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
1、雷雨前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
闷热、压抑、龌龊
2、作者通过什么顺序来表现这样的一个 世界的?
时间顺序
3、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通过怎样的三 幅画面来表现这个世界的?
清早
上午
午后三点 钟光景
带热的桥石,露宿的人、灰色的 幔,龟裂的河床、开了沟的农田, 苍白干硬的泥土,人的感觉—— 闷热、无风,干燥
雷雨前
茅盾
走近作者
茅盾:(1896-1981),浙江桐乡人。原名
沈德鸿,字雁冰。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文学 家之一。
代表作有《子夜》、《 腐蚀》、《林 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 收》、《残冬》等。
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 也是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 清凉的世界!”
小结
小说和戏剧的景物描写一般为人物活 动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 形象,人物和景物有时可以交织、穿插 和揉合起来进行描写,从而有助于增强 文章的感人魅力,突出中心思想。
散文中的物象通常是一种意象、一种 精神的象征,把握意象的象征义,有助 于把握文章主旨。
想一想
本文仅仅是一篇写景散 文吗?作者写本文的真 实意图是什么?从哪些 句子里可以感觉到。
傍晚响了一阵子干雷,也没有风,这一 夜就闷得比白天还厉害。
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
站在桥上的人就同浑身的毛孔全都闭住, 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
蝉儿噤声,苍蝇逃走,蚊子躲起来,人 身上像剥落一层壳那么一爽。
•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
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
背景追踪
本文写于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踏入 中国,中国人民惨遭蹂躏;而国民党反动派却 实行卖国投降政策,对中国共产党和进步力量, 实行残酷的围剿,封建军阀,贪官污吏则气焰 嚣张,白色恐怖笼罩着祖国的天空,人民处于 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另一方面,中国革命已经 从大革命失败时的低潮转入30年代前半期,以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浪潮不断掀起、不断深入,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正在成为全国进步力量的核 心。
象 征
天外巨人
风雷闪电
象
征
一切革命力量
象 大雷雨
征
革命高潮,推翻 反革命统治的大 决战
苍蝇 蚊子 象
蝉
征
反动官僚、帮闲文人。
作者写“雷雨前”那密云不雨的郁闷腻热和雷 雨将作的霹雷闪电的气势与氛围,使人想起曹 禺的剧作《雷雨》;写执刀巨人搏击灰色的幔, 写苍蝇、蚊子和蝉儿的蠢动,并以作者自己的 口气呼唤大雷雨,使我们想起高尔基的散文诗 《海燕》。文学史上的这些大作家们,都运用 了象征手法,都各以其独特的创作与审美观点 把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精心提炼,把我们带到 他们精心构造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思想熏陶, 给人以美的享受。
写作手法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 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 (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 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体)。
合作 探究
结合时代背景, “灰色 的幔、苍蝇、蚊子、 蝉儿、天外巨人、风 雷闪电、大雷雨”的 象征了什么呢?
象
灰色的幔 征
国民党反动派 实行的白色恐 怖和黑暗统治
中国共产党
虽然,我们不可能让自己变成一块石头或一片 树叶,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寄 托和抒发感情。这就是文学作品描写自然的意 义和必然性。
高考链接 ( 小练笔 )
根据下列情景,以“伞”为重点,扩展成 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03北京春季)
情景:盛夏时节
烈日当空
路上行人
伞
参考答案:
盛夏时节,烈日当空,路上行人撑 着的一顶顶小花伞,远看像一束束色彩 绚丽的鲜花,像一朵朵惹人喜爱的蘑菇, 它给人带来爽心的凉意,带来一份好心 情。
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
瓢凉水就走出去。
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 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连接起 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 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 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 寂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拉车 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 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 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有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 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 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 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的水,就跟驴马同在 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 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读者自然地由自然环境联想到重压的政治 环境,激起人们要求推翻反动统治的渴望。
写作启示:
自然界的风景,有的雄阔、坦荡;有的妩媚、 柔美;有的深邃无边;有的浅淡可人。他们引 起我们浓烈的兴趣,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 上说人情。这些风景可以引发我们内心对自然 的模仿,可以让我们的内心的情感有所寄托, 有所抒发。这就是风景的独特意义。
人的感觉,“ 热辣辣的一股 闷”;出汗,“皮肤像结成了 一层壳”——人的焦躁不安, 闷热
人的感觉,“人像快要干死的 鱼”; “空气比以前加倍闷! 那幔比以前加倍厚!天加倍 黑!”;昆虫乱飞——把郁闷 腻热的氛围渲染到极点
比较阅读 (看下面三段文字,思考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写热景的)
车站的钟打了十下,杏花巷的老少还沿着那白天 蒸发着臭气,只有半夜才从租界区域吹来一阵好凉 风的水塘边上乘凉。虽然方才落了一阵暴雨,天气 还是郁热难堪,太空黑漆漆地布满了恶相的黑云, 人们都像晒在太阳下的小草,虽然半夜里沾了点露 水,心里还是热燥燥的 ,期望着再来一次的雷雨。 倒是躲在池塘芦草下的青蛙叫得起劲,一直不停。 闲人谈话的声音有一阵没一阵地。无星的天空时而 打着没雷的闪电,蓝森森地一晃,闪露出来池塘边 的垂 柳在水面颤动着。闪光过去,还是黑黝黝的一 片。 渐渐乘凉的人散了,四周围静下来,雷又隐隐 地响着,青蛙像是吓得不敢多叫,风又吹起来 ,柳 叶沙沙地。在深巷里,野狗寂寞地狂吠着。
目 标 重 申:
1、了解背景,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和 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领会文中意象的象 征意义。
3、把握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 情景交融的意境,进一步提高鉴赏能 力
谢
再
谢
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读句子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1)“巨人的手拿着明晃晃的大刀在外 边想挑破那灰色的幔”(第8节)
形象的描写雷雨前云层中闪电闪现的情景, 曲折的反映出革命者不畏强暴,迎着黑暗
势力搏击。
品读句子的表层义和深层义
(2)“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更坏!” (16节)
黑暗的幔和可恶的苍蝇、蚊子组成的让人 透不过气的“雷雨前”的处境,让人感到 压抑、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