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九次周练语文试题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每小题6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6分)①毕业后他的大学同学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④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生机勃勃。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2、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6分)A.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对他们盖棺论定,还应该特别注意研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变化轨迹。
B.这把吉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出国前存在我这里的,本来说存一年,结果朋友一直没回来,这吉他到现在巳经由我敝帚自珍了十年。
C.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D.这个剧院的大型话剧、歌剧等演出票价不菲,让许多有艺术爱好而又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叹为观止。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6分)A.如果将平均主义推广到分配领域,否认人的差异而要求平均分享一切,只会扼杀人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公平的真正实现,最终阻碍社会的发展。
B.南方没有集体供暖,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6分)A.阅读毛泽东的优秀诗篇,常会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
诗词中洋溢着的崇高美,往往令人产生一种钦敬、赞叹、振奋的感情。
B.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 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C.“中国制造”的繁荣当然说明我们的进步,但“中国制造”的不足却值得深思: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核心技术,不仅我们会沦为“打工者”,而且还将受制于人。
D.如何防止国家重要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免遭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破坏,已成为美国领导人深感头疼的问题。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6分)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
,。
,,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
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①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②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③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④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⑤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⑥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A.⑤①⑥③④② B.⑤①③⑥②④C.④⑤②⑥①③ D.④⑥①②③⑤二、古诗文阅读(20分)梅沈钦圻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请赏析颔联“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10分)2、请分析诗人将梅称为“世外人”的原因。
(10分)三、现代文阅读(50分)从超越自我到贡献大美张焱刘亦凡1961年,刚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毕业的叶廷芳留任助教,三年后,又随恩师冯至从北大调任社科院外文所。
在外文所,叶廷芳第一次从内部发行刊物上读到了在当时被视为“毒草”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包括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作品。
“我看了这些‘颓废派’作品,觉得它们并不颓废啊,里头甚至还有些很健康的东西。
”对当时主流定性的怀疑,促使叶廷芳萌发了翻译、研究现代派作品的念头。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以后,爱好诗歌的叶廷芳曾一度将德国诗人海涅作为研究重点,拟定了一份详细的提纲,请时任外文所所长的冯至给予指点。
冯至浏览提纲后,向叶廷芳传达了一个令他耳目一新的信息:时任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希望研究人员能研究一些新鲜的、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不要总是做“研究的研究、死人的研究”。
火花在叶廷芳的头脑中瞬间点燃:“卡夫卡、迪伦马特对于大家来说不是比较生疏吗?大家对他们的作品甚至还有误解。
”他思忖再三,决定放弃从少年时代就钟情的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
1978年,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代表作之《物理学家》,很快被上海的《外国文艺》发表,并迅速被上海戏剧学院采用,交给表演系毕业班排练、演出,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应。
叶廷芳花费两个月时间,洋洋洒洒挥就一万多字,将介绍与小说一起,发表在1979年的《世界文学》第期上。
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艺术上的深刻不仅在于敏感地觉察到了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的潮流和走向,更在于怀揣着自身的负疚意识,写出了人性当中的多重可能。
而后者,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缺乏的。
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相遇”,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
“比如说《变形记》里,格里高尔本来是家里得力的生活来源提供者,后来他病了——‘变形’是病的一种喻意表达——不能再给家里提供生活来源了,家人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变了。
中国有句俗话叫‘久病无孝子’,一个人病久了,对家里没有好处了,家人与他的关系也就慢慢淡漠了。
”《变形记》里的情节时常让他感怀于年少时自己在家中的处境。
1936年,叶廷芳出生于浙江衢州农村的一个中农家庭。
叶廷芳十岁那年的一次贪玩,断送了一条左臂。
致残后,父亲对叶廷芳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有不高兴的事情就拿他来出气。
家里的兄弟姐妹看见父亲的表现,也慢慢改变了对待他的态度。
“我在家里落到了最底层,谁都可以随便来骂我、歧视我。
”叶廷芳说。
像卡夫卡一样,叶廷芳越来越害怕父亲,畏父情结加上社会歧视,造成了他一度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孕育着他的某种叛逆情绪。
自卑心理转变的契机,是一次违抗父命擅自“逃家上学”的举动。
1949年初,小学毕业后,叶廷芳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考虑升中学的事,因为当时社会对残疾人还抱有普遍的歧视态度,公立中学不可能接收他。
解放后,考虑到自己以种田为生确有困难,叶廷芳决定去报名处一试。
可是,老师看到叶廷芳的身体状况后连连摇头,拒绝他报名。
叶廷芳在走廊里转了几个来回,心里不服气,就去问老师:“不是都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了,怎么对待我还是一样的呢?”这一问让对方愣住了,说:“让我们重新讨论一下。
”讨论的结果:“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考。
”叶廷芳终于走入了梦寐以求的课堂。
此后的十余年,虽有挫折,叶廷芳再没有放弃过对学业的追求,一路读到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从初中起,叶廷芳就利用寒暑假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为缺乏文娱生活的乡亲们建起了一个戏剧班子,叫“农村剧团”,利用当地流行的越剧曲调来填词,义务为大家演出,很受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语文学研究之外,他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
例如在圆明园复建的问题上,叶廷芳曾连发数文,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废墟之美”,强烈反对复建。
他认为拼命花钱修旧如新、大拆大建,是对文物的破坏而非保护。
(有删改)相关链接我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做的事情。
有些事情不会做可能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我还是要努力去做,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叶廷芳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10分)A.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觉察到了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的潮流和走向,写出了人性当中可能的多重性,这种多重人性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借鉴作用。
B.解放前,叶廷芳因残疾被公立中学拒绝,解放后,他决定报名读书,但是老师看到他的身体情况,拒绝他报名,经过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
C.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作品《物理学家》,并在《外国文艺》上发表,被搬上戏剧舞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良好的效应。
D.20世纪60年代初,叶廷芳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社科院工作,在导师冯至的推荐下,他读了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等人的作品。
E.“文革”结束后,叶廷芳打算重点研究德国诗人海涅,并拟定了详细提纲,请冯至指点,胡乔木却要叶廷芳不要总是研究旧的东西。
9、叶廷芳决定放弃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分析。
(12分)10、为什么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请简要分析。
(12分)11、作为一个名著作家、学者,叶廷芳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
请结合材料分析。
(16分)xx学年上学期横峰中学高二语文第九周周练答题卡一、选择题(30分)二、古代诗歌阅读(20分)6、(10分)7、(10分)三、现代文阅读(50分)8、( )(10分)9、(12分)10、(12分)11、(16分)第九周语文周练答案1、【答案】D【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词意辨析能力,句子来源于xx年高考真题。
能力层级为E级。
“改换门庭”意思有二:①改变出身门第,提高社会地位。
②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
句中语境为改换专业,因此不能用,错因是对象错误。
“刮目相看”意为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与句意不符,错因是不合语境。
“涣然冰释” 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
象冰遇热消融一般。
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句中用为冰雪消融意,错因是望文生义。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査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项,“盖棺论定”意为“盖上棺材盖,才能下结论。
人死后对其一生作出评价”。
前面说的是“历史人物”,符合语境。
B项,“敝帚自珍”意为“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
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句中的吉他是朋友的,不是自己的宝贝,用错对象了。
C项,“风声鹤唳”意为“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作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句子说的是小镇春天的美景,不符合语境。
D项,“叹为观止”意为“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句子说的是高昂的票价让人们无法亲临现场,用“望而却步”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