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隐士的别名

隐士的别名

隐士的别名逋隐指隐士。

宋范仲淹《知府孙学士见示和终南监宫太保遣怀五首因以缀篇》:“勤歌兰佩招逋隐,懒事尘缨逐寀僚。

客有赤松盟约在,异时猿鹤不相辽。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

《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后汉书·方术传论》:“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

”唐元稹《中书省议举县令状》:“又云见任官及处士、散试官,并请停集。

”唐杜牧《郡斋独酌黄州作》:“我爱朱处士,三吴当中央。

”宋葛胜仲《浣溪沙》:“西湖处士妙传神,嫣然一笑腊前春。

”宋谢逸《采桑子》:“疏影横斜,恰似林逋处士家。

”宋强至《渔家傲》:“冷浸瘦枝清浅处。

香暗度。

妆成处士横斜句。

”宋陆游《鹧鸪天》:“小车处士深衣叟,曾是天津共赋诗。

”大隐指真正的隐士。

唐李白《玉壶吟》:“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唐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唐钱起《过王舍人宅》:“大隐心何远,高风物自疏。

”宋白玉蟾《寄王察院三首》:“大隐从来在朝市,谪仙况复富文章。

”清黄鷟来《题毛闇斋采芝图》:“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

美哉绮与甪,采芝于商山。

”另,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

晋王康琚《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唐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地隐隐士。

又谓隐居于偏僻之地。

隋王通《文中子·周公篇》:“薛收问隐。

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阮逸注:“辟地山林,高身全节。

”宋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散吟三十韵》:“地隐商于洛,山绵楚与巴。

”唐李乂《陪幸韦嗣立山庄应制》:“地隐东岩室,天回北斗车。

”宋顾逢《寄题翠侍轩》:“华轩居地隐,尘世总相忘。

”清金农《樊口西郊行药》:“谁知地隐人,时来一行药。

”东山客泛指隐士。

唐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唐李白《忆东山》:“我今携谢妓,长啸绝人群。

欲报东山客,开关扫白云。

”宋陈襄《送郑洙赴举》:“荥阳才子东山客,满腹精神太英特。

”宋刘元高《冶城楼》:“偶然唤醒东山客,便有淮淝一局棋。

”东蒙客隐士。

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老莱子者,楚人也。

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后因以“东蒙客”泛指处士、隐士。

唐高适《送郭处士往莱芜兼寄苟山人》:“君为东蒙客,往来东蒙畔,云卧临峄阳,山行穷日观。

”唐杜甫《与李白同寻范十隐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清钱谦益《费县道中》:“停车伫想东蒙客,欲讨蒪羹兴已慵。

”高士指隐居不仕或修炼者。

唐唐彦谦《寄蒋二十四》:“大知高士禁愁寂,试倚栏干莫断肠。

”宋欧阳修《答资政邵谏议见寄》:“材薄力殚难勉强,岂同高士爱林泉。

”《读子随识·庚桑子》:“高士注云:吸日精炼丹而仙曰高士。

”另,志行高洁之士。

《后汉书·列女传序》:“高士弘清淳之风,贞女亮明白之节。

”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高士例须怜曲糵,丈夫终莫生畦畛。

”又,指僧人。

唐韩愈《送灵师》:“齐民逃赋役,高士着幽禅。

”高隐隐士,隐居。

唐皮日休《通玄子栖宾亭记》:“古者有高隐殊逸,未被爵命,敬之者以其德业,号而称之,玄德玄晏是也。

”明范汭《琴川夜泊怀孙齐之》:“残梦风前柝,归心曙后鸡,还知高隐处,只隔水东西。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得十五首》:“弱龄羡高隐,端居媚幽独。

”名隐谓隐于朝市者,亦谓不求名而隐居山林者。

隋王通《中说·周公》:“薛收问隐。

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阮逸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

”隋王通《中说·礼乐》:“或问严光、樊英名隐。

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注:“此并不求名而隐,故曰名隐。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隐说》:“名隐者,不求名而隐,如刘遗民之类是也。

”南山豹隐士。

汉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

故藏而远害。

犬彘不择食以肥其身,生而须死耳。

”后因以“南山豹”比喻隐居伏处、有所不为的人。

唐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宋梅尧臣《文豹篇赠黄介夫》:“壮哉南山豹,不畏白额虎。

”另,喻富有文采。

宋石孝友《渔家傲宫》:“射虎将军搴绣帽,西园公子南山豹,共跨龙媒衔凤沼。

”墙东隐避世不仕者。

唐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不为墙东隐,人家到未曾。

”唐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唐李端《晚春过夏侯校书值其沉醉戏赠》:“本是墙东隐,今为瓮下仙。

”唐胡宿《晨入都省闻子奇内翰宿太常因寄口号》:“遥望墙东隐,朋簪杳未谐。

”樵隐樵夫隐士。

南朝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楥》:“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

”《入摄山栖霞寺诗》隋江总《入摄山栖霞寺诗》:“樵隐各有得,丹青独不渝。

”唐钱起《自终南山晚归》:“采苓日往还,得性非樵隐。

”唐顾况《酬信州刘侍郎兄》:“樵隐同一径,竹树薄西斋。

”青门隐隐士。

秦东陵侯召平,秦灭后隐居长安青门外,以种瓜为业。

唐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失路青门隐,藏门白社游。

”亦用指召平。

唐白居易《新昌新居书事四十韵因寄元郎中张博士》:“迹慕青门隐,名惭紫禁仙。

”宋王珪《挽吴止水》:“竟作青门隐,空吟画戟诗。

”山长隐者。

《宋史·雷简夫传》:“简夫始起隐者,出入乘牛,冠铁冠,自号山长。

”宋陆游《遣兴》:“退归自合称山长,变化犹应侍帝晨。

”唐、五代时对山居讲学者的敬称。

唐代刺史孙丘于阆州古台山置学舍,延尹恭初为山长;五代蒋维东隐居衡岳,受业者称蒋为山长。

宋元时为官立书院置山长,讲学兼领院务;明清时改由地方聘请。

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山长之制乃废。

宋范成大《代儿童立春门贴诗》:“盛族推山长,修龄号栎翁。

”元张养浩《象山山长岳仲远美任》:“雅有岳山长,三年今在兹。

”山谷臣隐士的自称。

《南齐书·高逸传·顾欢》:“太祖辅政,悦欢风教,征为扬州主簿,遣中使迎欢。

及践阼,乃至。

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曰:‘……言既尽矣,请从此退。

’”《南史·列传》卷七十五:“齐高帝辅政,征为扬州主簿。

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进政纲一卷。

”山家隐士。

宋梅尧臣《九华隐士居陈生寄松管笔》:“一获山家赠,令吾愧汝曹。

”清张尔岐《蒿庵闲话》:“又古人名刺,相见后亦还之。

魏野留富郑公名刺,作山家之宝,亦以郑公故,非通例也。

”另,泛指僧道者。

明郎瑛《七修类稿·吴东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与凶。

’”明无名氏《鸣凤记·鄢赵争宠》:“同去山家走一遭……实不相瞒,学生为老母有疾,特求赤肚子仙丹。

”又,山野人家。

唐杜甫《从驿次草堂复至东屯茅屋》:“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

”明高启《一剪梅·闲居》:“竹门茅屋槿篱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

”山客隐士。

晋葛洪《抱朴子·正郭》:“若不能结踪山客,离群独往,则当掩景渊洿,韬鳞括囊。

”《魏书·裴衍传》:“诏曰:‘知欲养疴中岳,练石嵩岭,栖素云根,饵芝清壑。

腾迹之操,深用嘉焉。

但治缺古风,有愧山客耳。

’”唐王维《田园乐》:“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清王夫之《小楼雨枕》:“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梦岭云。

”另,居住在山中的人。

宋李石《续博物志》:“毛女在华山,山客猎师世世见之。

”康有为《大同书》:“主人知之,鞭责千百,锁之空房,卖之山客。

”山隐传说春秋时吴国的隐士。

晋葛洪《抱朴子·勖学》:“披《灵宝》而知山隐,因折俎而说专车。

”《灵宝纪》:“吴王阖闾时,王出游包山,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山名隐居……童谣云:吴王出游观震湖,龙威丈人山隐居,北上包山入灵墟,乃入洞庭窃禹书。

’”另,指隐居。

《法苑珠林》:“唐循州东北兴宁县灵龛寺……古传云:晋时北僧在此山隐。

”唐独孤及《送阳翟张主簿之任》:“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

”剡客指东晋戴逵,后泛指隐士。

唐杨巨源《奉酬端公春雪见寄》:“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

”宋梅尧臣《次韵刘原甫社后对雪》:“剡客偶然兴,海神非次朝。

”宋周启明《送僧有言之天台》:“莫嫌通剡客,僧舍枕花川。

”诗隐隐居的诗人。

清史震林《记卉园张隐君》:“西望幽居,远浮佳气,则诗隐卉园先生所栖迟也。

”宋卫宗武《答野渡垫宾并其子和篇》:“叹予以诗隐,货药犹韩康。

”宋晁说之《绝句谢小邵寄柑脯》:“曲肖欧文诗隐秀,山头仙驭势争飞。

”天隐隐士。

亦称隐而不仕之最高境界。

隋王通《中说·周公》:“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唐陆龟蒙《幽居赋》:“欲神游于浩气,法天隐于遗编。

”宋苏轼《题沈氏天隐楼》:“非夷非惠真天隐,忘世忘身恐地仙。

”宋晁说之《马上睡》:“前驿得驽马,据鞍可天隐。

”宋卫宗武《为徐进士天隐赋辟谷和吟》:“天隐良士工词章,经传百家仍探讨。

”清褚人获《坚瓠广集·隐说》:“天隐者,无往而不适,如严子陵之类是也。

”通隐旷达的隐士。

南朝王韶之《晋安帝纪》:“戴逵字安道……性甚快畅,泰于娱生,好鼓琴,善属文,尤乐游燕,多与高门风流者游,谈者许其通隐。

”《梁书·处士传·何点》:“点虽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带,或驾柴车,蹑草屩,恣心所适,致醉而归,士大夫多慕从之,时人号为通隐。

”清吴伟业《陈征君西佘山祠》:“通隐居城市,风流白石仙。

”退士隐退之士。

晋葛洪《抱朴子·交际》:“子之所论,出人之计也;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

”宋陆游《晚兴》:“白布裙襦退士装,短篱幽径独相羊。

”清梁章巨《归田琐记·家居》:“当官枉顾者,必闭门不纳,此高人退士所尚;若曾任显职者,则不尽然。

”仙隐仙人隐士。

南朝谢灵运《衡山诗》:“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

”唐张乔《经宣城元员外山居》:“无人袭仙隐,石室闭空山。

”唐杜甫《麂》:“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宋姚述尧《南歌子》:“潇洒真仙隐,繁华小洞天。

”宋楼钥《次南真宫龚道士壁间韵》:“野鹤伴仙隐,闲云寄此心。

”另,谓学仙而隐遁。

宋无名氏《水调歌头·寿隐士》:“见说彭成仙隐,对此庆生辰。

”小隐谓隐居山林。

晋王康琚《反招隐》:“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唐白居易《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宋张孝祥《南歌子》:“小隐今成趣,邻翁独往还。

野堂梅柳尚春寒。

”宋陆游《寓叹》:“小隐终非隐,休官尚是官。

”宋张纲《多丽》:“莳七松、便为小隐,开三径、且乐余年。

”宋张炎《风入松》:“小隐正宜深静,休栽湖上梅花。

”元姬翼《临江仙》:“却忆云山寻僻地,结茅小隐何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