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笔记
2018高二地理选修六《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笔记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比如,对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的争夺。
(二)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比如,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三)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有些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企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等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而是转嫁给临近或别的国家地区。
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D、贵州梯田
例题2: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方式( C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例2解析:问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方式,只有C选项正确。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需要理解几个问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例题2:日本等国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日本的这一做法反映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中的矛盾。( B )
A、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
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
D、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2、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一)危害的不可预见性。比如氟利昂应用几十年后才被发现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3)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例题1:下列古人行为主张,蕴含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D )
A、烧草为灰,取灰肥田
B、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封山育林,定期开禁
例题2: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部分水域实施为期半年的禁港休渔期,其目的是( B )
A、冬季措施
天然环境:指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工环境: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例题1:下列不是人工环境的是( B )
A、城市与乡村
B、卧龙自然保护区
(二)过程的不可逆性。环境一旦被破坏很难修复到原来的状态。比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地面。
(三)规模的全球性。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
例题3:下列属于当前全休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是( D )
A、噪声污染和水土流失
B、臭氧层破坏和地震频发
C、水体污染和湖面缩小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
本节高考无考点,但是需要理解几个概念:
环境: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也就是说中心事物不同,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比如:以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根据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新环境观: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即强调要追求“人地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结合1、2,其强调的核心简单的说就是:要有长远意识,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比如课本所述:
1)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gu)以成鱼鳖之长。
2)竭泽而渔,其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四)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例如,不节约用水、随地吐痰,传播疾病,影响人类健康等不注意细节,对个人是小事,但积少成多,构成对大众利益的一种侵害行为。
例题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的矛盾是( C )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
B、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
C、每年冬季有很多鱼类在此过冬,保护珍稀鱼类不减少
D、冬季市场上对鱼的需求量小
D、全球变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B选项中地震频发属于地质灾害,不是环境问题。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1、本节重点:强调的一个思想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遇到题时要想一下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一切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需要,又要不危机后代人发展需要。
2、传统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观点。即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