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过关检测题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过关检测题库

章末过关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繁殖的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B.生物的过度繁殖引起生存斗争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D.遗传使微小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答案 C解析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具有有害变异的个体容易死亡。

这样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在于() A.不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B.不能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C.不能解释生物现象的统一性D.不能解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特性答案 D解析由于受当时遗传理论知识的限制,达尔文只是从个体水平和性状水平上,对遗传、变异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不能解释其本质。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物种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②④⑤⑥⑦B.②③④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③⑤⑦答案 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4.在某一使用除草剂的实验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除草剂的杂草X,将它与敏感型杂草Y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B.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C.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D.A和B杂交子代群体中耐药基因频率占100%答案 D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突变是不定向的,耐药型基因和敏感型基因可以互相突变而成,耐药型基因在接触除草剂之前就已产生,而除草剂对杂草的耐药性起了选择作用。

无论该等位基因属于何种遗传方式,A和B杂交后,其子代的耐药基因频率都不会是100%。

5.在北极的一个山脉中,原始的狼已经进化成在体格和生活习性上不同的变种,其中一种狼的体重较轻,四肢发达而灵活,以猎鹿为主;另一种狼的体重较重,足短而力强,常常攻击羊群。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狼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在生存斗争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答案 B解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在生存斗争中进行着相互选择,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不同的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

6.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论,该物种将() A.不断衰退B.不断进化C.产生新物种D.丧失基因库答案 B解析随着AA个体被淘汰,A的基因频率不断降低,种群不断进化。

只要该种群存在,基因库就不会丧失,只是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7.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选择的结果B.定向变异的结果C.遗传的结果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答案 D解析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本题中农药是环境,由它对害虫产生的不定向变异进行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不抗药或抗药性弱的个体被淘汰掉。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害虫的抗药性在代代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增强,而农药的灭虫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

8.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真的被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B.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中“耐药性”基因频率下降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答案 B解析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不断淘汰不耐药的病菌,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不断上升。

9.对于一个被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潜在的最危险的结果是() A.丧失基因的多样性B.有害基因的频率将增大C.进一步导致生殖隔离D.个体间的种内斗争加剧答案 A解析这个小种群个体数量减少,生活条件更加充裕,所以种内斗争不会加剧。

这种变化对生殖隔离和有害基因频率的变化也不会有直接的影响。

而种群数量减少,如果遇到环境条件剧变,则很容易灭绝,从而丧失基因的多样性。

10.人工养殖一群鸡,下列措施不会造成该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的是() A.淘汰鸡群中体质较弱的个体B.从外地引进新的品种加入鸡群C.将该鸡群置于条件与原来不同的环境中饲养D.让该鸡群中的雌雄个体自由交配繁殖后代答案 D解析A选项为人工选择,可以使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B选项可使鸡群基因库中基因的种类增加。

C选项自然选择可使鸡群基因库发生变化。

而D选项自由交配时,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基因库也不会发生变化。

11.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S,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S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B.S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s纯合子C.S纯合子的生育率不一定高于杂合子D.该种群基因库中S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将产生答案 D解析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能说明新物种将产生,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12.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错误的是() A.不定向的变异为定向的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B.应用基因突变的原理进行人工诱变育种,可大大提高突变率C.采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比普通植株弱小D.在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主要由于基因突变而使子代产生了不同于亲代的性状答案 D解析基因突变属于不定向的生物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人工诱变可大大提高突变率。

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特点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在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中,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

13.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答案 D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

14.据调查,某学校学生中的基因型比例为X B X B∶X B X b∶X b X b∶X B Y∶X b Y=43%∶6%∶1%∶43%∶7%,则X b的基因频率为() A.14% B.5%C.15% D.10%答案 D解析注意在计算全部基因值的时候,要考虑到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Y染色体上不携带此基因。

X b的频率=(6+1×2+7)÷(43×2+6×2+1×2+43×1+7×1)×100%=10%。

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共44分)15.(22分)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

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越来越强。

请回答:(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_____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叫做___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______________。

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__,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__实现的。

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抗药性状逐代__________并加强。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________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是一个__________的过程。

答案(1)差异不适者被淘汰适者生存选择作用生存斗争积累变异自然选择(2)有利(3)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解析(1)青霉素在此过程中相当于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自然环境,对生物体具有选择作用,而细菌个体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通过变异而获得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由于差异的存在,抗药性强的个体得到保留,抗药性弱的个体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从而使细菌定向地进化。

(2)自然选择保留了有利于生物生存的性状,并通过繁衍而逐代积累、加强。

(3)自然选择的过程既淘汰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同时又保留适应环境的个体。

16.(22分)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遗传漂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

某中学生物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进行实验。

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5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群中的百分比;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请判断该实验过程的设计是否科学?_____。

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雄果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2(2)13(3)不科学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4)②将子一代果蝇分成性状完全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续自由交配5次,同时将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种群中的百分比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B、b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B 基因的频率增大,b 基因的频率减小解析 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在F 3中,长翅果蝇纯合子为12,若不淘汰,F 2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即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隐性纯合子分别为:14、12、14。

相关主题