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模板详见附件,内容可关于时事政治观点分析,大学教育管理生活现状分析,大学生就业分析等等跟大学生活相关即可。
请各位班长在4月26号之前将各班所有同学打印稿按学号整理好交给陈海栋,谢谢合作。
幸福教育观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姓名学号)摘要: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价值,所有教育本质上都是幸福教育。
在幸福教育的视野下,幸福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追求。
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幸福教育理念是关键,完善专门指导机构,发挥应有职能是保障,坚持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的统一,追求低层次幸福与高层次幸福的统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幸福教育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承担着让受教育者幸福的使命。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其重要内容,幸福应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此,以幸福教育为视角,探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幸福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一)幸福与教育何谓幸福?学者回答仁者见仁。
简单说,幸福是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状况的满足,即“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
[1]对于幸福,人类从未停止过探寻的脚步,追求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类的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
”[2]恩格斯说:“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是一种“无须加以论证的”、“颇扑不破的原则”。
[3]费尔巴哈曾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
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4]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人们“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幸福”是“始点”,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
[5]可以说,幸福是人的最终极的价值,追求幸福具有永恒不变的意义。
个体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享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培养。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使人成为“人”最重要的方式与途径,关涉人生幸福是教育的应然追求。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
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
”因此,教育承担着“让受教育者幸福”的使命。
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幸福程度也会产生显著影响。
[6](二)幸福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幸福是人的最终极的价值,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所有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应当是幸福教育。
所谓幸福教育,就是一种将幸福视为最核心和最终极的价值理念的教育,即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培养能够发现幸福,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的教育。
在幸福教育的视野中,教育不仅关注知识、技术和技能,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人的谋生、就业和功利,更关注人的自由、解放和幸福;不仅关注将幸福的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更关注将幸福的理念贯穿于劳动的全过程,其目的是使“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成为“真正自由的劳动”,成为吸引人的活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7]“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
[8]我们谈论的幸福,不是想象的、空洞而抽象的概念,首先应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获得物质生活的幸福。
教育与物质生活紧密相连,人们获取物质生活的幸福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很大程度上依靠教育。
可以说,教育为人的物质生活的幸福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教育也为精神生活的幸福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9]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过程就是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个人一生的职业直接关系着自我价值的实现,关系着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与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择业、一生的职业规划,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幸福的追求与体验有着重要意义。
幸福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始点和本原。
当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根据学生个人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定向以及职业能力培养施加影响的过程。
[10]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关乎人的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塑造人的系统工程。
它从关注学生择业期的一个点扩展为对人一生发展的关怀,解决的是人的生存与生存质量的问题,最终指向的是个人一生的幸福。
不仅为学生获取物质生活的幸福的能力提供方向和指导意义,更要为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的幸福奠定基础。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幸福问题,以幸福为最终目的,引导学生不断追求和实现幸福、体验幸福,本质上是幸福教育的内容。
二、幸福教育观下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融入幸福教育,构建幸福教育理念是关键;完善专门指导机构,发挥应有职能是保障;坚持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的统一,追求低层次幸福与高层次幸福的统一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取向和重要内容。
(一)构建幸福教育理念是关键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
我们的目标是给每一个人以幸福”。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
[11]“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求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在于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
”[12] 当前,后现代教育幸福观,“即时享乐型幸福”的兴起,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挑战。
[13]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教育观使得教育“失去人文本性,失去人性和其与幸福之间的关联。
”[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首先构建合理教育理念,将幸福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把培养学生幸福作为教育追求,不仅要顾及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相协调,使之感受在发展中的和谐、幸福,更要帮助大学生们建立合理的幸福信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职业观,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就业与择业、职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等问题,提高感知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二)完善专门指导机构,发挥应有职能幸福教育应该贯穿于教育中,高校要把幸福教育理念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挥幸福导向作用。
而当前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不够完善,幸福教育就更谈不上了。
此外,当前学生的幸福观片面,存在着对幸福的认知和理解出现偏差,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急功近利、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感受幸福的能力偏低等问题.[15]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幸福作为终极追求,把幸福教育贯穿于教育过程中。
首先,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区分已经设置的就业指导部门,并继续完善机构建设,强化职能。
具体来讲,可以成立校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委员会,各学院成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办公室的组织机构。
校级部门负责宏观策划,统筹安排,院系负责协调管理和具体的职业生涯辅导,同时发挥由学院学生骨干组成的社团的作用,各级部门协同合作,最终发挥职业规划机构的应有的职能。
[16]其次,建立专业化、专门化、科学化,具有深厚理论素养的职业生涯师资队伍,使其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将幸福教育真正融入到教育中,通过融入系统的、深入而又深刻的幸福理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幸福,并使其得到深化和升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职业观,(三)坚持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的统一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所以,幸福的个体性,决不意味个人幸福是“个人的私事”。
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
我国教育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单一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强调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培养,强调个人幸福是通过实现社会价值实现的,忽视个人幸福。
而当前激烈的就业形势下,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的教育理念与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产生矛盾。
毕业生在就业中更为关注的是自身事业发展和薪酬待遇,往往选择发展较好的城市和地区,对社会的奉献意识正在不断的淡化。
因此,高校职业生涯划教育应坚持社会幸福与个体幸福的统一。
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的学生体现个性化,引导学生自我认知,解决学生个体的人生观、职业观、价值观问题,更好地培养感知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实现个体价值,体验个体幸福。
其次,要纠正传统的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识个人就业与奉献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在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超越个人自我实现的界限,将个人价值提升到为社会和人类贡献,最终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体验和追求社会幸福和个人幸福的统一。
(四)追求低层次幸福与高层次幸福的统一完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生涯规划。
[17]而当前很多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截然分开,把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忽略大学生一生怎样度过的生涯规划问题。
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着眼于就业指导、职业选择和求职问题,促其实现就业,解决“量”的问题,注重满足基本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低层次幸福”,缺乏对学生长期、可持续、影响一生的“高层次幸福”追求的教育。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需要开展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获取低层次幸福、谋取生存的职业规划教育与关乎一生发展的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最终实现高层次的幸福。
首先,大学生职业规划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个性化的活动和工作引导学生认识自身性格、性格气质、理想、兴趣和道德等内在因素以及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等外在因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求职技巧、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压力调整、动手实践能力、技能培训等职业训练方面的锻炼,实现“人职匹配”,获取低层次的生理和心理幸福。
其次,从人生着眼,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对大学生的“成人”教育,引导学生追求高层次幸福。
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即精神世界分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个境界,认为人生境界是不断推进,幸福也是从个人幸福感到社会幸福发展感,最高境界是“大全”或“完满”般的幸福感。
[18] 如果说高校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是以“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为基础,追求的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那么生涯规划教育应以天地境界的“大全”或“完满”幸福为基础,引导学生追求的是“天地境界”。
在教育过程中,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成人教育”,注重学生长期、可持续性、影响一生职业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精神教育,提升学生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价值观、职业幸福观,并不断推进自己的精神境界,追求“低层次幸福”和“高层次幸福”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