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 道光时,周四居丧娶周氏一案
• 乾隆时唐化经娶同姓不宗之唐氏为妻
• 有一翁奸子媳之案,媳系同姓
从这些不仅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俗已不以同姓婚为嫌,也 可以看出法律与社会的失调及适应的企图。一面不肯否认 基于这种婚姻而有的亲属关系,一面不认同姓婚的效力。
二、姻亲 • 唐时
姑表舅表姨表表兄弟姊妹是不禁为婚的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第二章
婚姻
第一节
婚姻的意义
第二节
婚姻的禁忌
一、族内婚 二、姻亲 三、娶亲属妻妾
第一节 婚姻的意义
《昏义》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
• 家族的延续 • 祖先的祭祀
就重要性来说,我们是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祭品),祖 先祭拜是第一目的,或最终目的。所以,不难理解,无嗣会 被认为是一种愧对祖先不孝的行为。
宛平县民史灵科,年六十,嘉庆三年因弟亡故, 收弟妇史李氏为妻,当时曾与李氏之弟相商,并 告知地保,均未阻拦。后史李氏被史灵科之子史 从志及媳勒死,命案到官。官以按律兄收弟妻当 绞决离异,婚姻关系不能成立,子媳自不应以谋 杀继母论罪,应仍按侄及侄妇杀婶母处罪。奉旨 谋杀部分准如所议。兄收弟妻一案依律自应处绞 ,但以该犯未娶时曾与李氏之弟商明,并告知地 保。按情节属实乡愿不知例禁,并无先奸后娶情 事。若与兄奸弟妻者一律绞决,未免无所区别, 着该为绞监候,入于明年朝审情实。嗣后有似此 兄收弟妻审明实系乡愚无知误蹈渎伦之罪者,倶 照此案办理。
刑部说: 同姓为婚律载妇女离异者,原属礼不娶同姓之 正义。但愚民不谙例禁,穷乡僻壤娶同姓不宗妇 女者往往有之。固不得因无知易犯, 废律之成规 。尤不得因违律婚娶之轻罪而转置夫妇名义于不 论。其嫁娶违律罪不致死之案,自仍应按律断令 离异,至遇有亲属被伤罪于凌迟斩绞重辟者,即 应按照亲属已定名分本律科断。若因系同姓为婚 ,不问所犯罪情轻重,概以凡人定拟。设遇此等 违婚娶之案已成婚多年,生有子女,夫妻翁姑子 孙名分久定,若其妇谋故杀父并夫之祖父母父母 ,概拘律应离异之文而止科以致毙凡人之罪,似 非所以重名分而整纲纪。
• 明、清
设专条禁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违者杖八十,离异。
法律与社会间的距离
但是,就宋朝而论。表婚是极普遍的习惯, 法律的实效是颇可怀疑的。 清代后明定条例:其姑舅两姨姊妹为婚者 听从民便。明清二代法律之迁就社会事实 可以看出表婚之俗普遍,不可禁断。
三、娶亲属妻妾(血统关系以外的禁忌)
• • • • • • 娶同宗无服亲及袒免亲之妻,各杖一百 娶缌麻亲之妻,各徒一年 小功,大功,期亲之妻,以奸论处 期亲中的侄妇,小功中的伯叔祖母,堂叔伯母,各处绞刑 娶堂兄妻,兄弟妻,堂侄妇,侄孙妇,各徒三年 娶伯叔母各斩立决,娶兄弟妻者,绞决
同姓婚处分
• 唐宋
徒刑二年。同姓又同宗处分加重,缌麻以上亲属 间的结合便以奸论罪了。
• 明清 各杖六十,离异。娶同宗无服亲者杖一百。娶缌 麻以上亲,处刑自徒三年至绞、斩不等。
法律与社会间的距离
法律上仍旧保留这种规定,实际上已与社会脱节,逐渐成具文,比如 从《刑案汇览》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夫妻同姓的例子,且法律并不干 涉。
第二节 婚姻的禁忌
一、族内婚
同姓不婚(传统禁忌,从周时始)
《说文》:“姓人所生也。”姓的起源原是血属的一种标志, 在最初同姓的都是有血统关系。而族外婚,有合二姓之好 的意思。
公孙侨说:“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由此姓决定性关系 能不能成立。
理由:1、从优生学角度来考虑,防止后代有灾疾的危险。
2、以防伦常紊乱。
娶亲属妻妾的禁忌原只限于同宗亲属,但外姻中的舅甥, 也列入本律范围中与娶本宗缌麻同罪。
社会与法律之间的距离
事实上兄收弟妻,弟收兄嫂是相当普遍的习惯。
• 史灵科一案 此案可注意的: 1、法律为禁忌,在社会仍予以承认。 2、皇帝因此改变旧例,对旧律加以修改。
总结
1、 中国古代非常重伦理,在婚姻方面加以 强制规定,以防伦常紊乱。 2、从社会与法律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可以看出,法律的制定、实施、修改、废 止等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环境,法律 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周婷 14101002
刑部说: 律设大法而体贴人情。居丧嫁娶虽律有明禁,而 乡间小民昧于礼法,违律而为婚者亦往往而有。 若必令照律离异,转致妇女之名节因此而失。故 例称揆于法制似为太重,或名分不甚有碍,听各 衙门临时斟酌,于曲顺人情之中仍若夫妻本不和谐,则此种违律为婚,既有离异之 案,字无强令完娶之理。所有该司书辨周四居丧 娶周氏一案,自系临时斟酌,于律例并无不合, 应请照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