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 记忆

第六章记忆第一节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含义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对记忆分类:a.感觉记忆: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大约为0.25-2秒。

b.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2分钟。

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个成分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

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

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

另一个成分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

c.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

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

2、图尔文对长时记忆的分类:a.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b.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3、根据是否受意识的控制对记忆的分类:a.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b.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a.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它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b.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在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记忆的过程1、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

2、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

3、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

再认和回忆是提取的基本形式。

四、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1、激烈的脑机能定位a.整合论(非定位说):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或称为整合论。

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

b.地位论:早在拉胥里提出整合论之前,法国医生布洛卡就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地位说,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研究发现,记忆和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有关系。

网状激活系统能保证记忆所要求的最佳皮层紧张度或充分的觉醒状态。

这是进行选择性记忆和痕迹保持的重要条件。

c.SPI理论:图尔文提出该理论,理论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

该理论还假定,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时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a.反响回路:是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是指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

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

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在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b.突触结构:现在神经生理学家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元突触的持久性改变,这种变化往往是由特异的神经冲动导致的。

不同经验可导致神经元突触的不同变化。

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改变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生理机制。

c.长时程增强作用:莫兹尼奇的实验说明,个体的经验能够导致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变化。

1973年,波利斯和勒蒙在研究中发现,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

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他们将这种强化称为长时程增强作用(LTP)。

这个LTP具有专一性,它只对受到刺激的通路起强化作用。

五、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1、核糖核酸:遗传信息的传递机制—脱氧核糖核酸借助另一种核酸分子核糖核酸来传递遗传密码。

2、激素和记忆:激素能够影响记忆的保持,特别是在轻度唤醒的情况下。

第二节感觉记忆一、感觉记忆的含义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前的暂时登记,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是指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的记忆,是人类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二、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感觉记忆的信息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

其中涉及到了整体报告法,局部报告法:都是由斯柏林进行实验的,局部报告法得出,图像感觉记忆的平均个数为9个,声像感觉记忆个数为5个,但保持时间稍长与图像感觉记忆。

三、感觉记忆的特征1、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按照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编码,且以感知顺序进行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2、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十分短暂;3、感觉记忆的容量由感觉器官的生理解剖特点决定,几乎所有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第三节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的含义:短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是从感觉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干扰引起的,而不是消退)二、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有: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三、短时记忆的存储与提取:1、短时记忆的存储:主要以言语听觉形式编码,有少量的视觉编码,也存在语义编码形式。

2、短时记忆的提取:完全系列扫描3、复述:复述分为机械复述和精细复述、a.机械复述:是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得进行简单的重复;b.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经验建立起联系的方法。

四、短时记忆的特征:1、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较短,5-20秒,最长不超过一分钟;2、短时记忆的记忆容量可以被人们意识到;3、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4、短时记忆经过复述可以进入长时记忆。

五、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完成当前任务时起作用的、处于工作状态的短时记忆。

Baddeley提出的工作记忆包括三个部分:包括注意控制系统——中枢执行系统,以及为其服务的两个子系统“负责视觉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视空初步加工系统”和“负责口语材料暂时存贮和处理的语音回路”。

1、基于语音的语音环:主要用于记住词的顺序。

2、视空图像处理器:重要用于加工视觉和空间信息。

3、类似于注意的中枢系统: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资源,控制加工过程。

第四节长时记忆一、长时记忆的含义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在头脑中长时间保存的记忆;保存时间1分钟甚至终生。

二、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1、信息编码方式:语义编码、表象编码、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的编码、主观组织。

2、影响长时记忆编码的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三、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1、在存取阶段,已保持的经验会发生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

a.量的变化:①.记忆恢复,学习某种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立即测量的成绩更高;②.识记的保持量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减少。

b.质的变化:①.记忆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更概括;②.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完整更合理;③.原识记内容中的某些特点更加突出夸张,甚至歪曲,甚至更特色、离奇。

2、储存的条件与方法a.组织有效地复习:复习要及时:按照遗忘曲线先紧后松争取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中间部分加强复习。

b.利用外部记忆手段:笔记、卡片、提纲等。

c.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营养、蛋白质、吸毒、酒精、脑外伤。

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再认和回忆,再认比回忆简单、容易。

a.再认: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然能识别与确认的心理过程;影响再认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时间间隔、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个体的期待、人格特征。

b.回忆:人们过去经历的事物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回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有几个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因果律等。

c.舌尖现象:话到嘴边说不出来,一种多因紧张引起的提取失败,此时可以再认但回忆不起来。

四、长时记忆的特征1、记忆容量无限、2、信息保持时间长。

论述记忆的SPI理论。

答:1、图尔文认为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程序记忆系统、知觉记忆系统、语意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2、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是独立的。

3、该理论系统总结了记忆研究的大量成果,且提出了一种整合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解释已有的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作用。

但这个理论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模型,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

第五节遗忘一、遗忘的含义遗忘是指记忆的内容不能保持或提取时有困难。

能再认不能回忆叫不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叫完全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临时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叫永久性遗忘。

二、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采用大量的无意义音节字表作为记忆实验的材料,实验采用重学法,也叫节省法。

并根据遗忘的规律绘制了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三、遗忘理论1、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至最后消退(适合于解释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

2、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a.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b.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过程的干扰。

3、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结束,记忆能恢复。

4、提取失败: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四、影响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一般认为,对熟悉动作或形象材料遗忘得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的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越少,忘得越慢。

2、系列位置效应:分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学习程度: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好一些。

4、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料的需要兴趣,对遗忘的快慢也有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答:1、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

对刺激项目的加工深度并不影响被试的内隐记忆效果,却对外显记忆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2、内隐激烈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

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