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高三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浙江省高三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

浙江省高三下学期历史月考试卷(3月份)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 (共12题;共48分)1. (4分) (2019高二上·西安期中)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又说“贵贱有序”。

墨子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

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A . 所处时代不同B . 代表的阶级不同C . 学术思想不同D . 谈论的问题不同2. (4分) (2017高一下·玉溪期末) 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 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B . 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C . 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D . 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3. (4分) (2017高三上·新乡月考)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导致上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 唐朝设节度使导致地方膨胀B . 唐朝城市管理严格规范C . 北宋吸取教训“制其钱谷”D . 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4. (4分) (2017高三上·河南月考)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中国市镇展开了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

他们的研究结论可能有()①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②唐朝后期,广大农村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③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④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蓬勃兴起A . ①③④B . ①②③C . ②③④D . ①②④5. (4分) (2019高二上·遂宁期末) 理学又称道学。

元代修《宋史》时特编《道学传》四卷,卷首列与道学关系密切的文王、周公、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谱系,并将周、程、张、邵等人列入道学。

这表明()A . 史书编修以宋明理学为核心B . 理学思想根植于久远文化传统C . 理学抛弃董仲舒的正统儒学D . 宋明理学主要吸收了道家思想6. (4分) (2020高二下·宁夏月考) 《竹书纪年》是春秋“晋”、战国“魏”史官在史乘编年记事的基础上,追溯西周、商、夏乃至远古,然后按时代顺序排纂的编年体通史,内容有意择取了与儒学相悖的古史传说。

据此可知,当时晋、魏()A . 统治者削弱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B . 社会改革引起了意识形态领域变化C . 法家思想成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思想D . 佛教道教冲击了儒学核心价值地位7. (4分)(2019·广州模拟) 1684年,每磅中国武夷茶在荷兰的售价是80荷盾,1698年是7.75荷盾,至1701年,跌至2.32荷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东西方贸易日益萎缩B .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C .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D .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8. (4分) (2018高二下·济宁开学考) 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

这反映出在希腊()A . 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B . 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C . 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D . 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9. (4分)在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中,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是其重要的一步。

推动这一演变的主要动力是()A . 商品经济的发展B . 平民斗争的结果C . 最高统治者的推动D . 对外扩张的需要10. (4分)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A . 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B . 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C . 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D . 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11. (4分) (2016高三上·定兴期中) 下图是19世纪中期英国的海外贸易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 .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C . 英国取得“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D . 英国的世界殖民帝国的地位开始确立12. (4分) (2019高二下·德阳月考) 下图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公开销毁牛奶的现象。

这种现象说明()A . 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产品过剩B . 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尖锐C .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D . 美国正处在经济大危机的前奏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共3题;共29分)13. (2分) (2017高三上·岳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时期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监察网络。

洪武年间曾制定了《宪纲》四十条,后经宣宗、英宗两朝的修订,更为详细。

正统四年(1439年),正式制定颁布的《宪纲条例》时监察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察对象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可谓是事无巨细,使其成为一部“所定宪例甚备”的监察法规。

据统计,明朝监察官员的总人数浮动在200~300人之间,这还不包括诸如巡抚、巡按和总督之类的监察官员人数。

明朝监察官的职权更加广泛。

明朝一改其他朝代所提倡的“风闻奏事”的制度,明令不允许“风闻奏事”,凡议论之事必须有理有据,不得捕风捉影、妄加揣测。

——摘编自郑永兰、梁润《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材料二: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受到了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在形式上是特别现代的、和平的和官僚体制化的代表”(韦伯语),麦杜思在《中国札记》中就强烈呼吁建立向全体巨民开放的竞争性考试制度,直到19世纪晚期,英国现代公务员制度正式确立。

在其影响下,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案》,在法律上废除了政党分赃制,把自由竞争机制引入到了政府官员的选拔和录用,体现了功绩制、政治中立和对公民负责的核心价值和精神,从而莫定了美国公务员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起源》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美公务员制度建立的原因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任用制度的认识。

14. (12分) (2019高一下·滁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1988年)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

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

15. (15.0分) (2018高二上·沈阳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堪称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受到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牡丹亭》“以情反理”,抒发了杜丽娘出自本性的热爱自然与青春,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纯真情感,憧憬了人的生命的完美实现。

莎士比亚的作品则反对神,关注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及其故事搬上舞台,热情讴歌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以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为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和时代脉动,是士大夫文化的深入拓展,影响力因而也局限于文人圈。

莎士比亚的作品则代表了市民文化,题材包罗万象,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堪称当时英国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注目与喜爱。

汤显祖运用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受到文人们的极高赞誉,广大民众却难以产生共鸣。

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等,通俗易懂。

材料二:莎士比亚戏剧应和着文艺复兴的声势,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对欧洲各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不可忽视的是,莎士比亚戏剧还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历史际遇;随英语世界扩张和世界文化的西潮东渐之风浸润到各大洲,最终传遍了全球。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后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 (共12题;共48分)答案:1-1、考点:解析:答案:2-1、考点:解析:答案:3-1、考点:解析:答案:4-1、考点:解析:答案:5-1、考点:解析:答案:6-1、考点:解析:答案:7-1、考点:解析:答案:8-1、考点:解析:答案:9-1、考点:解析:答案:10-1、考点:解析:答案:11-1、考点:解析:答案:12-1、考点:解析: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共3题;共29分)答案:13-1、答案:13-2、答案:13-3、考点:解析:答案:14-1、考点:解析:答案:15-1、答案:15-2、考点:解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