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海滨物种调查及物种适应性 署名: 肇庆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10生物科学 组员: 万穗华;杨啓根;孔婉严;李时春;李娅婕;王珂玮;罗恒乔;杨秋娜;黄琦嫣;招润湘;莫风华;赵琳丽;欧芷琳 ;袁培乐;林妮娜;郭周英;阮云诗;张燕贤;袁培玉;宋依洋; 潘柳媚;徐健雄。
并在此谨代表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动物学实习第二小组全组组员对:
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经理:叶家池及东山珍珠岛其全体工作人员;
带 队 指 导 人 员:姜玉霞老师;郭雁君老师及林锐智师兄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摘要: 大亚湾位于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东侧,其海域辽阔,沿海的底质有沙、沙泥、石砾、岩石等,是动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我们小组通过到大亚湾实地考察实习,发现近年因环境变化使得其生物种类产生了很大变化。为更深入了解情况,我们采用了对小组进行分工,在岩石滩、沙滩及泥沙滩进行采集并走访海鲜市场的方法进行调查。最终发现生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种类:如软体动物门的帘蛤科、蝾螺科,等其种类数量波动较小,种类数量较多;而有些种类如蛇螺科、帽贝科等数量则较少。调查证明,环境改变对生物种类变化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肇庆学院 深圳大亚湾 海滨动物 标本 蛤 环境变化
引言: 深圳大亚湾位于相对风平浪静的海湾,有着丰富的海滨动物资源。可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如核电站的建成导致海水温度上升、滩涂被填,人文方面的变化……深圳大亚湾的生物种类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大亚湾环境的变化,对生物种类和数量方面进行探讨,对保护大亚湾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近年来深圳大亚湾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哪些海滨动产生积极(破坏)作用?环境改变前后分别哪个种(科)较多?哪个种(科)减少了,为什么减少? 实习环境 (一)地理位置 大亚湾位于南海北部、珠江口东侧,介于114°30„~114°50„E、22°30‟~22°50„N。西临大鹏澳,西南临香港,东与红海相接,南连广阔的南海。分别隶属于惠州市的惠东、惠阳和深圳市的龙岗区。面积约600km2。沿海的底质有沙、沙泥、石砾、岩石等,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是动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
东山珍珠岛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东部海滨,位于东经113°52'~114°21',北纬22°27'~22°39'。南倚“七娘山”,北靠大鹏澳,东临大亚湾中央列岛,与大亚湾核电站隔海相望,是深圳唯一出产海水珍珠的地方。占地8万平方米,养殖海域2500多亩。海湾风平浪静、水质清新,是养殖海水珍珠的天然良港。据史书记载,东山珍珠岛自“五代时期”就盛产珍珠,可见东山珍珠历史之悠久。古语云:“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可见南珠的声誉自古有之。 (二)气候条件 大亚湾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3℃,最高气温为38.7℃,最低气温为0.2℃。每年4~9月为雨季,年降雨量1924.7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偏东风,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日照时间长。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06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年兆焦耳/平方米。平均每年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4~5次。 在实习采集标本期间,采集到海洋动物的标本有:
大亚湾实习第二组非浸泡标本记录
贻贝科:翡翠贻贝 江珧科:栉江珧 蚶科:青蚶 布纹蚶 棕蚶 玉螺科:褐玉螺 梨形乳玉螺 帘蛤科:蝶翼横帘蛤 青蛤 岐脊加夫蛤 丽文蛤 菲律宾蛤仔 波纹巴非蛤 环沟格特蛤 薄片镜蛤 杂色蛤仔 宝贝科:肉色宝贝 黄褐绿亚贝 马蹄螺科:黑凹螺 银口凹螺 斑马蹄螺 海扇蛤科:澳大利亚海扇蛤 蝾螺科:蝾螺 粒花冠小月螺 蜒螺科:渔舟蜒螺 扇贝科:栉孔扇贝 凤螺科:水晶凤螺 黄口荔枝螺 褐棘螺 榧螺科:伶鼬榧螺 彩饰榧螺 牡蛎 笠贝科:史氏背尖贝 角甲虫戚 钥孔虫戚 科:中华楯虫戚 鼠眼孔虫戚 锉蛤科:襞蛤 蟹守螺科:中华蟹守螺 宝螺科:地图宝螺 紫云蛤科:对生蒴蛤 海鞘 半索动物 海鞘纲 水母 腔肠动物 钵水母纲 面包蟹 节肢动物 软甲纲 十足目 馒头蟹科 海参 软体动物 海参纲 海葵 腔肠动物 珊瑚纲 海葵目 海胆 棘皮动物 海胆纲 虾(没鉴别出来是什么虾) 鱼(没鉴别出是什么鱼) (还有一些鉴别不出来的。。。)
(二)调查与实验方法 〈一〉采集 1、采集工具: ①镊子(摄取小型动物) ②凿、锤(凿取岩石上和生活于珊瑚礁内的动物) ③铁丝钩(长约60cm粗铁丝,一端弯成钩。用作采集石隙内的动物)
④小铁铲(挖取生活于泥沙中的动物) ⑤蛤耙(用作凿取岩石上和生活于珊瑚礁内的动物) 2、采集方法: ⑴浅海底栖动物的采集方法:拖网(水母) ⑵滨海潮间带的底栖动物: ①岸边:海藻、钩虾 ②岸边石块、礁石:海蟑螂、牡蛎、螺、石鳖 ③水中: Ⅰ、小型石块:海鞘、帽贝、海葵 Ⅱ、水中海藻、钩虾 Ⅲ、水中礁石:海参、海胆 Ⅳ、挖:蛤仔 〈二〉、处理标本 1、标本的处理工具 ①天平、量筒:药物称量和药品配制。 ②容器:塑料桶、采集瓶、玻璃管。 ③其他:铅笔、笔记本、纱布、手电筒。 2、标本的处理方法 (1)配置固定液: ①福尔马林:5—10%的甲醛水溶液 ②70%酒精 (2)处理 ①直接固定:适用于小型、外形较稳定的生物 ②麻醉:适用于外形易变、有触手且容易损坏的生物
结果 在大亚湾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小组发现帘蛤科的种类最多。 以下是我们小组在大亚湾发现的帘蛤科:
蝶翼横帘蛤 青蛤 岐脊加夫蛤 丽文蛤
菲律宾蛤仔 波纹巴非蛤
薄片镜蛤 以下是我们小组发现最少的种类: 锉蛤科:襞蛤 讨论:为什么我们小组找帘蛤科的种类最多? 现在大亚湾弄核电站和石化,空气及海水污染比较严重,沿海滩涂被填埋,水温向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小组找到帘蛤科的数量是最多的,由此说明帘蛤科的生命力强,适应环境能力强,相反我们小组只找到很少锉蛤科,说明锉蛤科的环境适应力比较差。
实习讨论部分 经过实习过程中的学习探究和鉴定结果可知,生活在大亚湾珍珠岛(青少年宫训练基地和杨梅坑都可视为珍珠岛)上数量较多的种类有扇贝科、牡蛎科、马蹄螺科、骨螺科、玉螺科、贻贝科、蚶蛤类、蝾螈螺科、榧螺科、海鞘、海胆、水母、面包蟹等;数量较少的种类有蛇螺科、帽贝科、笠贝科、宝贝科、江珧科、蟹守螺科等。其中在实习的最后发现,海鞘、水母、扇贝科、牡蛎科、马蹄螺科等多种螺科种类主要分布于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区域内,而玉螺科、蝾螈螺科、海胆几乎都是在杨梅坑被发现的。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这些动物都会受环境影响,但各科动物适应环境程度不同。 分析了各自的地理环境我们发现,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域和杨梅坑的海域环境有不同的地方。杨梅坑位于大亚湾,据称是深圳最美丽的溪谷。海水清澈、水清沙细,沿海两侧树木茂盛,鸟雀争鸣,周围风景秀丽迷人。沿海底质有沙、沙泥、石砾等,礁石、岩礁、珊瑚礁也有分布,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是多种水生物栖息、生长和繁殖的良好场所。海胆,棘皮动物们,营固着生活,因此它不能很快地移动自己。水底或泥沙里通常是它们栖息的场所,喜欢盐度高的地带、海藻丰富的潮间带以下的海区、礁石间及石缝中。它们喜欢水质清新的生活环境,会躲在礁石间、泥沙及珊瑚礁中。显然,杨梅坑可以提供给它们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而在杨梅坑的实习中我们惊奇地不断发现它们躲在岩礁缝间的身影。蝾螈螺是草食性的水生种类,它们喜欢栖息在岩礁上,石缝中;玉螺科和榧螺科生活在沙质的浅海中,潜入沙中摄食,这些种类在杨梅坑中比较常见。 实习的时侯正好赶上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区退潮,海风舒心,海平面时而平静,时而层层波浪,水质不及杨梅坑,时而还看到海面有浮游物,海水盐度高。沿海泥沙质丰富,有很多礁石,珊瑚礁,礁石上有很多锋利的贝壳躯壳,表面上吸附着多种生物。海鞘,尾索动物亚门,海鞘纲,又称被囊动物。海鞘营固着生活,大多数海鞘生活在深度百尺以内的海底,它们在海底可附着于任何适当的物体表面,沿岸的动植物残屑及深水浮游生物是它们的主要食料。所以这里的海域环境非常适合海鞘的生活要求,因此我们在这里的岩礁表面上发现比较密集分布的海鞘种类,在杨梅坑几乎没有发现。沿海区泥沙质丰富,少有淤泥,饵料丰富,有利于贝类生长和繁殖,是扇贝、牡蛎、马蹄螺、翡翠贻贝等贝类、螺类、贻贝类的适宜生活区,也是面包蟹的适宜生活区。所以我们能在这里发现数量较多的扇贝科、牡蛎科、马蹄螺科、骨螺科、贻贝科、蚶蛤类、面包蟹和少数其它蟹类。 近年来,青少年宫训练基地的海域环境出现了珊瑚白化的现象,局部海域已经出现了富营养化的趋势,海藻生物增多,N/P的平均值上升,这就是水母数量增多的原因。因为水母大多存活于死水区,生命力极度顽强,几乎不需要氧气,因此水目的出现不是环境改善的现象,而是环境恶化的现象。实习中我们在不大的活动范围无意抓获了几只水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