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新形势下教师思想观念转变

新形势下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发展,理念为先。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尤其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密切关注教育教学的新动态,吸收教育教学的先进理念,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学观、人才观、教材观、知识观和评价观。

新形势下教师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将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

1 全新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具体地说,在教学过程中,‘教’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能动作用;‘学’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教师,学生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师则对这些活动施加影响。

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客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互动的、合作的,在和谐中不断向前发展。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指导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课程标准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者。

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本质是
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所以,“教”应坚持为“学”服务。

教师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顺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引导学生的内在因素合乎其规律而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成为自身学习的主人。

2 全面的人才观
著名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提出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理念和“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的观点,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新时期人才的培养极富指导意义。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人人可以创新;要尊重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使人人可以成才;要立足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开启智慧,更要帮助他们完善人性,构筑健全的人格:要面向社会,既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也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总之,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由“划一主义”向多样化发展,真正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类型的人才。

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那样:“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3 开放的教材观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载体和主要依据。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把教材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一步。

“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正是这种现象的集中体现。

全新的教学观呼唤新的开放式的教材观。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更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仅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教材并非“圣经”,编者也非“上帝”。

所以,作为教师,应意识到自身也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批判性和革新性的使用,不唯书,不盲从,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以实现课程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此外,作为课程资源的教材本身,其内涵和外延也需重新定位。

优秀的教材应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了。

而应指一个教学包,其中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录音带、录象带、挂图、卡片、多媒体光盘等。

这些材料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
要言之,教材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是供掌握的目的,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

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他们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智慧创生的主体。

4 科学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建
构的过程。

换言之,教学并非知识的传递,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才能获得。

因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以保证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据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贯彻“教少学多”的原则,“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活动”。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5 发展的评价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接的评估者。

因而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获得健全发展。

现实中单一片面的考试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评价,过于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量化的分数是学生命运的主宰,教师则扮演着学生学习成果的惟一和终结性裁判者。

这些都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阻滞了学生的发展,因而从根本上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新课程的理念倡导“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主张建立发展性的评价观。

作为教师,必须以全新视角、多样化手段、多元开放的心态来全面评价学生。

具体地讲,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既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
不仅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及时沟通,还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学生互评和自评;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笔试与口试、操作相结合,量化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以赏识和鼓励,努力创设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自信获得成功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课改,更新思想观念,端正五“观”,牢固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