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国家宪法日
2014年10月,关于设立国家宪法日的决定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审议,草案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设立国家宪法日的目的,不仅是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更重
要的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现在施行的就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是合适的,更具有现实意义。
将12月4日作为宪法日,使宪法成为活的法律。
它的设立一方面增强了百姓的依法维权意识,为保障人权奠定了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给广大的官员敲响警钟,提醒执政党和行政部门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将《宪法》中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逐步落实到法制实践当中来。
12月4日也是法制宣传日,将其提升为“国家宪法日”,说明我国对宪法愈来愈重视,也表明我国是依法治国和依法保障人权的国家。
关于如何开展活动使国家宪法日发挥它的应有之义,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外的实施情况。
在丹麦,宪法日又为基督降临节,这一天丹麦到处悬挂起国旗,政治家们出来发表演说,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选民们悠然自得地坐在草地上休息,享受宪法为他们带来的自由权利。
在泰国,在数千名反独裁民主联盟支持者“红衫军”示威游行和全民
公决的压力下,实施了新的宪法。
在往年的法制宣传日,我国各地、各部门在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通过举办座谈会、书画展、网上论坛、印发宣传资料,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制作播出专栏、专版、专题节目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传播了法律知识,弘扬了法治精神,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传统的法制宣传日上升为国家宪法日之后,如何在宣传法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挥国家宪法日的作用呢?我认为,对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不能只是停留在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层面,避免宪法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还应当增强公民用法的意识。
当然,“用法”并不是指利用法律为所欲为,而是说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充分合理行使其赋予我们的合法权益。
一直有这样一个疑问:法律的规定最终是来适用于实践的,而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和法律中的法律,为何没有在实际生活中加以适用呢?有老师说宪法不能适用于实际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于刑法和民法等部门法,宪法中没有规定法律后果。
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实施违宪审查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在国外,违宪审查体制分为四类:权力机关审查体制、普通法院审查机制、宪法法院审查制和宪法委员会审查制。
在我国,从我国实际出发,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自成体系的违宪审查体制,但其实施并不尽如人意。
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但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也是由全国人大实施违宪审查的体制,本身存在商榷的地方;第二,一些
部门制定的条例、规章与现行的宪法相悖,需要通过完善审查制度予以撤销或完善;第三,一些部门及行政人员滥用行政权力严重,侵犯公民宪法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需要通过违宪审查制度规范行政行为。
第四,对宪法的法律性质缺乏透彻理解,没有真正把宪法当作“法”加以适用。
具体表现为:没有将违宪行为作为法律责任予以追究;没有将违宪行为纳入司法程序予以追究;没有专门的司宪机构审理危险案件。
第五,将“议行合一”原则凝固化,认为凡是在人大之外设立违宪审查机构都不符合我国的根本制度。
第六,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宪法监督程序、宪法诉讼的具体规定,宪法监督的可操作性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在依法治国号召下,逐步把宪法当作“法”加以适用,将违宪行为纳入司宪程序;二,逐步突破不能在人大之外设立违宪审查机构的固化观念;三,逐步建立和完善宪法监督程序、宪法诉讼程序。
法治进程是个缓慢和充满阻力的过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尤
其是在封建制度存在几千年的东方国家。
国家宪法日的实施需要全国立法者、执法者、司法者和广大守法者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才能实现其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