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_《匆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匆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匆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3、读说写结合,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4、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3、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匆匆”同学们,我们首先来欣赏几组图片,通过欣赏图片,你们都有什么感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

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注意在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忘记最后这一笔的长点。

(板书课题:匆匆)(二)、听美文,感知“匆匆”1、(生齐读课题。

)读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又会很自然地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呢?2、刚才同学们想到的是人们急急忙忙,行色匆匆,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那么,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让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匆匆而过的时间跃然纸上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第4页,来听一段朗诵。

3、听完朗诵,孩子们心中都有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了吗?(三)、精读美文,品悟“匆匆”1、下面,老师邀请大家跟随作者一起去思考。

2、请看屏幕,明确要求: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全文,特别注意刚才那些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地方,拿起笔,在文中写下一些批注。

(3-5分钟)(四)、小组讨论交流合作1、小组讨论的非常激烈,哪个小组起来分享?2、读的真美,请同学们接着往下读(课件)看看你又会有什么样的体会?(作者是为了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那么,作者写时间一去不复返与燕子、杨柳、桃花有什么关系呢?(对比)。

正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三者都能失而复得,而我们的时间却不能,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无奈)(板书)把这种鲜明的对比读出来吧!4、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才会对过去的时间发生感慨。

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多大年龄?(20)5、你是怎么知道的?(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

)你很会思考!作者1898年出生,1922年写作此文,当时作者24岁不到,就已经对时间发出了如此感慨。

6、(课件)请大家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把“我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把“时间的流逝”比作“大海”。

)通过这个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的日子和时间的流比较起来微不足道。

按常理看,人的一生有多少个“八千多日”?四个就是90多岁,比较少见了,生活中有几个人能活到90多岁呢?),但是,作者说:一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是“针尖上的一滴水”,四个“八千多日子”也只有——(四滴水)。

而且是针尖上的四滴水。

和浩瀚的大海相比,太少了,同学们,请你思考,你的人生里大约有几滴水,现在用了多少了?(半滴),你感到了什么?(生命太短暂了)。

7、当作者突然间想到了自已的24个青春年华已一去不复返,他的心情怎么样?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8、其实,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还不仅仅因为这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找出还有什么让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的呢?做上标记(生读第四自然段)。

9、谁能告诉大家,朱自清此生虚度了吗?(一生交流,一生补充)。

这正是朱自清先生感悟人生苦短,时间匆匆,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辛勤劳作的结果呀!(板书:珍惜时间)10、作者不是直接说:我们要爱惜时间呀!而是把时间当人来写,它能“跨”,能“飞”,能“闪”,能“溜”呀!简直是个淘气的小精灵,这样当然更生动、形象了。

(生读文)11、是啊,你再怎么遮挽也是没有用的,时间就是这样,怎么也留不住它匆匆流去的光阴。

(生读文)12、(看课件)你们那四千多个日子又是怎么溜走的呢?能不能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写一写自己对时间的认识?做一个小朱自清,好吗?13、谁能够大胆地读给大家听一听,让我们欣赏一下?写得多好,三分文章七分读,再声情并茂地读一遍,好吗?多么形象的比喻,真有几分朱自清的味道?作者的八千多个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

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头涔涔而泪潸潸)呢。

因为我们也不想(白白地走这一遭啊)。

而去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已活得更有价值)。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时间的匆匆流逝,作者感到无限的无奈和惋惜,所以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

(六)、课外延伸,升华“匆匆”1、同学们,对于《匆匆》这篇课文你们也有了自己的感悟,那老师也有自己的感悟,但是老师想通过一首诗来发表自己的感悟,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课件)2、美文推荐《春》、《荷塘月色》、《背影》、《给亡妇》。

3、最后老师留给大家几个课下思考的问题。

(课件)板书匆匆时间↓无奈↓珍惜时间《匆匆》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重点是通过在读中去感悟和体会,我们班有的孩子是很难读出段落所表达的感情的。

所以说,这节课我重点是让学生反复的去读,去体会。

首先在初读的基础上,抓住课题“匆匆”,从题目入手,看看课文是怎样写我们的的日子匆匆流逝的?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反复朗读,找出有关的片段和句子进行分析和体会。

在教学中我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去体会语言的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这样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匆匆》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流逝,为初中的语文学习做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了孩子们的阅读思考意识,使孩子们的思维多姿多彩。

孩子们,特别是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受的时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积极的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升华了感悟,通过让孩子们起来读出感受这个环节,也充分体现了矛盾、问题从学生中来和到学生中解决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匆匆》教材分析1、课文简说。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本课是首次学习朱自清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其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优美语言。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极新奇巧妙的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

日子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2)对词语的理解。

确乎:的确。

涔涔:汗流不止的样子。

潸潸:流泪不止的样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匆匆》评测练习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涔涔(chén cén) 伶俐(líng lín) 遮挽(wǎn miǎn)潸潸(lín shān) 徘徊(huíhuái) 尽管(jǐn jìn)二、读一读,写一写。

太阳悄悄地nuóyí( 挪移 )着,时间如薄雾,被初阳zhēnɡrónɡ( 蒸融 )了,没留下yóu sī( 游丝 )样的痕迹。

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chìluǒluǒ( 赤裸裸 )地来到这个世界,又chìluǒluǒ( 赤裸裸 )地回去。

三、词语理解和运用。

1.“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中“凝然”的意思是眼睛定定地看着的样子。

带有“然”的词语有很多:形容完全不知道的神态叫茫然;和前一次或几次没有差别叫仍然;安闲、闲适的样子叫悠然。

2.“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中“确乎”的可以换成的确;用“确乎”写一句话:我发现,这次确乎是我错了。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头)涔涔( 飞快)地跨过( 匆匆)的日子( 悄悄 )地旋转( 游丝样)的痕迹( 慢慢)地挪移五、读句子,完成练习。

1.比较句子,完成练习。

A.除徘徊外,还剩些什么呢?B.除徘徊外,没剩些什么。

(1)A句和B句的意思相同,但是语气不同,A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情感强烈,突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2)请你试着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反问句。

我们要承认错误。

我们怎么能不承认错误呢?2.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1)第一句有两个排比句式,用轻烟和薄雾比喻日子,想说明过去的日子消失了。

(2)第二句是反问句式,把痕迹比作游丝,是想说明痕迹小。

(3)第四句中,作者扪心自省,告诉我们切实从小事做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人生更加精彩。

六、课堂回眸室。

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