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3第二章 第二节 沉淀池

2-3第二章 第二节 沉淀池


浅池沉降原理:若将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 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 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处理与原来的沉 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 果. 这说明,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 间。
与普通沉淀池相比,斜板斜管沉淀池之所以能大幅度提 高生产能力,主要是由于增加了沉淀池的面积和改善了 水力条件的缘故。
缓冲区
4、沉淀池的运行方式
间歇式
工作过程:进水、 静止、沉淀、排水 污水中可沉淀的悬浮 物在静止时完成沉淀过 程,由设置在沉淀池壁 不同高度的排水管排出
连续式 污水连续不断 地流入与排出 污水中可沉颗粒的沉 淀在流过水池时完成,这 时可沉颗粒受到重力所造 成的沉速与水流流动的速 度两方面的作用
1 )平流式沉淀池
(二) 普通沉淀池
沉淀池
1、分类 按处理工艺布置可分为:
• 初沉池 • 二沉池
按池内水流方向不同分为:
• 平流式沉淀池 • 辐流式沉淀池 • 竖流式沉淀池
普通沉淀池的分类
平流式
竖流式
辐流式
2、沉淀池特点与适用条件
池型
平 流 式 竖 流 式 辐 流 式
优点
1. 对冲击负荷和温 度变化的适应能 力较强;
(2)、入流区和出流区 入流区的进水方式
出流区
(3) 设计计算 基本关系(沉淀区按理想沉淀池考虑) L=vt t=L/v=H/u0 H=u0t u0=Q/A=q0
设计参数 u0设= u0试/(1.25~1.75) t设=(1.5~2.0) t试 初沉池:q0设=1.5~3.0m3/m2·h 二沉池: 活性污泥法:q0设=1.0~1.5m3/m2·h 生物膜法: q0设=1.0~2.0m3/m2·h
辐 流 式 沉 淀 池 剖 面
中 心 进 水
周 边 进 水
4)、斜据浅池理论,在沉淀池的沉淀 区加斜板或斜管而构成。它由斜板(管)沉淀区、进 水配水区、清水出水区、缓冲区和污泥区组成。 按斜板或斜管间水流域污泥的相对运动方向来区 分,斜流式沉淀池有同向流\异向流\侧向流三种。污 水处理中常采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流沉淀池。 异向斜流式沉淀池中,斜板(管)于水平面呈 60º 角,长度通常为1.0m左右,斜板净距(或斜管孔 径)一般为80~100mm。斜板(管)区上部清水区水 深为0.7~1.0m,底部缓冲层高度为1.0m。
回流部分 活性污泥
将剩余活性污泥投加到入流污水中去,利用污泥的活性,产生 曝气搅动是利用气泡的搅动促使废水中的悬浮 吸附与絮凝作用,这一过程称为生物絮凝。这一方法可以使沉淀效 颗粒相互作用,产生自然絮凝。采用此法,可是沉 率比原来的沉淀池提高 淀效率提高5%~8% 10%~15% ,1m3, 废水的曝气量约 BOD5的去除率也能增加 0.5m3 15% 以上,活性污泥的投加量一般在 左右。常在预曝气池或生物絮凝池内进行。 100~400mg/L之间。
缺点
适用条件
1. 适用地下水位较高 及地质较差的地区;
采用多斗排泥,每个泥斗需 单独设排泥管各自排泥,操 作工作量大,采用机械排泥, 机件设备和驱动件均浸于水 2. 施工简单,造价低 中,易锈蚀 1. 排泥方便,管理简 单; 2. 占地面积较小 1. 采用机械排泥,运 行较好,管理较简单; 2. 排泥设备已有定型 产品 1. 池深度大,施工困难; 2. 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 的适应能力较差; 3. 造价较高; 4. 池径不宜太大 1. 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 2. 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 施工质量要求较高
h2 q t


沉淀池的总宽度B
B A/ L
沉淀池的只数n Ⅲ Ⅳ
t——沉淀时间,初沉池一般取1~2h,二沉池 一般取1.5~2.5 h
沉淀区有效水深h2一般取2~3m。 沉淀区有效容积V1
n B/b
b —— 每只沉淀池的宽度
V1 A h2
沉淀池长度L
L v t 3.6
Ⅱ (对生活污水)污泥区容积: V=SNT/1000
式中:S:每人每日的污泥量(L/d ) N:设计人口数 T:污泥贮存时间(d)
③、沉淀池的整体尺寸 Ⅰ 沉淀池总长L
L1、L3——分别为前、后挡板与进、出水口的距离

沉淀池总高H
h1—— 沉淀池超高,m;一般取0.3m h2 ——沉淀区的有效水深,m; h3 ——缓冲层高度,m; 当有刮泥机时,h3=(hm+0.3),hm为刮泥板高度; 不设刮泥机时,h3取0.5m h4 ——泥斗高度,m; h5 ——梯形的高度(坡高),m。
五 气浮法(浮上法) 1 概述
目的 去除密度接近于或小于水的微小固液颗粒。 基本概念 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粘附于废水中的悬浮污染 物,使其浮力大于重力和阻力,从而使污染物上浮至水面,形成 泡沫,然后用刮渣设备自水面刮除泡沫,实现固液或液液分离的 过程称为气浮。
基本条件
水中产生大量的微小气泡; 水中污染物形成悬浮状态; 气泡与悬浮颗粒产生粘附作用。
Ⅲ(倒正棱台形)泥斗的容积Vd
γ--泥渣容重,kg/m3,当泥渣主要为有机物且含水率 在95%以上时,可取1000kg/m3;
T--排泥周期,一般取1~2d。
a1和a2--分别为泥斗上、下底边长,m; h4--泥斗高度,m; α为泥斗倾角,取45°~60 ° 。 设m为沉淀池的泥斗数,如mVd≥Vw,则能满 足要求,否则应增加泥斗数或缩短排泥周期。
(1) 构造 进水区 使水流均匀的分布在整个进水截面上,并尽量减少扰动,一般 设置整流措施。 出水区 设置堰口,使出水均匀。堰的负荷为: 初沉池:250m3/m·d 二沉池:130~250m3/m·d 沉淀区 一般纵向分格,改善水流条件。 污泥区 设污泥斗、排泥管,排泥应及时。
平流式沉淀池的构造及工作特点
进水区有整流措施,保证入流污水均匀稳定地进入沉淀池。
出水区设出水堰,控制沉淀池内的水面高度,保证沉淀池内水 流的均匀分布。
沉淀池应沿整个出流堰的单位长度溢流量相等,对于初沉池一 般为250m3/(m· d),二沉池为130~250 m3/(m· d)。
锯齿形三角堰应用最普遍,水面宜位于齿高的1/2处。 为适应水流的变化或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在堰口处需要设置 能使堰板上下移动的调节装置,使出口堰口尽可能水平。 堰前应设置挡板,以阻拦漂浮物,或设置浮渣收集和排除装置。 多斗式沉淀池,不设置机械刮泥设备。每个贮泥斗单独设置排 泥管,各自独立排泥,互不干扰,保证沉泥的浓度。
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一般为30~50m, 池长与 池宽比不小于4,以4~5为宜。
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mm/s; 一般不大于5mm/s。
②、污泥区的设计
Ⅰ(已知进出口浓度)污泥斗的容积 Vw
Vw --泥渣体积 , m3
Q--废水设计流量,m3/h; C0和C--分别为进水和出水的SS浓度,Kg/m3; P--泥渣含水率(%);

气泡性质 直径<100um 产生方法: 电解法(已很少使用) 溶气释放法(高压溶气、常压释放)
3浮上法的类型

电解浮上法 当水中通以直流电时,水中产生微小气泡,该气泡非常小。 主要用于工业废水处理,由于该法电耗高、操作运行管理复 杂以及电极结垢等问题,目前使用较少。
分散空气浮上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微气泡曝气法和剪切气泡浮上法。

要求 L/B≥4 (4~5为宜) L/H≥10 L=30~50m B=5~10m H=2.5~3.5 v=10~25mm/s 沉淀池应二格以上。
①、沉降区的设计

沉淀池的表面积A
A
Qmax 3600 q
Qmax——最大设计流量,m3/s。 q——表面水力负荷, m3/ m2· h,初沉池一 3 2 般取1.5~3 m / m · h,二沉池一般取1~2 m3/ m2· h Ⅱ 沉淀区有效水深h2
(1)斜流式沉淀池的构造
(2)斜流式沉淀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斜流式沉淀池具有沉淀效率高、停留时间短、 占地少等优点,应用
主要应用于给水处理,特别是侧向流斜流式沉淀池,可以由平流 式沉淀池改造而得到,已成为主流池型,使产水率大为提高。 在废水处理中应用较少。一般在初沉池中可使用。 在选矿水尾矿浆的浓缩、炼油厂含油废水的隔油等方面已有较成 功的经验,在印染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中也有应用.
应用
给水处理中处理低温、高藻及含浮游生物水; 含油废水的油水分离; 污水中有用物质的回收,如造纸废水中纸浆 回收; 取代二次沉淀池; 剩余活性污泥的浓缩。
2 基本原理
颗粒性质 亲水颗粒和疏水颗粒。 亲水颗粒接触角<90°,气粒两相接触面积小,颗粒大部分 在水中,气浮体结合不牢固,易脱落,则颗粒不易气浮去除;疏 水颗粒接触角> 90° ,情况则相反。 参见P130
2. 适用于大、中、小 型污水处理厂
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 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1. 适用于地下水位较 高的地区; 2. 适用于大、中型污 水处理厂
3、沉淀池的组成
沉淀池由五部分组成: 进水区、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稳,以提高沉 淀效率。 沉淀区是沉淀进行的主要场所。 贮泥区贮存、浓缩与排放污泥。 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
σ1.2 σ1.2 σ2..3 σ2..3
颗粒 颗粒 θ θ
σ1.2 σ1.2 σ1.3 σ1.3
亲水性 亲水性 θ θ 颗粒 颗粒
气泡 气泡
σ2..3 σ2..3
σ1.3 σ1.3
疏水性 疏水性
亲水性和疏水性物质的接触
浮选法(亲水性物质 投加化学药剂—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易被吸附到气泡的气一液界面上。 表面活性剂极性的一端向着水相,非极性的一端向着气相。含有 待分离的离子、分子的水溶液中的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与水相中 的离子或其极性分子通过物理(如静电引力)或化学(如配位反应) 作用连接在一起。当通入气泡时,表面活性剂就将这些物质连在 一起定向排列在气一液界面,被气泡带到液面,形成泡沫层,从 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