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活动流程一、活动准备阶段1、确立主题:《中国茶文化》提问引入:同学们,知道中国古人的“开门七件事”是什么吗?——柴米油盐酱醋茶。
引出茶乃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播放中国茶艺视频,体验中国茶文化,熏陶涵养,体会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从而确立主题。
2、确立子课题针对主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形成子课题(1)、茶的历史(2)、茶的种类(3)、茶艺与礼仪(4)、浅说“茶道”(5)、饮茶与健康(6)、茶的再利用3、制定活动方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子课题,每小组5人,每组选一名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合作。
组长及时明确活动进度,及时与老师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处理。
二、活动实施阶段(一)、学生搜集资料:1、调查走访:学生走进家庭调查平常人家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2、查找资料:分小组针对子课题利用网络、书籍等手段查找中国茶文化的相关资料。
3、观察实践:动手实践,选一选,冲一冲,泡一泡,品一品,想一想。
(二)、学生整理资料:小组成员一起把收集到的资料集中,进行信息筛选,形成体系。
(三)、学生创编,进行汇报前准备1、组内成员共同进行创编,进行组内汇报交流,提建议,形成组内汇报展示内容及形式。
2、进行小组内汇报演练。
三、汇报交流阶段同学们经过资料搜集、整理、创编等过程,活动已进入汇报交流阶段,今天让我们一起展示成果,畅言感受。
1、第一小组汇报:茶的历史汇报形式:小文欣赏及课件展示:图文结合,声情并茂。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同样少数民族也好茶,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
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
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
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
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活动流程般文人,茶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好茶人。
2、第二小组汇报:茶的种类汇报形式:图片展示,配乐解说(辅助设施:投影仪)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造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
l、绿茶绿茶属于不发酵茶类,是我国产区最广、产量最大、品质最佳的一种茶类,产量占我国茶叶总量的70%左右。
绿茶的主要特色是绿叶、绿汤。
按制造工艺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炒青绿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用炒干而得名。
二是烘青绿茶:如信阳毛尖、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华顶云雾等。
烘青茶主要产于河南、安徽、浙江、福建三省。
三是晒青绿茶: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西、湖北和陕西等地。
是压制紧压茶的原料。
四是蒸青绿茶:用蒸汽杀青的绿茶,主要产于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2、黄茶:黄茶属于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是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代表品种有君山银针、温州黄汤、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等。
3、红茶:红茶属于全发酵茶,红茶又分为小种红茶、功夫红茶和红碎茶三种。
具有代表性品种有祁红、滇红、闽红、川红等,国际上将红茶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规格。
4、青茶:青茶又称乌龙茶,是红、绿茶加工技术的结合,是半发酵茶类的总称,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又称为“美容茶”和“保健茶”。
其代表品种有武夷岩茶、凤凰水仙、安溪铁观音、黄金桂等。
6、黑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
黑茶压制成砖茶、饼茶、沱茶等紧压茶。
其代表品种有普洱茶、六堡茶等。
中国六种基本茶、名优茶品质特征茶类名优茶品质特征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绿茶嫩绿、绿翠、细嫩有特色嫩绿明亮、嫩黄、明亮嫩香、嫩栗香鲜醇柔和、嫩鲜、鲜爽嫩绿、明亮、显芽红茶细紧露毫有锋苗、色乌润、或显棕褐金毫红亮嫩甜香鲜醇甜味柔软见芽青茶重实、紧结、深绿油润橙黄明亮花果香、细腻清爽鲜醇、细腻绿亮、肥软、绿叶红边黄茶芽肥壮、色杏黄、满披茸毫杏黄明亮浓甜香甜醇柔和显芽黄亮活动流程3、第三小组汇报:茶艺与礼仪汇报形式:视频与PPT课件,小组成员进行解说。
我国是历史悠长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全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茶事活动时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出现的高品位活动,礼仪是整个活动的前提。
一、仪容仪态1、得体的着装2、整齐的发型3、优美的手型4、娇好的面部5、优雅的举止二、服务姿态行茶礼目和在于自省修身、追求完美、提升生活品味。
行茶礼仪动作:多采用含蓄、温文、谦逊、诚挚的动作。
基本要求:站势笔直,走相自如,坐姿端正,挺胸收腹,腰身和劲部须挺直,双肩平正,筋脉肉放松,调息静气,目光祥和,表情自信,侍人谦和,行礼轻柔而又表达清晰,面带微笑。
4、第四小组汇报:浅说“茶道”汇报形式:实践展示与PPT课件观看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儒道的“内省修行”思想。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这一切的背后潜隐着微妙的哲学。
茶道是道家的化身。
“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发展的特点是在广度上,以求博大,所谓之:茶文化,并与儒家思想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一点,因为中国文人的洒脱不羁,中国茶文化,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由于在中国文化中,“道”是一种非常神圣、非常严肃的事情。
故中国对于茶,只是笼统的称之为“茶文化”或“茶艺”,而不敢奢谈“茶道”。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5、第五小组进行汇报:饮茶与健康汇报形式:童话剧展示童话剧《日高人渴漫思茶》6、第六组进行汇报:茶的再利用汇报形式:成品展示与解说是常用的二次利用用途:活动流程制作茶叶枕:用过的茶叶不要废弃,摊在木板上晒干,积累下来,可以用作枕头芯。
驱蚊:将用过的茶叶晒干,在夏季的黄昏点燃起来,可以驱除蚊虫,和蚊香的效果相同,而且对人体绝对无害。
帮助花草发育与繁殖:冲泡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合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或花盆里,能帮助花草的发育与繁殖。
杀菌治脚气:茶叶里含有多量的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
所以,患脚气的人,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治而愈。
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效果。
而且最好用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单宁酸的含量就少得多了。
消除口臭:消除口臭。
茶有强烈的收敛作用,时常将茶叶含在嘴里,便可消除口臭。
常用浓茶漱口,也有同样功效。
如果不擅饮茶,可将茶叶泡过之后,再含在嘴里,可减少苦涩的滋味,也有一定的效果。
护发:茶水可以去垢涤腻,所以洗过头发之后,再用茶水洗涤,可以使头发乌黑柔软,富有光泽。
而且茶水不含化学剂,不会伤到头发和皮肤。
清理物件:将用过的茶叶抹镜子、玻璃门窗、家具、胶纸版、泥污的皮鞋,深色的衣服装。
丝质品的衣服,最怕化学清洁剂,如果将泡过的茶叶,用来煮水洗涤丝质的衣服,便能保持衣物原来的色泽而光亮如新。
洗尼龙纤维的衣服,也有同样的效果。
去腥味:器皿中有鱼腥味,用废茶叶放在其中煮数分钟,便可去腥。
除污:取少量茶叶放在暖水瓶中,再灌进滚开的水,盖好盖,20分钟后可饮。
壶里的水垢在茶碱的作用下也逐渐脱落,连泡几次,即可除净。
除异味:新买的木质家具,往往有刺鼻的油漆味,用茶水擦洗几遍,其异味自会消退,比清洁剂效果好。
增长睫毛:隔夜茶是不宜饮用的,不过,早上洗完脸以后,可以用棉签蘸上隔夜茶水沾湿眼睫毛,可以让眼睫毛长的更长。
去黑眼圈:把一小杯茶放入冰箱中冷冻约15分钟,然后用一小块化妆棉浸在茶中,再把它敷在眼皮上,可减轻黑眼圈的明显程度。
吸潮,除尘:将残渣洒在地毯上,再用扫帚将其扫去,能使地毯得到彻底的清洁。
这是因为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能带走地板上的尘土。
7、师生总结评价我觉得这次活动课中同学们展出的成果非常的好,我真为他们而感到自豪。
活动中同学们不但学到了关于茶文化的知识,在课堂实践中,也学会与其他人合作交流,同学之间建立起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同学有时随意性强,小组长调控能力不是很好,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全身心参与其中。
8、活动延伸1)、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2)、中、日、韩三国的茶文化关系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