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巨大的借鉴作用。

本课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但是线索清晰,教材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我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繁荣的原因、表现。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

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搜集资料、共同探究问题,使学生对古代商业的发展有初步了解,并能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在学习中学会与人合作;2、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互相作用;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3、通过两宋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本课的重要概念,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搜集资料、整理发言提纲、小组讨论。

【教师准备】:向学生提供有关本课内容的网站,同时,指导学生课前查阅和预习;并精心备好教案,寻找有关本课内容的史料、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制作好多媒体课件,以便学生掌握本课的内容。

三、教学指导:本课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

教师宜结合教材“资料卡片”、“史学争鸣”“学习思考” “知识链接”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由于学生在初中学过中国古代史课程,对古代的商业的历史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有关商业活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就为高中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高中课程在内容编排上以专题形式进行,更注重学生的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具有对历史现象的研究意识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贝类、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交子等货币图片设置问题:观察这些图片,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设计,学生对古代货币有一个直观的把握,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过程设计】:【课件展示】第三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导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商业经济和城市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历程?是亘古不变还是流变纷呈?在“以农立国”的农耕时代,它们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小组竞答:陆游《杂赋》诗“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说明宋代的草市( B )A、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B、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政府对草市的行政管理加强D、草市发展为乡村集市『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方法的采用,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商人的活动1、商人的生活方式:追逐利润、往来奔波【课件展示】“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欲发移船近江口,船头祭神各浇酒。

停杯共说远行期,入蜀经蛮远别离。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 ——张籍《贾客乐》思考:这一首诗反映了商人怎样的生活?反映了商人为了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2、发达的商运:商运集中方式:水运:俞大娘航船陆运:丝绸之路海运:海上丝绸之路【课件展示】俞大娘航船:《唐国史补;叙舟楫之利条》记载:“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

”俞大娘的巨舟冠绝一时,为时人称道。

【课件展示】古代丝绸之路:【课件展示】古楼兰遗址:边城暮雨燕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唐)张籍《凉州词》【课件展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我国瓷器在唐代中期即开始向外输出,时间持续千余年,从而形成了“海上陶瓷之路”。

1853年在南非卓湾捞出一批瓷器,其中就有元代德化的白釉瓷。

这些瓷器现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近年来,埃及、肯尼亚也出土了许多从中国福建输入的德化窑白瓷。

【课件展示】中外交往的见证:海上丝绸之路路线【课件展示】探究活动:对比唐代长安城,想一想,北宋汴京有哪些不同?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不同:唐代都城坊市布局严格分开,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

宋代都城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了街市,取消了营业时间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原因: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入,丰富课堂内容,培养了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的能力。

四、商业都会的掘起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新朝: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盛宋代:汴京等都市的商业繁盛【课件展示】小组互动:小小招聘官。

内容:某旅游公司在招聘导游,有很多人前来应聘。

公司的招聘官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请你介绍北宋的都城汴京。

(可以就经济方面的内容进行介绍。

)现在请你来做招聘官,对这些应聘者进行考核。

活动要求:一、符合历史事实。

二、要向大家展示你所参考的史料。

三、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清代:苏州等地“十万烟火”【课件展示】政策的变化: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越国大夫范蠡弃官经商,“买贱卖贵,与时争逐”;晋绛富商“金玉其车,文错其服”。

这些说明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到了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课件展示】思维探究一:《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在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

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两段材料对商业的看法有何不同?你认为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抑商”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段材料将农、工、商相提并论,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的发展;第二段材料将商人看成是不劳而获的人。

法家的依据是:商人不如农、工辛苦,却获暴利;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对加强中央集权不利;尤其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也”。

【课件展示】思维探究二: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如何发展的?战国时期,商鞅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秦代继续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汉朝则用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唐中期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府推行官商分利政策,商人地位有所提高;明清以后,政府重又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导致资本主义的萌芽受到严重摧残,中国最终落后于西方。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思维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五、中国古代商业特征【师】【课件展示】自商朝时期商业兴起到明清之际商业的发展,期间体现了怎样的特征呢?【生】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

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5、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使用比较法、归纳法,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六、知识归纳: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中国古代的工商业高度发达,手工业产品和商品经济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有力的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给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重重阻碍。

当西方世界陆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时候,中国传统经济又将面临如何变革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七、学习延伸:【课件展示】学习延伸一:结合教材阅读下列历史现象1.农业为“本业” ,商业为“末业”。

——战国2.上农除末。

——秦3.“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算缗” 、“告缗” 。

——汉4.“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

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明5.初期海禁很严,前期仅四口通商后只有广州益处。

——清讨论思考:1.假如你是处于各个时期的商人,你觉得会受到哪些方面的限制?2.你认为这种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是利还是弊?说明你的理由。

学习延伸二:想一想:联系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看法。

课后反思:本课课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文教为枯燥但头绪多、历史概念多,涉及时间长,专业性强,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中,可以图片和实物(如古代货币)展示形式加深学生印象。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清线索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按时间顺序,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进行探究学习。

并指导学生就中国货币发展史、商业都市和城镇的发展史、海外贸易的发展史等进行课后操作,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要注重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联系,不可孤立地看问题。

为第四课作好教学铺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