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宫肌瘤药物治疗新进展论文

子宫肌瘤药物治疗新进展论文

子宫肌瘤的药物治疗新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

方法: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米非司酮、三苯氧胺等药物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药物治疗某些子宫肌瘤可行。

结论: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前景广阔。

【关键词】子宫肌瘤;药物
【中图分类号】r 73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59- 01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

据统计,至少有20%的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但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研究发现,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孕激素有促进肌瘤有丝分裂活动、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

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应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

传统的手术治疗子宫肌瘤因其影响身心健康,越来越难以被广大妇女所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倍受广泛关注。

1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gnrh-a):采用大剂量连续或长期非脉冲式给药,可产生抑制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作用,降低雌二醇至绝经水平,借以缓解症状并抑制肌瘤生长使其萎缩。

但停药后又逐渐恢复到原来大小。

用药6个月以上可产生围绝经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或丙氨瑞林等,为克服副作用,在应用gnrh-a治疗时应采用反添加法,即补充少量雌、孕激素,能明显减轻潮热等围绝经期症状并防止骨
质疏松。

2 米非司酮:它能直接对抗孕酮活性或抑制pr基因表达、抑制子宫肌瘤组织中上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减少子宫动脉血流。

在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方面,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以连续应用3个月为标准,但用药剂量相差甚远,从每天5毫克至50毫克不等,多认为每天25毫克为理想剂量。

临床研究发现,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应用gnrh-a者,且副反应相对较少。

因而,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米非司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目前在临床应用较普遍。

3 三苯氧胺(tam):有文献报道,用tam每日20毫克治疗子宫肌瘤16例,用药4个月后子宫体积缩小。

但亦有报道称,tam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而且tam具有轻微的雌激素作用,个别病人长期应用可诱发子宫内膜癌。

因此tam不宜作为一线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应用时每日剂量应《20毫克,并加强对卵巢、子宫大小、子宫内膜的严密监护。

除上述药物外,内美通、达那唑等也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

但这两种药物的副反应严重,易出现潮热、出汗、体重增加及痤疮,且有肝损害,不能作为治疗子宫肌瘤的一线药物。

以上药物均通过对抗雌激素或孕激素活性抑制子宫肌瘤的生长
甚至缩小肌瘤,从而减轻或缓解与肌瘤相关的症状如出血、盆腔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以及不孕等。

但一般不能根治肌瘤,往往停药后,随着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恢复,肌瘤仍有复发和增大的可能。

因此上
述药物治疗子宫肌瘤的适应症仅包括:①虽有症状但有其他原因不宜或不愿接受手术②有生育要求③肌瘤不大但出血严重,已接近绝经④术前减少出血,提高血红蛋白水平⑤术前使肌瘤缩小,降低手术难度,或使阴式手术成为可能。

另外,中医认为肌瘤属情志抑郁、饮食内伤、感受外邪、气机不调、脏腑不合、正气日衰,导致气滞血瘀,久则积块为症而成,即气滞血瘀,正虚邪实。

治疗上则需要攻邪扶正。

一般采用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法。

常用的中成药有桂枝茯苓胶囊、消症合剂、大黄蛰虫丸等。

临床发现,中药治疗子宫肌壁间单发性小肌瘤、且病程短者效果好,对粘膜下和浆膜下肌瘤效果差,提示肌瘤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可采用中药治疗。

国内外有学者发现,有一种生长因子bfgf与子宫肌瘤的发病有关,它能够调节甾体激素,在平滑肌瘤的组织中,bfgf呈现过量的产生和贮存干扰素α、β有对抗bfgf的作用,在平滑肌瘤细胞培养中,显示出干扰素α有降低细胞增殖的作用。

有望在不久以后,能够运用到治疗子宫肌瘤的行列中来。

总上所述,虽然药物治疗子宫肌瘤在目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随着对子宫肌瘤研究的深入,其应用前景却是无限广阔的。

参考文献:
[1] 肖颖丽白秀萍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j]中国实用
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2):762- 763
[2] 乐杰,谢幸,等,妇产科学[m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271
作者简介:
赵宏莉(女)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西医妇产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