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

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

实用文档 古城宣化,曾经那么美……

宣化,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接煤都大同,北倚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头枕阴山山脉,脚踏泥河湾之土,柳川河、洋河、龙洋河之水环城而过,山川秀美,人杰地灵。2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活居住。宣化西南60公里处,我国著名的泥河湾旧石器遗址和宣化城附近的刘家窑、王河湾、水泉、龙门、赵川、关子口、西望山、李大人庄、小白杨等仰韶、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在6000年前,人类活动就已遍及宣化各地。夏商时属冀州,春秋时为燕国北境。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之中心,历史上是汉族与东胡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率兵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郡、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宣化属上谷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36郡,宣化仍属上谷郡。由此算来,从他确定建制的那天起,已走过2300多年的悠悠岁月…… 古时,宣化管辖的范围很大,“东至京都顺天府(今北京市)界,西至山西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界,南至直隶易州(今河北易县)界,北至沙漠,广四百九十里,轮六百六十里。”基本相当于今张家口全境加上北京延庆区。现在一般指宣化区,面积只有300平方公里。宣化,又称为“皇城”、“军城”、实用文档 “葡萄城”。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这座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城池,寄托了多少游子浓浓乡愁的古城,承载着我们多少希望和梦想、快乐与忧伤,眷恋与遐想……“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堆长城”。沧海桑田,桑田沧海。2300多年的宣化古城,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变化。时光荏苒,岁月蹉跎。站在2300年后的今天,穿越时空长长的隧道,张开想象“隐形的翅膀”,遥望古城悠悠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遥想当年古城四周绝美的风光,绮丽的环境,我们的心里充满憧憬和向往,充满迷恋和祈盼,古时的宣化啊,我们心里的圣地,该有多么美?该有多么靓?公元前221年,距今23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宣化,为上谷郡,作为北据胡人的边塞前沿。那时候,宣化周围群山环抱,众流环绕,森林茂密,艳阳高照,空气清新,天蓝如洗。狮子、老虎、大象、犀牛、黑熊、黄羊、麋鹿等大型珍稀动物,在林间奔跑嬉戏。天鹅、大雁、老鹰等飞禽翱翔空中,鸟语花香,绿草茵茵。城外西北80公里,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草原。2009年,在距宣化宣化古城20公里的洋河南滴水崖。发现了大小如拳、型圆如球的玛瑙,它色采丰富而艳丽,质地细腻油润,称为“上谷战国红”、又称“北红玛瑙”、“上谷赤琼”等。其特点是:储量大、图案多、色彩艳、圆料居多、成型规整、便于雕琢。由于“上谷战国红”,具有其它玛瑙难于匹敌的艳丽红黄色、细腻多变的丝纹,故为玛瑙中实用文档 的上上品。 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科学家宋应星在其所著《天工开物》(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著作),下篇《珠玉》中,对张家口地区所产的玛瑙,有较为明确的记载:“今京师货(玛瑙)者,多是大同、蔚州九空山、宣府四角山所产,有夹胎玛瑙、截子玛瑙、锦红玛瑙”。可见宣化的玛瑙,至少在明朝时期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加工和开采的。战国红玛瑙,是在距今1.3亿年之前的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等大自然作用下形成的。这充分证明了远古时期,宣化位于碧波荡漾、苍苍茫茫大海的边缘,水资源非常丰富,野生的树木连天遮日,成群的大型动物,在蓝天绿荫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公元前140年,距今2100多年前,大汉帝国时,宣化还为上谷郡,城池虽不太大,却因一个人而声名大振。这就是“飞将军”李广。“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句,如此贴切地描绘了宣化这座大汉边城,雄关锁钥的雄姿和“飞将军”李广的英勇无敌。李广,甘肃天水人,曾任上谷郡等北域七郡太守。《史记》专门为其列传的“汉代名将”, 被称为“飞将军”李广。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不战而逃。 2100年前左右,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20多年间,张骞实用文档 将大宛(现哈萨克斯坦一带)种植的葡萄条带回大汉。由于葡萄是依靠嫩枝条蔓扦插进行无性繁殖的,不能长距离运输传播。先是在新疆一带种植,后逐步传入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带。由于宣化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时间长,又位于东经115°2′,北纬40°31′(地球“黄金线”,和法国葡萄名产区--波尔多属同一纬度),是最适合葡萄种植的纬度。据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考证:大约在距今1800—1900年间,宣化已经有葡萄传入并种植,并在宣化深深扎根,开花结果。那里的宣化,应该是:城小名气大,景色美胜画。千峰叠翠,古木参天。烟霞笼远岫,日月照云屏。闹聒聒,山禽对语。舞翩翩,雁鹤齐飞。香馥馥,诸花千样色。青冉冉,杂草万般奇。河中有滔滔绿水,山前有朵朵祥云。公元710年,距今1300多年前,唐朝玄宗年间时,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一心想谋反,看中了宣化块风水宝地,遂在宣化原城上扩建。使之成为谋反时的钱粮基地。据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考证:唐雄武军驻地--武州城(即今宣化城),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周长约5400米,折合10.2里左右,约为现今宣化城的二分之一。那时候的宣化,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城内古朴典雅,城外森林葱郁,水系发达,野兽出没,百鸟欢歌。现在,在距古城西南约20多公里的洋河南立石沟、东寺沟、西寺沟附近,发现了许多直径2米多的树化石、树化玉,这足以证明:当实用文档 时宣化四周树木的茂盛和高大。后唐时期,由于宣化土地肥、地势平,气候宜,时任刺史刘怦,因久无战事,则组织军民垦荒造田,营造果园。 葡萄,开始在军营和寺庙中推广,宣化葡萄的最早种植地在弥陀寺,其位于宣化城内北部,地肥水足,柳川河之水可常年灌溉之用。采用独特的“漏斗架”栽培。仰视,一架架直径10多米的葡萄架,如朵朵硕大的莲花盛开,又如一个个倒立的巨伞,排列整齐,像片片彩云,挂在天际,蔚为壮观。俯瞰,一个个圆圆的葡萄架,仿佛巨大的的碧绿的玉碗或玉环,一个紧挨着一个,镶嵌在青砖灰瓦中,漂亮极了。据说,漏斗架型也是唐朝僧人,从佛家对于“圆”以及“功德圆满”的教化中得到的启发。后来,这种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葡萄种植方法,推广到寻常百姓家,这唯一发源在城市中的农业系统,逐步发展到整座城市中。4000多亩的绿油油的葡萄园,在斗拱飞檐的辉映下,碧环翠绕,分外靓丽。真可谓“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黛瓦半城绿”。那是怎样的一种醉人景观呀?光阴似箭,一晃,1800多年后过去了。宣化古城,至今仍保留有半城的传统葡萄园。它是世界上“唯一”在城市中种植的葡萄园,也是农耕文化和城市文化相辅相成,亲密融合的典范。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宣化的传统葡萄园”这一农耕系统和景观,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多么宝贵的文化遗实用文档 产和财富啊!1000多年前的辽代,云幽十六州沦陷后,宣化为辽归化州治所,太宗耶律德光将祖城南移,在宣化建立行宫和御行殿,接受群臣朝拜。圣宗耶律隆绪为其母萧太后在宣化建造了行宫。当时,葡萄在城市居民庭院都有栽种,城北的一排排葡萄架,如莲花般盛开,远远望去,似一片绿色海洋。萧太后特别喜爱牛奶葡萄,曾征地30多亩,辟为”皇家葡萄园”,专供皇室享用。后人称皇家葡萄园为“白果园”。今天,白果园内的数十架葡萄,仍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特别是一颗长6米多,阔0.7米的葡萄老藤,经历了500—1000年的风风雨雨,现在仍郁郁葱葱,硕果满枝。“山川俯城郭,藩镇重畿辅。桑麻数万里,烟火几万家。葡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的诗句,这是金代诗人刘迎对当时宣化美丽风光和葡萄种植规模的真实写照。试想想,城里是半城葡萄,杨柳依依,河水潺潺,桂栋连连,鳞次栉比,古色古香。城外是森林茂密,四周环水,阳光灿烂。这是怎样的美景呀!简直就是最美的人间天堂啊!距今800年前,元朝时,宣化北山上还是一大片原始森林。据《元史·耶律楚材传》记载:中贵大臣可思不花上奏:“采金银役伕及种田西域与栽葡萄户,帝令于西京宣德徙万余户充之”。楚材曰:“先帝遗诏,山后民质朴,无异国人,缓急可用,不宜轻动。今将征河南,请无残民以给此役。”帝可其奏。这段话是说,元朝宫中有一个叫可思不花的大臣,奏请召募采金银的役夫以及遣到西实用文档 域去种田、栽葡萄的人户。元太宗就下令从西京宣德迁移一万户来充当。这里提到的西京,即今天的大同市,宣德府的府治就在今天的宣化。这位可思不花大臣奏请大规模迁徙宣化百姓充西域的事,以宰相耶律楚材据理力谏,最终以“帝可其奏收回了成命”。从中可知,12世纪初,元太宗在位时,一次能下令迁出一万多户葡萄专业户到西域去,至少说明距今800多年前,宣化种植葡萄已经相当普遍,而且是人口众多的富庶宝地,所以皇上才会一张口就轻松说出“徙其万余户”来。1993年,在下八里村出土的辽墓中,发现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干葡萄枝、葡萄酒,都可以让我们想象到,当时宣化葡萄种植之广、面积之阔、名气之大,都市之繁华。 由于宣化葡萄种植历史的悠久,面积大,又是上乘的西域品种,与独特的本地环境相适应,经过先民们千余年培育出的优质葡萄品种,葡萄的品质非常好。具有“果实大如牛乳”、“皮薄肉厚”、“酸甜可口”、“刀切不流汁”等特点,中外驰名。因此,宣化被称为“葡萄城”。“遍尝宣化葡萄鲜,嫩香似乳滴翠甘;凉秋塞外悲角远,梦尽风霜八十年。”这是大作家曹禺于1988年9月,这第一届宣化葡萄节所赋的诗。在诗后,还有一段释文:“余孩提时,随父居宣化。古城秋暮,军号吹来,犹绕耳边,音凄日落,不能自已。然犹口中葡萄颗颗甘鲜。今逢中国宣化葡萄节,是丽人欢,阳春复见,惊喜交集,不胜感慨。”曹禺,中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大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