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_朱建新
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_朱建新
·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
再论认知隐喻和转喻的区别与关联
朱建新
摘
*
左广明
(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
要: 从修辞研究的角度看, 转喻研究一直限于隐喻之中; 在认知研究领域内, 转喻研究也长期处于弱势地位 。随着认知 语言学的发展, 学者发现转喻的作用愈发重要, 转喻甚至比隐喻的地位更为基础, 因此有必要深入考察两者的区别与关联 。 本 文从认知的视角, 系统地阐释隐喻和转喻在认知结构 、 映现基础、 认知功能、 认知机制、 认知理据、 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区别性 进一步揭示两者的认知本质 。 和关联性,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区别; 关联; 认知阐释 中图分类号: H319 1. 引言 转喻和隐喻作为修辞方式, 尽管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 但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视域内, 关于转喻的研究, 前的古希腊, 无论是研究的历史还是研究的成果, 都无法和隐喻相提并 论。一般认为, 隐喻的认知研究始于 G. Vico , 他于 18 世纪初 首次阐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 。其后, 很多语言学家对隐喻的 认知功能有过一些重要的论述; Richards ( 1936 ) 系统地论述 Dornseiff 等一批学者于 20 世纪 40 了隐喻的认知特征; 因此, 年代开始了隐喻的认知研究; Black( 1962 ) 完善了 Richards 的 2. 隐喻和转喻的区别性认知阐释 转喻自从以独立的形态走出隐喻的研究范畴之后, 学者 们就开始尝试从认知的视角研究隐喻和转喻的区别, 由于认 知过程是人类复杂的思维过程, 这就注定研究它们的区别是 只有了解它们各自的认知结构 、 映现基础、 一项艰巨的任务, 认知功能和认知机制, 才能对其区别性特征进行合理的认知 解释, 从而概括出区分隐喻和转喻的一般标准 。 2. 1 认知结构之差异 隐喻从结构上看, 本体、 喻体和喻底三者形成隐喻的基 本构架, 其中喻体和本体以相似性相关联, 其结构可以看成 “A 如 B ” “A 是 B ” , 为 或 在“热情似火 ” 这一表达中“热情 ” “火” 是本体而 是喻体, 不过这里没有喻底, 这里的隐喻就是 “火” 通过 这一有形事物来理解 “热情 ” 这个抽象概念的意 义, 因此, 我们可以说, 隐喻就是通过一事物来理解另一事 物。喻体与本体尽管具有相似关系, 但也有差异, 而差异性 则构成了隐喻的基础, 差异性表现为本体和喻体分属两个截 : “小张就是一本活的百科全书 ” ,“小 然不同的空间。 例如 “百科全书” 张” 与 是存在于不同的认知空间且具有差异性的 两种事物, 但它们之间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就是“小张 ” 与 “百科全书” 都可以被人们去品味和阅读, 这就是隐喻。 转喻实际上也可以看成由本体 、 喻体和喻底构成, 但本 而且喻体和喻底表现为同 体在转喻中是以表征形式出现的, 一事物; 以隐性的方式发生作用是转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基本 特征且它们之间以替代关系呈现, 两者并不具有相似关系; 转喻中喻体用来代替本体的原因是喻体代表了本体的某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6038 ( 2012 ) 05 - 0059 - 04 研究对象, 并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并对其区别和联系进行 了相关论述, 但目前的研究显得较为零散, 且角度单一, 在深 本文拟从认知角度, 系统地、 深入地从 度上缺乏层次。为此, 多角度研究转喻和隐喻的区别性和关联性, 以便更清楚地认 识隐喻和转喻的本质, 促进隐喻和转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 展。
个方面的具体特征, 言者谈及此特征, 听者便明白它所指的 就是本体。如, 句子“There are tw o new faces arriving at our “faces ” class” 里的 就是“students ” 这一本体的喻体。 在此喻 体( faces) 代替本体( students) 从而实现语言的转喻功能 。 2. 2 映现基础的不同 从认知视角来看, 隐喻的映现基础是相似性而转喻的映 现基础则为邻近性。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 1980 : 106 ) , 知域( Lakoff & Johnson, 在一事物映现为另一事 物的过程中, 相似性是认知的心理基础, 在使用隐喻时, 不相 联系的两个事物被关联的原因是人们在认知域中对这两个 随着人们对事物特征的日益了 事物的联想具有相似之处, 解, 人们感知事物相似性的这种联想在认知结构中会逐渐人 们接受并加以使用。在隐喻结构中, 人类对本体与喻体的认 知既体现为客观上的相似性, 又表现出主观上或心理上的相 时间、 形状、 功能、 状态、 结构的感知表 似性。人类对像空间、 : “The tiger is the king of the ani现为客观上的相似性。例如 mal. ” 此隐喻句中利用本体( tiger ) 与喻体( king ) 之间的相似 “ti当人们谈及 “当领头羊 ” , “tiger ” “做领头 时, 就会想到 的特性; 同样 也与 这一特性建立起了一种联系, 因而, 该句中的隐喻是基于 羊” “tiger” “king ” 和 之间的相似性而形成的 。 该隐喻中所涉及 的相似性是可观察的、 有形的、 具体的相似。 这种客观上的 “形似” 可以被人们认知并在思维活动中再现 。 此外, 相似性 还体现在心理想象、 主观感受和心理认同上 。 也就是说, 人 们面对具体语境的刺激会在心理上对两种事物的相似之处 , “Please let me get rid of the 这是心理相似性。如 产生联想, devil in John ’ s mind. Can you drive aw ay the fox from his mind? ” , “devil ” 句中 是品质邪恶的体现。 这里的“devil ” 与 “邪恶” 在心里上产生了一种相似的认知关系, 这种心理上的 相似性在认知结构中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 。 转喻是涉及人类推理和语言使用的一种心智策略和认 1980 : 69 ) 。转喻是一种概念映射, 知过程( Lakoff & Johnson, 是人们自发地、 无意识地利用两事物相邻的常规关系的认知 1989 : 118 ) 。 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突 过程 ( Lakoff & Turner, 显性是转喻映现的基本特征, 即用一个事物突显面替代另一 事物的基本面, 如我们队中的“小黑脸 ” 是个超级投手, 这是 “小黑脸 ” “篮球队员 ” 用部分的突显特征 代替整体 的典型例 子。在转喻中, 往往使用具体的相关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 物, 因为人类很容易对相近或关联事物产生联想, 并用这种 联想来认识客观世界, 这种联想也会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中为 事物间的普遍关系。因此, 相关性或邻近性是转喻映现的客 观基础, 转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并不具有相似关系, 但它们 却具有相邻或邻近的特征, 这体现了两者关系不可分离性的 : “她正在听‘和平组合 ’ ” 唱歌。 实际上是“她正在 特点。如 ‘和平组合’ ‘三个男孩 ’ ” 。“和平组合” “三个男 听 的 唱歌 与 孩” 毫不相干, 但二者却密不可分, 这是一种空间相邻关系。 类似的例子如中南海指代中国政府, 春城代替昆明等。总之, 转喻是以新颖、 形象的相关联或相邻近的一事物来突显另一 使语言生动且容易被人们感知和理解。 事物的典型特征,
2. 3 认知功能的区别 在人类的认知域中, 隐喻是将内在结构比较清晰的源域 隐喻的产生是基于相似 映射到结构不太清晰的目标域之上, 性这一特点。所以, 隐喻的认知功能就是在理解抽象的新概 念时人们往往会借助熟悉的 、 可感知的、 具体的概念去阐释。 如, 时间往往是抽象且难以感知的, 而空间在人的认知体系 中则既熟悉又具体。于是, 人们在生活中常会用表达空间的 “在时间的长河中 ” 、 “二十年 语言来理解抽象的时间概念, 如 弹指一挥间” 等。 总之, 隐喻就是利用源域的感性认知来理 解抽象目标域的基本特征 。 转喻的认知功能主要就用事物中容易辨认 、 记忆、 感知 和突显的部分替代事物的整体或整体中不显著的部分, 或者 用可感知的整个事物代替事物的一部分 。 在转喻中, 喻体可 为打通对转喻目标理解的心理路径提供帮助 。 我们可以借 如: 小红吃了一 助以下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转喻的认知功能, 代替小红的手、 嘴和牙齿等, 而 个菠萝。句中小红作为整体, “ICMs” 指代菠萝可吃的果肉。由此可以说, 在 菠萝作为整体, ( 理想化认知模式) 内发挥作用的转喻是相近概念的相互代 替, 可以是整体替代部分、 部分部分替代或部分替代整体。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在隐喻中, 源域的逻辑结构映射到 目标域的逻辑结构上, 这意味着隐喻的基本功能是描述; 而 “ICM s” 转喻是在 内参照一个概念实体, 为另一个代表认知 目标的概念实体提供心里途径, 因此, 指称是转喻的主要功 能。但它不是转喻的唯一功能, 此外, 转喻还有描述 功 能。 : “M ary is a modern Shakespeare. ” 如 句中 Shakespeare 不是指 “造诣深刻的文学家 ” 表达 M ary 是 之 称性而是描述性用法, 义。不过, 这种描述功能仍然和隐喻不同, 隐喻是事物间相 似性的描述, 而转喻则是事物间相关性的描述 。 同样, 隐喻 具有指称的功能, 只不过是这种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 且功能相对 较 弱。 比 如, 当 餐 厅 女 招 待 说“The pig head is w aiting for his check” 时, 如果语境是一位调戏她的顾客, 那 “the pig head” “顾客” 。 么 也可以是隐喻性用法, 在此就指 2. 4 认知机制的区别 关于隐喻 的 认 知 机 制, 有 三 种 理 论 可 以 解 释, 第一是 Richards 和 Black 的 “互动论 ” , Richards ( 1936 : 22 ) 指出隐喻 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思想之间的交流, 是语境之间的互相作 “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 ” 。 Richards 并没有对载体 用, 是人类 Black 据此提出隐 和语旨两个概念做出合理的界定和阐释, 喻的意义可以用次题意义系统来理解主题意义系统, 这也是 M . Black 对 Richards “互动论” 的补充和完善。 第二是 “映射 , , 论” 该理论提出了映射过程具有“方向性 ” 和“系统性 ” 并 “不变原则 ” 用映射的 来阐释“系统性 ”( Lakoff & Johnson, 1980 : 86 ) , “不变原则” 所谓 就是目标域中保留了源域的意象 所以从 图式结构。由于映射的方向主要是从源域到目标域, “方向性” 来看, 映射呈现单向运动的特点 。第三是 Fauconnier( 1997 : 116 ) 的 “合成空间理论 ” 。 该理论涉及两个输入空 间、 一个合成空间和一个类属空间 。 在两个输入空间的源域 和目标域之间存在想像的组织结构且两个空间中的对应元 素间有部分映射关系, 整合过程中会提取输入空间中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