都是一定的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但是两者有根本区别。
首先,传播对象是特定还是不特定。
大众传媒的受传者称受众是不特定人群,而组织传播的受传者总是特定的。
其次,受传者接受信息是强制还是自由。
再次,传播走向是双向还是单向。
大众传播的信息走向是单向的发散的传播者只是通过媒介同受众发生间接联系。
受众一般无法直接提问和发表异议,接受反馈也自由,传播者难以得到受众者的即使的完整的发聩,除非主动进行系统的调查,而组织传播则是双向的,这是以组织传播固有的双向通道为基础的。
最后,组织本位还是受众本位。
在组织传播中遵循的应是组织本位。
组织传播可以进行指挥、命令和灌输,大众传播就必须擅于做舆论引导。
组织传播虽然有根本区别,但这种区分并不是界限分明的。
32、兴趣方面的诱引在公关实践活动中诱引公众兴趣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以利益为媒介的诱引。
第二,以竞争为媒介的诱引。
第三,以专家指导为媒介的诱引。
33、直泻式劝导(又叫流泻式劝导)是以告知为主要目的,没有严格的对象范围,没有特别的针对性,而仅仅是引导人们了解自己的一种普及式的劝导方法。
就像水在地上自由流泄一样,流到哪几个坑洼就会在这几个坑洼停留下来并产生一定作用。
这种方法常在组织知名度不高或刚刚起步时的广告宣传中采用。
34、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
广义上的人际传播是指除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上的人际传播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不通过媒介或不通过简单媒介(如电话、信件等)进行的信息交流。
35、人际传播的特点一、人际传播的方式多样,是一种“多媒体”传播二、人际传播不需要大众传播媒介三、人际传播的传授双方互动性强四、人际传播是一种随意性比较强的非制度化传播方式36、从众现象:从众又叫顺从,是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它通常发生在信息不详,没有客观的权威性标准可参照的情况下。
37、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