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爱与责任打造幸福教育

用爱与责任打造幸福教育

用“爱·责任”打造幸福教育江北学校氤氲着乡土文化的江北学校,一直以来积极探索着新教育模式。

本着“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教学上大胆创新,健康课堂引领教改发展;德育上因地制宜,“乡土”特色开辟育人新径。

经过三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而今的江北学校,在校长刘松华的带领下,将课内与课外相融合,校内与校外相契合,教育与社会相联合,探索出了一条积极奋进,求真务实的教育之路。

一、学校办学理念的提出“爱满天下”是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

“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先生的人生格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业决定了我们的责任是与爱密不可分的。

因此,校长刘松华在定位学校文化内涵时明确道出了:爱与责任是教育之魂,是立校之本。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

作为黄石港区唯一一所远离城区的薄弱学校,能够享受均衡的、健康幸福的教育,是这里每一个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梦想。

江北学校现今学生有超过一半是属于单留守或双留守儿童家庭。

由于得不到家长足够的呵护,孩子们更渴望来自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

一边是职业的责任,一边是学生的需求,挑起教书育人的使命,校长刘松华倍感沉重。

在这样的现实处境下,爱与责任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

作为学校发展之根,学生成才之本,教师队伍的建设备受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

本着“爱与责任”的理念,江北学校着力打造幸福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来实践教育的幸福发展。

近几年来,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培训活动来提高教师对自我价值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的荣辱感,让教师对学校有“家”的概念,从而真正意义上团结“家人”,热爱“家人”,奉献于“家人”。

1、召开“教师思想研讨会”。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细心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之处,引导教师发现身边的“美”,并把这种善、美之光放大、放强,让这种闪光的思想在学校扩散。

我校先后以“用爱感召学生”、“培养文雅的学生”、“创意改变生活”、“站在镜头后边欣赏你”、“像爱自己一样爱教育事业”等为题进行探讨与撰写读书笔记。

交流的教师有了成功的自信,听讲的教师受到了深刻的启发。

教师的闪光点被发现、被认可、被赏识,他们同样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激励。

2、开展“捕捉精彩、收获幸福”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们引导教师敞开心扉,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关注和感受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把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的触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跟大家交流,并在交流中享受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夸夸我的同事”案例征集活动,让师生共同感受教育的本质就是爱。

在爱的感召和熏陶中,拉近教师之间的距离,化解矛盾误会带来的隔膜,促进教师团队的融洽和谐。

3、开展“师生同乐,展师之采”文艺汇演活动。

我们以元旦迎新为契机,开展了优秀教师的专项表彰和教师的才艺表演,旨在让学生也发现老师们除了上课之外的精神世界。

4、每周坚持撰写“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

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组织购买教育专著作为教师的精神粮食供教师阅读、交流,并规定所有教师每月至少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写两千字以上读书笔记,每周教研活动时要交流读书体会。

学校规定,教师人人每周都要书写教学随笔一篇。

至目前,全校已经共撰写随笔300多篇。

老师们通过充电学习,思想觉悟提高了,奉献意识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越来越凸显,“家”的归属感逐步深入人心。

二、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过程1、健康课堂——责任引领,和谐沟通。

教改的这几年,健康课堂已在江北生根发芽。

健康课堂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

要打造健康课堂,就要满足学生的求知、安全、尊重、情感、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将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为此,我校倡导教师用爱与责任的理念努力实现以下转变。

(1)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一年级的程老师常常被一帮小朋友团团围住,“老师,我教你查字典!”“老师,我也教你!”我们进去一打听,原来,这她在开展课堂活动,教小家伙们不简单,但反过来要他们来教老师,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课堂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

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我们倡导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2)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这个问题你可以不用问老师的,同学们可以解答!“刘丽芬老师这样鼓励学生。

我校的孩子数学基础差,老师讲后一个知识点时,他们忘了运用前面的,刘老师就这样启发他们,让他们自己举一反三,深入理解。

在课堂中,我们要求教师坚决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论。

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

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3)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八年级的学生是图书馆的常客,他们来借阅的多数是名人传记。

学生们告诉我,这样才能知晓课本上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更好地理解文章。

不仅可以在语文课上和康老师一较高下,还可以考考历史老师!学生们一脸的得意劲儿!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能随时接受学生的挑战,成为应战者。

不能仅仅是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还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

(4)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

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

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修枝、造型等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他们把“歪枝”、“残枝”判为死刑。

由此,我很想将《病梅馆记》给我的老师们朗读朗读。

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的发展。

教师应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教师应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注,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对这一平凡岗位倾注热爱和真诚,以一份真心、诚心、爱心去对待教育事业,诚心实意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

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感动他们,并真心地热爱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师生双方才会有一个愉快的交流,也才能真正实现各自最大的价值。

2、乡土德育——爱心浸润,个性发展。

以研究和实施德育五项专题为契机,近三年来,校长刘松华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新的育人模式。

毗邻长江,身处农场,清晨绿树下悦耳的鸟鸣,农耕时节满眼的忙碌景象……这周而复始的生活场景在刘松华心里早已生根开花。

于是,不起眼的废弃之地成了江北学校校外种植实践基地;学习废旧品在学生手中魔术般的变成了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江滩上荒弃的空地有了学生驻足嬉戏的身影,也有了弯腰捡拾垃圾的点滴善举……校长刘松华因地制宜,开辟了“乡土”特色德育的育人新途径。

这一举措的实施丰富的不仅仅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校园生活,同时还有教师弥足珍贵的幸福感的认同。

德育,在校长看来,不仅仅简单于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同时也是对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再凝聚再升华。

我们的教师队伍在整个港区学校来说,都能称得上是最年轻的一支。

年轻是激情的代名词,年轻有时候也是浮躁的警示牌。

如果说三年前我们教师大部分还是刚刚毕业涉足工作岗位的不谙世事的孩子,那如今的年轻教师在幸福德育的践行和熏陶中俨然已愈见成熟,责任意识提升了,关爱意识浓厚了,管理意识加强了,团结奉献意识明朗了。

而一直坚守在这块平凡土地上的老教师,始终如一的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为人师表的责任与爱,也为我们年轻的教师作出了表率。

以实践乡土德育为途径,学校教育得到明显提升和发展。

(1)课内与课外相融合,体验艰辛爱生活。

学生走进田园,走进大棚,现如今已成为了春耕秋收之际,我校学生常态化的德育实践活动。

由刘松华校长亲自带领,邀请江北管理区专业讲解员现场讲解指导,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统一带领下,体验田间劳作,感受收获的幸福。

不仅如此,为了渗透这种“幸福感”,我们也会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一起成长。

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自然体验中感受了收获的快乐和幸福,树立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懂得了尊重劳动与付出。

这势必将会是教育给予孩子一生幸福的能力,成为孩子受益一生的美德。

(2)校内与校外相契合,亲近自然享快乐。

每年阳春三月,校长刘松华都会组织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去江边进行野外生存能力锻炼。

针对现在的孩子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毛病,改善留守儿童的心里面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刘松华认为以身示范、寓教于乐更实际跟有效。

于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定期会轮流开展走进自然,体验生活系列活动。

很多时候,老师们就像“爸爸妈妈”一样手把手教孩子,告诉他们生活的技巧。

老师们不禁感慨,孩子们的幸福其实很简单。

这种把活动“移驾”到大自然中进行的形式,更能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也让师生在寓教于乐中快乐合作,和谐发展。

每次野炊后,学生们还会用作文、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收获和成长。

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生们也能体会到成长的责任与但当。

(3)学校与社会相联合,关爱学生促成长。

留守儿童是我校学生的主要群体,因此关爱留守儿童成为了我校特色德育的重要指向。

校长刘松华通过组织广大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爱心送温暖活动,知心话悄悄说活动等等,成立了以江北学校为阵地的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建全了规范有序的关爱制度体系。

于是,就有了课余时间学生在阅览室徜徉书海快乐;就有了放学后学生打篮球打排球踢毽子的丰富娱乐;就有了心里咨询室里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切话语;就有了一封封书信里师生间的温暖互动交心和鼓励……特别是学校开展的访万家活动,在学校领导统一安排和组织下,我校老师利用寒假暑假前夕或是平常工作日下班时间,奔波于大家与小家之间,无论风霜雨露,无惧严寒酷暑。

校领导们曾多次亲自带头,在新年伊始慰问看望这些留守儿童家庭。

通过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与他们的家长进行针对性的交流沟通,许多留守儿童及家长的态度大为改观:我们看到了更多灿烂的笑颜,更多无邪的目光;还有理解的话语,关爱的举动,和谐的家庭气氛……在这片洋溢着沁香的土地上,我校老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的用爱心和行动践行着教育。

三、关于办学的几点困惑:1、作为农村学校,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生源质量,与区内学校相比仍是相去甚远。

地域限制和政策不一导致了学校近几年生源的减少。

学校长远的发展如何得到保证,这让老师们心存担忧。

再加上我校教师群体是两类编制,收入分配上易出现不统一等情况,影响学校工作进程,还望上级领导能尽早解决。

2、幸福教育冠名以“幸福”,本质是快乐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