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钟一一王侯贵族一一受一一决定宫室一一义丧失举例论证十、对联:①君子舍生取义;志士忘生成仁②生与义并举,舍生取义;吉和凶共存,趋吉避凶。
③善取舍才是智者;能割舍弃方为慧人④舍义取利失本性;杀生成仁见品德⑤因求生不择手段;为取义岂能拘泥⑥舍生赴死;取义成仁⑦舍义取利失本;杀生成仁见品德十一、填空题1、文中所说的“甚于生者”指的是正义的事业,正义,“甚于死者”就是不正________ 义的事业,不义。
能移,威武不能屈。
”能很好地论证“贤者”不失其“本心”。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请用十个字以内概括这句话的意思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4、本文以“鱼”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大义”,从而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5、“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在本段中,孟子以饮食作比,并假定了得到饮食可保生命与得到饮食将失去人格尊严。
两种不可调和的情况。
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7、“此之谓失其本心。
”该句中的“此”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直接原因是“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
十二、理解性默写1、能够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3、能够表明义胜于生命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4、能够表明君子应具有的美德的句子是: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7、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0、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1、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2、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7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18、 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19、 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0、 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十三、回答问题。
1、 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的?答: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 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 舍生取义的主张。
2、 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答: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 受。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 是什么?答: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 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 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 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4、 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答: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5、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答:以为苟且偷 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信弃义去做,就会为人唾弃。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 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 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 好了铺垫。
8、 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鱼和熊掌对举(义)对举向与今比较等9、 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 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 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10、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 答:文中指在生和义不1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 "是心” 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14、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 ?所恶有甚于死者, 15、 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所欲有甚于生者16、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疋:生与死 答: 人们会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学说中是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答: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 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 类比推理,提出了 "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12、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 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13、 "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答: 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14、 "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答: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15、 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2)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 第(2)句意思相近。
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6、面对“得之则生,弗得即死”的“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蹴 尔而与之”,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答:“一箪食,一豆羹” 虽然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命,但与义相比都是次要的,而“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这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对于把义看作一切的人们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因此, 非礼不受也,宁死不屈。
17、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作者却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对这个 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答:生命是人最宝贵的,但“义”是人至高无上的价值体 现。
当它和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舍生取义”但他受到威胁的时候,应当 不避免。
18、“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 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1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答:如果一个人,所喜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这样的人就会无所不为,就会成为卑鄙无耻的人。
20、 “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答:能否固守道义。
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21、 本文第二段给了你什么启示?答:绝不能为保全自己的生命而丧失人格,丧失尊严,绝 不可食“嗟来之食”。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我们决不可以放弃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而求取暂 时生存安逸的生活。
22、 根据文章内容,你认为怎样做才能算有人格?答:突出强调“自我”及“人活着就是为 了自己”等观点,可赞颂为人格,国格辩论抗争的做法。
23、 本文阐述了什么道理?答: 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我们必须以国家利 益为重,要舍生取义,绝不可见利忘义,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应当学会放弃。
24、 读了本文后,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答:在重大的选择面前, 我们绝不能仅仅考虑自己 的私利,要更多地考虑别人的利益。
或:做任何事情都应有选择,要学会衡量轻重利弊,然 后作出选择,但无论如何绝不可以 “见利忘义”。
十四、课外拓展延伸题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
请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赞美的例子。
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
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这里运用了 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 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答:文天祥面对2、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元军杀害前曾写下绝笔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至仁。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 文天祥所说的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什么?表明了他怎样的人生观?答:文天祥所说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要“取义”,惟有行为完全符合“义”的要求,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我们研读圣人贤士的著作,要从中学习什么东西,从今往后,我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这表明他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人生观,用实际行动实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壮志和节操。
3、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观点:舍生取义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答: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5、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