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专题三教案设计1

马原专题三教案设计1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如实地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唯物辩证法主张,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后者是前者的反映。
(三)关于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诸规律和范畴,有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三大规律由浅入深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
备注:
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显示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基本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道路。
(1)肯定方面就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别物的方面;
(2)否定方面就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
1、质量互变规律
2、对立统一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关系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的最基本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把事物的发展归结为外力的推动。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规律。
首先,度是质和量的互相结合,量中有质,度中的量不是单纯的量,而是具有一定质的量;质中有量,度中的质不是单纯的质,而是具有一定量的质。其次,二者是相互规定的,质规定着它的对立面量,量规定着它的对立面质,质和量互相结合,互相规定,使质量双方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处于统一状态,形成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既然世界本身是运动发展的,我们在认识世界、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二,要树立长远的眼光。我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事物的未来。
第三,要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坚持重点论。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即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工作中的重点和中心环节,分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
(3)把握两点论。在坚持重点论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不能忽视非主要矛盾和非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的影响。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重点论和两点论是统一的。两点论体现了矛盾分析方法的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认识事物,把握矛盾,既要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两点论内在地包含了重点论。
(2)内外因共同发展
推动事物发展的既有事物的内部矛盾,又有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它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重点论和两点论
(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每一个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其侧面各具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特殊性的主要情形之一就是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矛盾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及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从一定的矛盾体系来看,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每一个矛盾的双方来看,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双方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分是相对的、可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双方会发生相互转化、易位。
备注:
4.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了共性,一般必须通过个别而存在。共性与个性又是有区别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二)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运动、变化、发展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外延来看,运动的外延最大,其次是变化,再次是发展。运动作为物质的普遍属性,是指一切变动和过程,但运动未明确变动有无质变,象有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质变,认为天下无新事。
2、发展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对发展的这种理解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事物的发展既离不开矛盾的同一性,也离不开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任何事物都必须在对立双方统一体中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在统一体中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依赖、相互利用中发展。
第二,同一性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矛盾转化的方向,即一事物只能转化为与它有内在联系的另一事物。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
第一,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第二,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第三,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所谓旧事物,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所决定的。
2.肯定与否定两方面的关系
(1)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
(2)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3.辩证法的否定观就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基础上的
辩证的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是通过事物的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它有两个特点:
(1)它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种质变只有经过否定才能实现。
第四,要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
二、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从总体上看,它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从理论形态上看,它是一系列普遍适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的科学体系。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进一步从各个方面揭示了联系和发展的是唯物辩证法的诸规律和范畴。
掌握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理解矛盾及其规律诸问题的钥匙。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存在于矛盾问题的一切方面,是贯穿矛盾诸问题的一条主线。只有了解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才能对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其次,这一原理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规律,即认识是由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论。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质、量、度
质,质与事物存在是直接统一的,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本身。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数量或形状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在度中,质和量处于不可分离的统一中。
备注:
(3)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由于世界上的事物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也是具体的、复杂的和多样的。
①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②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③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④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4)联系的条件性
由于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同周围事物有联系,所以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就成了它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世上除了整体物质世界是无条件的以外,凡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
(1)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旧事物内部、旧事物的“母胎”里孕育成熟的。
(2)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因而它能够适应新环境,比旧事物优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备注: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在无产阶级所代表的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不仅保留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生产力,而且能增加为资本主义社会容纳不了的新的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标题:专题三辩证法与科学思维方式(一)
教学目标: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掌握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2、辩证思维方法。
难点:
1、辩证思维方法;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教学时数:2课时)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要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个别事物从普遍联系中抽取出来,或者把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割开来,单独地、分别地加以研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研究个别事物或其组成部分时,不能忘记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不能忘记它同整体以及整体中其他部分之间的联系。黑格尔曾经生动地举例说:人的手只有作为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手。
(2)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备注: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各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斗争,从而促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