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制种技术》教案

《玉米制种技术》教案

《玉米制种技术》教案第一课时:制种前的准备近年来,每年都有一大批杂交种因质量不达标而报废处理,严重影响了制种户的积极性和种子经营单位的经济效益,杂交玉米种子质量滑坡现象严重。

在大田玉米生产上,常常因种子质量低劣使得杂种优势减弱或丧失,用种户与种子生产单位因质量问题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既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影响种子生产单位的效益与信誉度。

玉米制种只有严格遵循制种技术规程才能生产出高产优质的种子。

1.1 隔离区选地与隔离配制杂交种的地块称为杂交制种隔离区。

隔离区的数目因繁殖类别而不同。

配制单交种,需设置三个隔离区,即二个自交系繁殖区和一个杂交种制种区;配制三交种需设置三个亲本自交系繁殖区,但是在配制单交种及三交种时,隔离安全,母本去雄及时、彻底,而制种区的父本自交系也可以继续使用,只需三个隔离区即可。

配制双交种需四个隔离区。

为保证隔离区制种安全,其隔离的方法一般分为空间隔离、时间隔离、障碍物隔离。

空间隔离:就是在隔离区的四周一定距离内不许种植其他品种的玉米,以防外来花粉的串杂。

自交系繁殖隔离区空间隔离应不少于500m,单交制种区不少于400m,双交制种区不少于300m,南北向150~200m。

在多风地区,特别是隔离区设在其他玉米的下风处或地势低洼处,应适当加大隔离距离。

时间隔离:就是把隔离区制种玉米的播种期与邻近周围其他玉米的播期错开,一般春播玉米错期35~40天,夏播玉米错期25~30天,但要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灵活掌握。

障碍物隔离:就是利用山岭、房屋、林带等自然屏障当作隔离带,达到防止外来花粉串粉混杂的目的。

也可以在隔离区周围种植高梁、麻类等高秆作物隔离,但高秆作物的行数不宜太少,自交系繁殖区,高秆作物行数不少于100行,制种区在50m以上,且高秆作物应适当早播,加强管理,以保证在玉米抽穗时高秆作物的株高超过玉米的高度。

也可种植父本行带(30行、行距0.75m)当作隔离。

隔离区除了保证隔离安全外,还应选用土质肥沃,地力均匀,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地块,保证植株生长整齐,抽雄一致,便于在短期内完成田间去杂和母本去雄,并保证质量。

第二课时:制定播期调节预案在详细调查父母本花期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父母本播期预案;以确保花期相遇,这是制种成败的关键。

花期相遇是指母本的吐丝期与父本的散粉期相遇。

如果双亲花期相同或母本花期比父本早2~3天,父母本可同期播种;如两亲的花期相差在5天以上就需要调节播期,使其花期相遇。

调节方法是,选播花期较晚的亲本,隔一定天数,再播另一亲本。

如果母本吐丝盛期比父本散粉盛期早2~3天,则是最理想的花期相遇,这是因为母本花丝的生活力一般可以保持6~7天,而父本散粉时间较短,(一般4~5天,同时花粉在田间仅能存活数小时),因此调节播期要掌握“宁可母等父,不要父等母”的原则。

应当注意的是,双亲花期相差的天数,并不等于播种期相差的天数,因为早播的亲本,由于前期温度低,生长慢,所以错期的天数应比花期相差的天数多几天,一般是父母本播期相差的天数是花期相差天数的1.0~1.5倍,如果双亲花期相差6~7天,则播期要错开12~14天。

父母本播种期调节的方法是根据两个亲本的生育期的相差天数和叶片数来进行,即:若父本比母本抽穗期早,父母本错期播种相差天数应该是父、母本抽穗期相差天数加上4~5天。

但是根据生育期来调节播期往往受天气变化、耕作条件的影响,不够十分准确,而根据父、母本的叶片数来调节播种期比较可靠。

比如:两个亲本全生育期的叶片总数相同,则先播母本,等母本出苗长出1~2片叶时再播父本,便可保证花期相遇;若父本比母本抽穗晚,则就早播父本,早播的天数应是两亲本抽穗期相差天数再减去4~5天;若父母本生育期基本相同,可将母本早播3~4天或者把母本种子浸种8~12小时,再与父本同时播种。

1.3 播前整地与施肥为了防止早春的干旱及春寒的气候条件,春玉米应于冬前完成深耕施肥整地。

其基本作法是:前茬收后,立即耕地(25~30cm)灭茬,及时耙耱保墒,且在立冬前冬灌,蓄水保墒。

为防止病虫害,玉米应实行2~3年的轮作。

玉米需肥量大,施肥应以底肥为主,冬前结合深耕整地分层施入有机肥3000~6000kg/亩,过磷酸钙25~30kg/亩,或者补施氮素化肥15~20kg/亩,氮、磷、钾肥比3∶2∶1。

第三课时:适期播种播种时应按满天星加行比法种植父本,母本的密度根据品种的特征特性适当加大密度。

穴深2~3cm,每穴2~3粒种子,上覆湿土。

按照提前做好的播期预案,视土壤墒情和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开始播种;父本分两期播种,相隔时间5~8天,亩播种量0.6~1.0kg,两期播量各占50%。

母本播量每亩3~4kg,父母本比例1∶4。

第四课时:田间管理3.1 苗期管理于三叶一心时间苗,五叶一心时定苗,定苗时去掉病苗、弱苗、小苗、徒长苗、畸形苗,留生长健壮、均匀一致种苗,亩保苗,母本 4500~5000株左右,父本保苗1000~1200株。

为了保证苗整齐一致,水浇地于苗高15~25cm 时控制浇水,进行蹲苗,促使根系下扎,提高幼苗吸水、抗旱能力。

苗期玉米对水肥要求不是太严格,若底肥充足,一般不追肥,但要对生长势较弱的苗加强水肥管理,偏肥、偏水以保证拔节前达到生长整齐一致。

苗期注意拔除杂草和防治病虫害。

防治黏虫蚕食幼苗,可选用5%来福灵3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此外还要防止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3.2 穗期管理穗期管理应抓好四个环节:去杂:为了保证杂交种子纯度,在拔节期至抽穗期,组织3~5次严格的去杂,特别要注意父本去杂,重点砍除高大植株、变异植株、怀疑植株,使制种田植株高度水平一致。

去雄:去雄是制种的关键环节。

一律采取摸苞带叶(1~2片)超前去雄,在大喇叭口后期可开始间隔去雄。

在去雄期间,每天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后每抽1遍,做到风雨无阻,逐株检查,不留残枝、死角。

雄穗不留田,必须带回家。

去雄过程中,同时去除“三类苗”,即小苗、弱苗、病苗。

水肥管理:玉米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并进时期,应增施肥料。

追肥一般分两次:拔节前后追1次,以速效氮为主;抽雄前后1次。

追肥应前重后轻,氮磷钾相互配合使用,还应适量追施微肥,每亩施硫酸锌0.5~1.0kg,适当给父本偏施肥料,以促进植株健壮,增加花粉量。

供水要充足及时,尤其在大喇叭口期,要求田间持水量为70%~80%,严防“卡脖旱”。

遇涝要及时排水。

病虫害防治:此期除根据实地检测喷施农药之外,还要及时清除病株、残叶,减少病源、虫源。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200g拌无菌细土20~25kg,撮施于玉米大喇叭口内,可有效防治发病虫害。

第五课时:花期管理花期管理重点是田间花期调节管理。

母本早于父本的调节方法:一是加强父本水肥管理,促进父本生长;二是推迟母本去雄时间,等到将要散粉时才去雄,以延缓雌穗生长,但要特别注意母本去雄时间,以免散粉影响种子质量;三是如母本吐丝过早,则采取剪花丝;四是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对父本喷雾,促其早开花。

如果用上述措施还未达到花期相遇,则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重新估计花期相差的天数,然后采取剥去母本第一个雌穗,重施速效肥,促进第二个雌穗的迅速生长。

若父本早于母本:可对父本采取剪心叶(3~7cm)、断根(离主茎15~20cm 处垂直切断侧根)等措施处理,断根方向要与当地主风向平行。

或对母本叶面喷20mg/kg的“九二0”和1%尿素混合液,对母本可加强母本水肥管理;也可对母本提早去雄,当雄穗尖刚露出顶叶就拔掉,必要时在雄穗未露出顶叶时,把雄穗连同1~2片叶一起拔掉,使养分集中到雌穗上,以便提早3~5天吐丝,如母本苞叶过多,吐丝偏晚,还可剪去母本苞叶,促进母本提早吐丝。

在花粉期,每天早10时左右,在无露水的情况下,拿一根绳子在父本上来回拉动1次,隔天进行1次,以帮助授粉。

待第二期父本雄穗花粉散完,要及时砍除父本,这样可以节水、节肥,减少养分的无效消耗,创造母本适宜的通风条件,且防止收获时的混杂,从而保证了种子的纯度和发芽率。

3.4 分收分藏对于脱水慢的品种应提前采取站秆扒皮晾晒、折秆扒皮晾晒、早收结合高茬晾晒等方法进行脱水预处理。

父母本同时成熟的制种区,应先后分收父、母本果穗,运回一亲本果穗,再收另一亲本果穗,要特别注意不要错行收获。

落在地上的果穗如不能分清父、母本应单独收作粮食处理。

运回的果穗要严格分堆分晒,去杂穗、劣穗脱粒。

单交种制种区母本行收的果穗(或种子)为单交种,外形与母本,自交系无明显差别,须区别清楚及时加工标记。

不同隔离区收获的果穗从收获、运输、翻晒、脱粒、包装等全过程要严格分开,防止机械混杂。

种子装袋时,袋内外应加放标签,注明种子名称、收获年份、制种单位、等级和数量等。

登记后专库贮放,专人保管,定期检查。

第六课时:影响制种质量的不良栽培因素播种期不集中有的制种片区内,播种期不同,相差30--40d,导致植株生长发育进程参差不齐,去杂去雄及督促检查的过程随之大幅度延长,容易形成“疲劳作战”,松懈麻痹现象时有发生。

其主要原因是制种基地的前作物布局不合理,同一制种片区内的前作物种类多,生育期差异大(如小麦与蚕豆、油菜、大蒜等),从而造成制种田块之间的播种期相差过大,1.2 播种质量差,出苗不整齐有的田块播种深浅不一致,覆土厚度不均匀,其结果是出苗不整齐,缺苗断垄。

虽经补种或移栽,补足了苗数,但母本行内苗龄差异明显,大苗欺小苗现象突出,因此,去雄次数增多,过程延长,及时、干净、彻底去雄的难度加大。

1.3 父、母本种植不规范有的田块未按统一的行比种植父、母本或在父本行内混有母本,而且在去雄时,也未加仔细辨认,因此造成部分母本植株去雄遗漏,田间母本散粉株率严重超标。

1.4 种植密度过大有些制种田块,母本留苗密度多达6.75万株/公顷以上,甚至7.5万株/公顷以上,造成田间通风透光性差,授粉不良。

其结果是植株空秆率较高、果穗较小、结实率较低,而且在去雄时,由于密度过大,部分“缩脚株”往往被忽视而抽雄散粉。

虽然这些“缩脚株”大多不能授粉结实,但会影响附近正常植株的种子质量。

1.5 田块排水不良有的制种田块地势低洼或靠近水稻田,排水困难,渍害、草害严重,导致植株黄瘦早衰,子粒瘪小、成熟度低,即使去杂去雄质量合格,种子的外在质量也达不到要求。

1.6 农户间的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在同一制种片区内,由于农产的栽培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导致苗棵长势不平衡,三类苗现象突出,往往会形成去杂去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明显差异。

栽培管理水平较高,苗齐、苗全、苗壮,已形成高产苗架的田块,农户去杂去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相对较高,质量较易保证。

反之,一些中耕管理差,草害、渍害严重,苗残缺不全或植株早衰的田块,农产去杂去雄的主动性都相对较低,甚至对苗棵长势极差的田块,农户还会放弃管理,不仅该田块去杂去雄质量难保,而且还影响附近田块的种子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